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的四点思考
2014-07-19严志松
严志松
1.巧设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地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既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能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较快,印象深,记忆牢固。所以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
物理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下来,也不能理解,很快就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和F■的合力一定时,随着F■和F■之间夹角的增大,F■和F■将不断增大,F■和F■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问全班同学:“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很快就有不少同学举手或推荐“力士”。于是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绳子和重物,把重物挂在绳子中间,问学生:“谁能把这根绳子拉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可以,想试一试,结果都不能把绳子拉直。由此对问题展开分析,使学生既有兴趣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原理记下来。
又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用绳子拴住的小球在竖直面內做圆周运动,在最高点时速度最小。推导得出这一结论,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可像“水流星”杂技演员一样,在教室里做这个演示实验,很快使学生看到了结果,结论也就自然记了下来。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像惯性定律的教学,可这样演示:把放在杯子上的木板从杯子上撞掉,而在木板上的鸡蛋却不会飞出去,掉在了杯子里,等等。通过演示实验说明,既直观、有趣,又可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实验要有针对性,既要可观察,又要效果显著或现象明显,更不能失败。这就需要在演示前进行反复调试和修改,做到万无一失。否则,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让学生产生疑问,结果把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
2.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2.1.污染及防治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各种图片、声像资料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噪声污染、光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的来源与危害,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针对生活中的各种污染现象,了解减轻各种污染的途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你身边有哪些污染现象?你打算提出何种方案减少污染?通过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污染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保护环境中。
2.2放射现象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对照教材,使学生常识性了解射线的应用。例如利用强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由于γ射线穿透性极强,在工业、农业和医学上都有重要应用。但是,γ射线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杀死正常细胞,或使正常细胞癌变,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元素时,要注意射线的防护,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以免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污染。
2.3电能的输送
高压输电是减少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区别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和输电功率;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和输电电压。知道电能输送过程中有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理解降低这两种损失的途径。通过习题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对节约用电有清晰的认识,懂得节能减排的科学道理。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
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回答三个本原问题,即为何教(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教(教学方法)。我们在新课标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通过对传统物理教学利弊的反思与扬弃,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由学术形态深入到教育形态;在教学方法上,做到让学生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并且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物理课堂面貌及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教学效果显著增强。为了使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高中物理教师还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新突破: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及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其次,因材施教。学生既不是单纯的认知体,又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独特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学习主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最后,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活动,营造探究氛围。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实验的设计,并采取设疑阅读、竞相问答、训练点拨、交流小结等方式,在课后可以开设物理知识竞赛、物理实验设计竞赛、物理模具制作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4.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讲解中。例如在教学中,可讲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渝、报效祖国的故事。也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颁奖大厅没有人用汉语演讲的历史。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可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更可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可以找到德育素材。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一定要讲究策略,不能喧宾夺主,要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德育贯穿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