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014-07-19王三阳
王三阳
上海市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二实小)基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创设最佳的学习平台,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既有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尝试,又有“学习单”导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还有按学生需求进行的跨年级跨班级教育组织形式创新,特别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导学视频”的制作与应用打造智慧课堂,已经成为上海市教育界的一道亮丽风景,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吸引了众多业内同行前来参观学习。
笔者多次深入该校实地考察,通过观摩课堂,与师生面对面座谈交流,发现,二实小的探索给当今中国的基础教育界带来多方面启示。本文仅仅从办学理念、智慧课堂和关注评价三方面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先进理念厘定“适性” 教育的基调
二实小的办学理念是“广博、适性、幸福”,金平校长进行了这样的解读:
“广博”是从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情境的深刻性所做的考量。“广”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基础课程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生提供尽可能广泛的可选择性多元课程,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打开空间。“博”是指学校创造宽容和谐、充满活力、有利学生合作相融的校园场景,以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进取的志向和合作的精神。
“适性”则是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方式的匹配性所做的考量。所谓“适性”就是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专指教师根据学习者的个性、人格、兴趣和能力的差异,进行灵活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通俗地说,在整个教育进程中,教师必须参照学生个别差异现象,不断提供符合其发展阶段的教育情境,适时给予各种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并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以加强自信心,保持并增进继续学习的兴趣,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幸福”的本义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满足感。这里所指的“幸福”是专指师生在共同经历求真、求善、求美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情感体验和生存状态。
“广博”、“适性”、“幸福”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广博”是基础,是对昨天的尊重与认同,更是为学校课程的多选择性提供导向支持;“适性”是重点,直面今天,是依据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做出的研判,旨在表达顺应学生“天性”、保护学生“个性”方向努力的意志与决心;“幸福”是目标,它指向未来,是继续努力的出发点和归宿。
金平校长说:“教育者要更好地着眼全体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个性发展,实施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内容和行为,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与此同时,让师生在共同经历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校真正成为‘两代人感悟成长快乐的园地。”
当你走进二实小,你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进入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交互式学习随处可见,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走近学生,孩子不一样的“天性”、“个性”在充分张扬;走进老师,一个个体验探索艰辛和成功喜悦的故事脱口而出,蕴含着无私的爱……
而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基于师生发展的“适性”探索。以人为本,适合天性,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规律。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包含了“适性”二字的基本内涵。后来的书院教育,也尽情地发挥了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这同样是对“适合”的诠释,“最喜欢的”,自然是最“适合”受教育的个体的。美国的教育部长提出“21世纪人类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2010年7月,我国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纳入其中,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所以,我感到,二实小的办学理念,既有远古的渊源,又有着现实的号召;既有国外的实践,也有着时代的要求。教育不能仅仅跟着现实行走,还要尽最大可能关注由现实生发出的未来,眼光要看得长远一些,深刻一些,这应该是适性教育的应有之义。
金平校长强调“理念的完善离不开实践的支持,而实践的效果是检验理念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些年来,二实小以深入推进二期课改为抓手,以“基于‘阳光少年培养计划,全面推进学校整体改革的实践研究”为跟进项目,以“丰富学习经历,成就阳光少年”为主线,开展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试点,在课程建设、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改进、减负增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充满理解与爱的和谐校园等方面努力着、实践着,脚步渐行渐远,效果越来越好。
为了让适性教育生根开花,学校发动全员参与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多元化开发之中,构建起以“阳光少年培养计划”为主要载体的学校课程体系。他们的主要策略有:
1.注重“用教材”。他们将国家教材视作“范本”,努力在“用教材”上做功课。在深度解读课标、教材基础上,明确各学科的校本化实施目标及内容。并以教材处理为抓手,梳理各单元知识,变教材为学材,促使教师对任教学科的教材、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整体性、结构性的把握,以有效落实学科特色目标。与此同时,做好学科拓展课程的二度开发。各学科根据实际,进行学科活动项目的设置与实施。形成的古诗吟诵、小主持、文学社、数学思维训练、智力七巧板、英语阅读、英语歌曲、英语志愿者进社区活动等科目,这些都是基础型课程学习的拓展和延伸。
2.加强开发。基于学生需求以及办学特色发展的现状,学校充分发掘师资潜力,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上下功夫。拓展型课程注重“丰富性”。全校共设计了综合类、科技类、艺术类、学科类共73个菜单式项目,供学生选择。探究型课程凸显“主题化”。以校本教材《科学的海洋》系列主题研究学习包,其中包括“身边的动物”、“身边的植物”、“健康的生活”、“生命与安全”、“我们生活的环境”等主题。每学期对探究老师进行集中培训,以选择部分课本上的主题和自己开发学生喜欢的一、两个主题相结合的办法,充实探究主题方案。与此同时,特色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如,“双语”课程、《体育与健身》实施“2+1”课程等。
3.打通联系。他们深入研究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三者之间理念的贯串统一,使之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基础型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实施中。与此同时,基础型课程教材为拓展型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展型课程也为基础型课程补充了许多外延性的内容,而探究型课程则是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的延伸。事实上,老师们在实施“二期课改”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科目之间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联。2012学年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评价,就有三类课程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体验。
二、智慧课堂绽放无限魅力
近几年,全国各地很多学校都在追求建设高效课堂,但是,很多人深深感到,课堂的高效因为缺少明确的标准而难以操作,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华丽却难有真实效果的假课,令人感觉十分滑稽。
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高效课堂?我想,应该是能唤醒学生的生命的课堂。因为,生命本身应该是丰富的,充满生机的,积极要求进取的。所谓丰富的,就是生命是完整的,这个完整不是贫乏的完整,而是丰盈的完整,而且这种完整在不断地壮大;所谓充满生机,就是生命不是苍白的,而是旺盛的,是有活力的,是不断涌动的,这种生机来自于生命本身,而不是外力强加的;所谓积极要求进取,就是生命注定是要不停地向前的,它不会原地踏步,不会萎缩不进。那么,课堂的作用是什么呢?就在于一种充实,继续充实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就在于激发,继续激发一个个个体生命的热情;就在于引领,继续引领着一个个个体生命走向更大的辉煌。这里之所以说是“唤醒”,是因为所有的这些因子,本来就存在于学生的生命中,但它们被压抑了,被遏制了,被扭曲了。生命不再渴望完整,不再追求丰富,不再积极进取,而显得贫血,显得乏力,显得苦涩,显得空洞。这种状态,概括而言,就是生命原有的元素处于一种沉睡的态势,而老师所能做的,就是唤醒它。让它意识到自己的美好,意识到自己的强大,意识到自己的丰硕,然后继续阔步向前。
二实小借助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精心营造的“智慧课堂”,较好体现了我的上述理念。
在“智慧课堂”平台中,教师在课堂上能即时、精准地掌握来自学生的第一手的学情资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无障碍地进行即时交流互动,课后教师能给每个学生发布个性化的作业,及时获得学生的练习信息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跟进式的练习,如此无障碍沟通,使得教师能提前获得学情资料,从而能提前做好下一堂课的教学调整,真正达到适性教学。同时,平板电脑和台式机的交互使用,也为无纸化教学提供了可能。
让我们通过沈军花老师执教的一堂《分数》课来领略智慧课堂的精彩。
《分数》是沪教版小学三年级第二册第六单元整理与提高中的一课,是在已经学过《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分数知识点进行整理复习的。因此,本课中大量有层次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最大的难题就是无法精准地掌握学生在一个个分层次的练习中,学生的练习情况,从而无法判断每一个练习题该精讲还是一笔带过,只能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判断该如何处理每一个层次的练习,更无法在课堂中做到让好学生“吃好”,让学困生“吃饱”,因材施教成为空谈。
那么,“智慧平台”和平板电脑的使用,是如何让这些一一实现的呢?
课堂伊始,沈老师出示了一个“眼力大挑战”的游戏,游戏中,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记住几张表示分数的图示,并最终确定表示分数的某个分数图示有几张,以选择的形式反馈给老师,当老师发布了“智慧课堂”中的投票功能后,学生立刻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接收到了ABCD四个选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思考进行了选择,随即,老师的平板电脑上即刻呈现出学生们的选择结果,条形图式的统计,让老师清楚地看到了选A的占全班的百分之几,选B的占全班的百分之几,选C的占全班的百分之几……老师很快掌握了学生第一手的学情资料,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安排。
接下来,进入了基础练习的阶段。“下列涂色部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能的请用‘√,不能的请用‘×”。一开始的两幅图都很顺利,从投票系统的反馈来看,都是98﹪左右的学生判断正确,老师没有在这两幅图上耽误工夫,一笔带过。当第三题的反馈结果是86﹪时,老师即刻调整,让回答正确的学生说说怎么想的,自己并没有重复啰唆,随即进入第四幅图,这回,投票系统反馈给我的结果是55﹪的学生判断正确,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离散型图示掌握不好,与老师课前的预设是一致的。在此情况下,老师放慢了教学的速度,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在学生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更多的孩子对离散型图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这堂课,沈老师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两次分层练习。第一次,在完成好基础练习和综合练习之后,向学生再次发布了一组练习题,这组练习题共分三个星级层次,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收到习题后,根据之前自己在基础练习和综合练习中完成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星级的习题来完成并提交。通过系统的即时统计,老师随时掌控着学生们的练习情况,谁做了一星级的,谁做了三星级的,谁做对了,谁错了,平板电脑上的系统统计让老师一目了然。在清楚了解学生第一次分层练习的情况下,老师让二星级做对的学生分析一星级的习题,让三星级做对的学生分析二星级的习题,自己则着重对三星级题展开分析。第二次,学生在第一次分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次选择不同星级题来完成,系统的“实况转播”又让老师轻松掌握学生的分层练习情况,发现这次半数学生都选择了三星级习题,部分学生选择了四星级题,只有个别学生选择了二星级题,并回答正确。如此,学生们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提高。两次的分层练习,真正做到了个性化练习,真正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有所习得,同时,老师又能清楚地掌握这些个性化练习的实际情况,课堂效率高,效果好。
三、关注评价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在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分析引领下,二实小对全校学生各方面表现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高层次能力指数、学生个体间均衡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学业成绩标准达成指数、自信心指数、学习压力指数、对学校的认同指数与全区平均水平持平,一定程度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另据不完全统计,2010学年至今,二实小学生在参与区级及以上的学习类竞赛中,累计获奖604项(其中市级267项);科技艺术类竞赛中获奖429项(其中市级153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校学生的学业成就。
近几年,二实小积极参与金山区“小学生学科基础素养综合评估”的试点,旨在通过评价改革来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减负增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教育的幸福。
学校与进修学院以及试点学校一起,通过组织骨干先学先行、发动骨干在积极参与中奉献智慧,为进一步修改与完善评价方案及评价工具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用项目组共同构建的学科综合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从“知识技能、综合实践、兴趣习惯”三个方面,对语、数、英学科展开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基础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对探究型课程等的评价,则主要采用“档案袋”和“成长记录表”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此项评价改革的试点,让老师们看到了关注兴趣,注重基础素养培育,改变分数评价导致的教育异化的重要;也看到了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摒弃陈旧作业观,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必要。在对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面,老师们也有自己的创新意识。例如:低年级综合评价。老师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打破一张试卷定高低的格局,学校进行“快乐每一刻,收获每一科”的综合评价活动。活动整合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常识、音乐、美术和体育共七门学科,开设了9个游艺活动室,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亮点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综合能力”,让每一位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又如,中高年级综合评价。以主题式的活动,整合所有学科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开放性的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受和体验。
每年的母亲节,学校都会组织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每个学科围绕主题设计:语文学科写一篇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让老师、同学、妈妈一起来写点评,在互动中体验浓浓地亲情;英语学科学习有关母亲节的语篇,拓宽知识,体验情感;数学学科设计用15元钱给妈妈买一份生日礼物,利用超市的价目表制定一个购买计划;音乐学科则学习有关母爱的歌曲;美术学科制作精美的母亲节贺卡等。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受到一次深刻的感恩教育。
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变化,促进了教师自身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从关注学生的分数到注重培育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有效带动了学校的教育整体改革。例如:学校开展的主题性德育活动,构建起“大德育观”模式,丰富充实了学校德育途径与内涵。
实施阳光少年培养计划。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完善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体验为特征的培养计划,形成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阳光少年的培养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年级的养成教育、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通过德育的主题活动、学科拓展活动和家校亲子活动,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
办好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活动。以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和科技艺术节四大文化节活动为载体,开拓人文、科学的内涵,实现广博教育的效能,并让学生个性尽情张扬,激励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天天评、周周评、月月评等多种评价机制,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同时着力实施“快乐成长”德育校本教材,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与此同时,作业改进也在扎实有效的进行。从优化作业设计开始,针对每一个教学内容,设计有坡度、有递进性的作业。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在研讨课和随堂听课时,对作业设计有专门的点评。如语文学科,开展了“关于有效作业的研究”,进行了“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现状的调查”,有效作业的设计比赛,各年级常规预习复习作业的改进研究,还通过沙龙活动进行了“有效作业研究”的学习交流。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资源体现实践性。将教材与各种补充阅读配合起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即学中求广型作业设计。在儿童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指导学生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新知识触类旁通地解决相关作业,即学后迁移式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上突出趣味性。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讲究活动内容、形式的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给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角色去模仿、体验情境。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演课本剧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业设计上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课内外的融合;在作业完成进程中,提倡合作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各方面的力量更出色地完成作业;评价方式也倡导向同学、家长等开放。
为使作业真正起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作用,提高作业的实效。数学组开展了优化作业设计的活动,具体要求:
首先,作业设计要精挑细选。作业量要“少”。作业的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当然也影响教师的工作。量少下来了,教师就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找题,也不必花大量时间去批改作业和讲评作业,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案上,使教学效果更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作业题要“精”。教师选择题型时一定要依据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教材和资料中选择比较新颖和典型的,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较好效果的题来给学生做。作业难度要“适中”。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所以学生都做同一难度的题显然是不科学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对易的、较难的、难的、很难的题各有选取,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做好不同难度层次的题,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
其次,作业设计要具有兴趣性。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在数学作业之中,练习设计具有童趣和亲近性,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吸引力强,使孩子做起来乐此不疲。
再次,作业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根据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作业设计要具有探索性。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避免数学作业都是书面作业的单一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知识,掌握知识。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作业批改及反馈、作业讲评等方面的有效性研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型的作业,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复习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硬性统一的作业为自主性作业。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让学业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
在学习中感受教育的幸福,在幸福的体验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二实小的学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