“朗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4-07-19苏兰杏
苏兰杏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情感得到熏陶。高质量的朗读,既可以传播知识,又可以陶冶情操。所以朗读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不可忽视,而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养、文学素养、思想道德文化素养。
【关键词】朗读 提高 语文素养
朗读,是我们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功夫,朗读就是把书面上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著名的教育家张田若曾经论述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朗读自古以来就是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情感得到熏陶。但是现今,很多师生并没有意识到朗读在教学的重要作用。殊不知,高质量的朗读,既可以传播知识,又可以陶冶情操。所以朗读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不可忽视,而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养、文学素养、思想道德文化素养。
一、朗读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对语文最感困惑的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语言贫乏,要么语言无味。那么,怎么办呢?
首先就是“读”。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巴金也说“我从前在私塾念书的时候,老师总是讲得少,而且讲得很简单,他唯一的方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领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而清代学者唐彪更有精辟的论述:“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文之友,我之友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意,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意思是说,文章读得熟了,就融化到我的脑海里,分不清是别人的文章还是自己的文章,写起作文来,我心里想说什么,笔下就写出什么,没有不随我意的,那些精美的语句就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滔滔不绝。这些不正道破了语言积累和读的关系吗?我们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可以阅读的很好范文,比如《白蝴蝶之恋》《紫藤萝瀑布》《行道树》等感悟性散文;《阿长于山海经》《孔乙己》等写人的文章。当然仅满足课本的文章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多制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报纸杂志、名家散文、诗歌等种类不限,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班中开展“课前三分钟朗读美文”“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语言,形成语感;在读中开阔视野,丰富素材;在读中形成章法,形成写作技巧。
其次是“背”。
如果说“读”是形成语感的过程,那么“背”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厚积而薄发”,没有这个“厚积”,口语表达和写作就不可能“如泉之涌,滔滔不绝”,一个人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他才可以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而背诵则是最快捷最有效最深刻积累途径。读多了,背多了,学生笔下的作文也就自然而然的流畅了、规范了,有了典雅之气。
二、经常朗读文学作品,不仅让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语言的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地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意志和精神,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应的抗战军民的钦佩、热爱和赞美之情。
朗读可以激发人想象力。美文佳作都有极好的意境美,而这意境美常常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正所谓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意境美是通过想象来实现的,朗读将文字创作的意境美展现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例如《听潮》,此文着力突出了海潮这部大自然“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目的奏鸣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的运用,反复朗读,使人联想到海水涨潮的情形,就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和感受。
当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文学之美时,能不能同时提高学生的的文学素养呢?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目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带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特别当对诗词曲赋的朗读,流露于文学外部的回环美,节奏美,音乐美,韵律美,学生会无动于衷吗?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激发学生去博览群书,会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创作欲望, 这样看来,朗读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方面就不可置疑了。
三、朗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德,让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就是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德,让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朗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的作品时就有此收获,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让学生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知道朋友的深厚情谊。朗读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体会到深沉的爱国情感,读《七根火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读《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
【参考文献】
[1]朱幕菊主编. 走进新课改.
[2]张颂主编. 朗诵学.
[3]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