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4-07-19徐秉权
徐秉权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发展。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启发学生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捶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赫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启发式教学是将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充分挖掘主体自身的认识潜力。实践证明,学生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能够促进能力的形成而且不易遗忘。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启发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很大影响。良好的启发能够感染和引导学生。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用良好的启发去感染学生。
二、展开探索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现代教学理论的观点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数学教师应设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和讨论直接获取知识。学生利用教师为他们准备的素材,自己进行探究和研究,积极思考,并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展开集体讨论,从而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例如进行《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教师一开始就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讲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研究、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这种平行线的性质。集体讨论实际上是交流各自思维的过程,是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使学生充满热情、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内心需要,从而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实施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是主体性原则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以最常见的数学课堂提问为例,正确的提问方式是先给全体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从较差的学生问起,让中等以上的学生补充,最后再让好学生补充纠正或完善答案。这样循序渐进地得出正确答案,让思维较缓慢的学生也有一个深入思考、充分表达的机会,并让他们将自己的回答与其他同学进行对照,学习别人的长处,充实和改进自己,在他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在以往的许多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数学教学计划,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后立刻要答案。这样一来,只有少数学生可以跟得上,后进生永远得不到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其结果只能是造成恶性循环,后进生只能处于“陪听”、“陪读”的地位。
四、遵循以情促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个班级,总存在程度不等的后进生。教师要认识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更为重要。教师转化后进生的能力反映出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水平。要想成功转化一个后进生,必须遵循以下要则。以情促学,就是要求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后进生,促使他们不断进步,这是后进生转化的根本动力。后进生一般来说较自卑,自信心不足,尤其渴望老师的温暖和关怀。而事实证明,一个被老师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动力。因此,教师要以满腔的爱为基础,对后进生多同情、多理解、多照顾、多一些爱心,使他们从心里消除惧怕、对抗情绪,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再有,数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有利于后进生获得成功的机遇和条件。卡耐基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是帮助他获得成功。教学中,对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应尽量让后进生回答,让他们在某一点上获得成功。数学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后进生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哪怕是点点成绩、丝丝进步,也要予以肯定,使后进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上进心,克服自卑感。
新的教育赋予了教师更重要的职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求数学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措施,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才能打造出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