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在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运用
2014-07-19李静洁
李静洁
几何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中涉及的几何知识,现在教材把它们划归为“空间与图形”,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下面就多媒体课件在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设疑引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指出,疑能唤起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集声、形、图等于一体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疑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学习“圆的认识”,引入时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辆小车的几个轮子做成扁圆形、正方形等,车上的小猴被颠得东倒西歪。在学生的笑声过后,老师提问:小车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轮子才不会颠簸?为什么圆形的轮子不会颠簸?这一演示在愉悦中创设了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教学中有些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是教学的重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之处,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就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1.针对难点,比较分析。
难点就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多媒体课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发挥其优势。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以及相关计算时容易混淆,为此可设计课件:先依次出现长方形的四条边,展开是一条线段,指出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是长方形的周长;接着将长方形逐步着色成面,指出面积是图形所占的平面的大小。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算时也可以避免混淆。
2.显示过程,化难为易。
空间与图形中的很多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但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往是通过教具的演示把圆切割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而圆的面积公式不是近似计算公式,这一点让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可设计: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16、32个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比较长方形的长和圆的周长、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归纳,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3.直观展示,构建结构。
知识系统的建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至关重要。只有在这种系统中去掌握知识,才能牢固,而数学知识的关系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复杂,因而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动态演示”,会收到较好效果。如引导学生建构平面图形中四边形的知识系统时,可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然后用动画的方式使其中一组对边平行,得到梯形。以此类推,分别得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直观地展示这些图形的种属关系和联系差异,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系统。
三、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课件可以使练习变得形式多样、趣味横生,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活跃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
1.提供范例,指导操作。
练习中,有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操作,课件可在学生操作的要领处提供范例。如图形的拼组、角的度量方法等不清楚的地方,可用“放大镜”放大提供正确直观的范例。
2.多变形式,激发兴趣
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上的,课堂上容易疲劳,这时可用课件变换练习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三角形的认识”练习中,可设计游戏。放三个篓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随意摆放些三角形,看谁投得准。这样使学生耳目一新,提高了学习效率。
3.化少为多,加强训练密度
综合练习课,复习课中习题,并以课件形式演示,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使用多媒体的注意事项
1.弃形式而求实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各级各类公开课上教师们各显神通,但有些多媒体课件未用到实处,为用而用,拘于形式,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应注意到多媒体课件有其适用性,应从教学内容出发,需则用,不需则弃。
2.弃复杂而求简单
随着教学辅助软件越来越多,制作技术也越来越高,演示的画面越来越美,学生“兴趣”大增,然而“精美”的图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的是外在的形式,而非实质的内容,这样制作的课件就会喧宾夺主,与教学目标相悖。
3.弃演示而求交互。
现在很多课件都局限于演示型的,而交互型的却不常见。强大的交互功能是多媒体课件中独特的优势。有些练习可通过交互讨论来研究结果,而非只局限于单人主机操作。因而需要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强课件的交互性。
总而言之,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必须从实践出发,注重实效,做到真正科学合理地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