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014-07-19金力飞
金力飞
一、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重情境、轻问题。在概念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引起对数学意义的思考的是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不是情境本身,可见数学问题是情境的核心。但“重情境、轻问题”,甚至“为情境而情境”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于各种概念教学的课堂中。
2.概念构建——重结果、轻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式的教学很常见,许多教师采用直接向学生“抛”出概念,再强调一些注意事项的方式进行概念教学。他们不愿意在概念教学上多花时间,认为让学生多做题目才是最实在的。当前,新课程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表面上是“注重过程,揭示背景”,其实质并没有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3.问题设计——重分解、轻思维。不少教师对“问题串”设计的理解存在偏差,在问题设计的时候过多地关注细节,追求面面俱到,将一个具有丰富数学思维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以小问题的解决“替代”数学思维过程。
4.例题选择——重技巧、轻思想。例题的讲解与示范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作用,还担负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使命。但在例题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是:与当前内容脱节,题目太难,技巧太强,不重视数学思想。
5.课堂小结——重形式、轻升华。课堂小结往往会被一些教师所忽视,或者很少精心准备,或者流于形式,或者由于时间安排不当草草收场。
二、优化概念教学的策略
1.创设有效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在概念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从熟悉的背景出发,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并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显然,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的目的是提出问题,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案例1:“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
问题1: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
问题2:我们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吗?已知直线 经过点P,直线 的位置能确定吗?
问题3: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条直线l1,l2,l3……它们都经过点P(组成一个直线束),这些直线的区别在哪里呢?
问题4:容易看出,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怎样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呢?
概念引入的必要性明显——“这些直线区别在哪里呢?”“怎样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呢?”引导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定义过程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案——“再创造”。那么,概念教学怎样引入更自然,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应尽可能提供学生熟悉的实例,在对实例所反映的特征的观察、比较基础上进行概括;也可以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参与概念的定义过程;也可以从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联系引入,等等。
2.经历概念形成,注重学生感悟
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要注意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形成的教学通常围绕着概念的核心展开,实际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属性的过程,因此,需要有一个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过程。
案例2:“函数”概念的形成
问题1: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函数”,请你举几个函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来回顾“变量说”,教师根据学生所举例子,引导学生明确分别用解析式、图像、表格表示对应关系的函数。
问题2:判断举出的例子是否能够表示一个函数,并要求说明理由。
例1:如图2中的曲线记录的是某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这是一个函数吗?为什么?
例2:下面是某位学生在上学期各次数学考试中,考试序号与数学成绩的对应表:
成绩是序号的函数吗?为什么?
追问:“如果这位学生生病了,没参加第五次数学考试,那还表示函数吗?”
问题3:(追问举例的同学)你凭什么说自己举的例子表示一个函数?其他同学也思考一下,他们所举的是函数的例子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概念解释问题,了解他们对函数本质的理解状况。
要注意突出“两个变量x,y”,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y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所以“y是x的函数”。特别要求学生指出对应关系是什么?x取哪些数?即取值范围,感受数集A的存在,y值的构成情况,为引入两个数集做准备。
问题4:前面我们学习了“集合”,你能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概念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初中学过的函数概念与高一刚学的集合知识联系起来,用集合的观点解释已有概念,获得对函数概念的新认识。
3.优化问题设计,引导思维参与
学生的有效思维量是数学课堂效率的体现,一个好的“问题串”可以持续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可以起到使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技能进行再认识、再加工,进一步深化提高;可以把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认知能力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为构建新知识做准备。
案例3:在“向量的概念及表示”一课中设计以下“问题串”的用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一系列“向量”的概念。
问题1:你能否举出一些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已有相关经验。
追问1:生活中有没有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请你举例。
设计意图:形成区别不同量的必要性,概念抽象需要典型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举例可以观察到他们对概念属性的领悟,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做准备。
问题2:怎样把你所举例子中的向量表示出来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尝试向量的表示方法,自觉接受用带有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
追问2:以前AB与BA表示同一线段,现在可以表示同一向量吗?为什么?
问题3:实数中有0,1这两个特殊数字,向量中哪些向量较特殊?(学生普遍认为零向量、单位向量是特殊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一组对象。面对一组对象,首先注意特殊对象是自然的。
追问3: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最特殊?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挖掘结果背后的思维过程。企图引导学生把向量集合与实数集类比。
问题4:观察正六边形 ,在图中的一些线段加上箭头表示向量,请说说你所标注的向量之间的关系。(举例)
设计意图:不是先给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反向量的定义,再做练习巩固,而是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定义过程,使概念成为学生观察、归纳、概括之后的自然产物。
问题5:你画了哪几个向量?你认为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尤其要挖掘学生用向量概念思维的过程。
问题6:由相等向量的概念知道,向量完全由它的方向和长度确定。由此,你能说说数学中的向量与物理中的矢量的异同吗?另外,向量的平行、共线与线段的平行、共线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把向量概念与物理背景、几何背景明确区分,真正抓住向量的本质特征,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4.精心选择例题,聚焦概念核心
一个好的例题往往承载着概念的本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后,精心选择有助于概念理解的例题,是概念的“精致”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环节。
案例4:在学习了椭圆的概念后可以选择这样的例题来帮助学生深化概念。
例1: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并且经过点 求其标准方程。
变式1: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8,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变式2: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为4,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8,求其标准方程。
例题1是教学内容的“最佳原型”。它包含了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a,b,c的关系等知识内容,包括了待定系数、解析思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也示范了解题的程序和格式。在此基础上,再完成两个变式。例题及变式聚焦于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只要理解了概念就能解答,而不是给学生设置陷阱,在与椭圆概念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上制造麻烦。这类例题有助于学生养成运用概念思维的习惯,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5.创新小结形式,体现螺旋上升
课堂小结应围绕本节课的核心,抓住概念的本质,设计巧妙的课堂小结是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整合、拓展和提高,是一个具有“画龙点睛”之效的环节。
案例5:演绎推理的小结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两种推理方式——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完成表格(楷体字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完成表格,同时,老师指出演绎推理是证明数学结论、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思维过程。但数学结论、证明思路的发现,主要靠合情推理。通过一个表格,使学生理解了几个推理的联系与区别,加深了理解,不会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