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社会体育专业模块教学的构建
2014-07-19滕刚
滕 刚
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管理、经营等行业的人员将是人才市场需求的一大热点[1]。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还没有同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所以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新型专门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2]。培养其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本源是进一步开发其多元智能,同时依据市场特定岗位对其多元智能中某些能力进行专门培养。就课程设置而言,我国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与体育教育专业相差无几,没有体现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特征[3]。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表达能力不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需进一步加强、促进人际关系的综合培养课程的缺失、通识课程的涉猎面较窄以及职业课程几乎占据整个课程体系等系列问题[4]。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课程计划存在问题不仅降低学生对该专业的信心,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就业后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以普修课程为基础,重点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多种智能,最终实施“学历教育”;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目标构建“模块教学”,最终实施“职业技能教育”。
1 相关概念的内涵
1.1 多元智能理论含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主要包含8种智能:文字—语言智能、交往—交流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觉—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具有相对较独立的8种智能,而且这8种智能在实践、学习、生活中并不是互不相干、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有机整体,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而存在。就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个人都具备多种智能群,而且各种智能在人体这个集合中表现的强弱也不尽相同。所以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时不能简单瞄准社会需求专业而整体实施“拔苗助长”式的职业技能培养,应首先对他们的8种智能进行综合性开发,即通过基础课程实施“学历教育”。因学生智能不同,表现出对不同专业的趋向性,所以应引导其分析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等因素,制定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待多元智能(基础能力)有一定储备时,再根据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即实现“职业技能教育”。
1.2 模块教学的内涵
模块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根据某一专业的可预期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开发出较适合于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课程教学模块,同时在教学大纲的相关指导下,依据教学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组成模块教学的相关课程,这种模块教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很好地进行专业技能的特定培训。因此,这种教育组织方式将会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5]。在社会体育专业设置模块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从事一般工种必备的多元智能(综合能力)为基点,以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2 研究背景
2.1 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体育休闲时代对从事体育指导的人员能力要求逐步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从事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各种智能。行业不同,要求从业者所具备的能力不同。通过对2006-2008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主要数据的解读 (表1)可看出:除体育用品生产行业外,2008年全国体育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培训活动,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所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当前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幼稚阶段,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机遇为社会体育专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平台。然而,新的发展阶段也对从事体育相关产业人员的能力或者与从事岗位所需智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也应根据市场对从业者的智能的要求来设置不同的模块教学来发展学生不同的智能群,通过模块教学来提升从事本行业所需的特定智能。
表1 2006-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主要指标结果一览表
2.2 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担任健身健体、休闲娱乐等相关指导工作,并具备经营与管理体育健身及休闲娱乐业、体育社会工作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6]。该培养目标基本符合健身俱乐部、休闲运动、社区活动等职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具备能力的要求。所以,社会体育专业应在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开设必修课程重点培养各种实践能力如指导、组织、能力、营销等能力。
2.3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通过对部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十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保障。但在其专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种种问题。据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连续三年排在倒数后10位,分别是2009年第3位(40%),2010年第7位(46%),2011年第3位(34%),半年内离职率平均在35%左右,毕业生月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高等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其根本原因是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来说,在收集到的112所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有60.7%的院校的培养目标大都是围绕《专业目录》进行一定的设置,从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办学目标定位上来看,它们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相关设置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也只是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基础上多开设了一些《专业目录》要求的个别课程。由此可见,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不够突出,其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也不是很强[8]。总之,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时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状况。
3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必备能力
3.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必备基本能力
多元智能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能力”,是能应用在各种情境下的一般性能力。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具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指导、解决问题、运动、自我发展、人际交往等最基本的能力。从目前形势看,社会体育专业虽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能力结构的培养方面和社会需求基本一致,但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方面仍有较大偏差,从而造成所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标准相差甚远[9]。其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等综合能力课程设置不够,且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培养方面较窄。究其原因是学校不重视学生多元智能培养而只重视专业课培养的结果。高校应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事职业特殊性,重点培养其多种智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多元智能应包含以下能力(见图1)。
图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多元智能
3.2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因其毕业后从事岗位不同,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智能,即:从事体育健身及休闲娱乐指导能力、从事体育健身业经营管理能力、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既要培养其必须的多元智能,又要根据学生个体中多元智能的差异所表现出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及其职业规划中从业意向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前景。通过对专家和一线教师访谈,认为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健身指导能力、休闲娱乐的指导能力、竞赛组织能力、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等能力。针对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智能的需求,在培养学生专业智能时,我们开设必修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从事社会体育指导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能力(见图 2)。
3.3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需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随着体育科学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和更新过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向体育学科的渗透,要求高校在构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依据近阶段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整。专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体育工作的必须“品牌”,是社会体育专业实现培养“技术指导型”应用人才核心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的相关设置上,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课程设置内容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各专业都没有明确地针对职业的相关需求,近而去提高课程与相关职业的关联性和实效性[10]。通过对2006-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人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近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等情况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健身俱乐部教学与管理、群体活动指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教学、户外活动的指导与管理、体育及相关产品的经营与管理、运动保健与康复等工作。为了有效提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事工作的职业能力,短时间形成有效的职业竞争能力,高校可根据市场需求并结合当地特色体育开设7项模块式教学(见图3)。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的严酷现实,仅盯住一类岗位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或课程教学时远远不够的,在开设模块教学时,在考虑到市场需求、学生智能表现差异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可开始“1+1”的模块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即: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根据智能类型从7个模块教学中任选两个作为自己的主修和辅修方向。
图3 社会体育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4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模块的构建
市场需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多元智能)和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特定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基础能力来实现对其多元智能的开发,通过7个教学模块中任意2个教学模块(1个主修模块教学,1个辅修模块教学)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利用好多“多元智能培养+主修模块教学+辅修模块教学”(1+1+1教学)来提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指导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营销等能力(见图4),通过相关课程设置实施“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图4 社会体育专业模块教学的构建
“健身俱乐部教练模块教学”主要是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掌握主流健身操的教学能力、器械健身的指导能力、机体评价能力、锻炼效果评价能力、运动损伤的简单诊断和处理等能力。
“企事业单位的群体活动与指导模块教学”主要是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掌握群体运动项目教学指导能力、广场艺术指导能力、群体赛事的策划能力、运动计划编制能力、运动损伤简单处理能力、运动机能评价等能力。
“户外(拓展)体育运动指导、管理及营销模块”主要是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掌握户外 (拓展)运动项目教学指导能力、体育管理能力、运动损伤简单处理能力、运动机能评价等能力。
“体育相关产品的经营与管理模块”主要是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掌握该模块应具备的体育营销能力,体育相关产品的使用能力等能力。
“运动保健与康复模块”主要是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诊断能力、运动损伤的康复能力、运动处方的编制能力、机体评价等能力。
“地方特色体育指导模块”主要是依据本地方特有的体育项目和特定的锻炼人群开始的模块教学。根据高校所处位置,开设具有地方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模块教学,使学生掌握特色体育项目的指导能力。
5 结语
1)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等课程设置不足,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的局面。要重视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2)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因专业核心能力不高导致的就业难、离职率高的情况,社会体育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要突出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也要提升他们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培养出一批“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3)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混乱、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通过设置“模块教学”既能使学校有效整合师资、场地器材,也能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期间,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提升从事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4)依据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趋、学生智能差异,构建 “多元智能培养+主修模块教学+辅修模块教学”(1+1+1教学)的教学模式来提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指导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营销等能力。
[1]石 岩,刘 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与职业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 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81-83.
[3]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815-817.
[4]陈国强,翟 丹.我国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88-90.
[5]罗萍娟.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6]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兼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J].体育学刊,2010(7):32-35.
[7]王伟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576-578.
[8]石 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7):38-41.
[9]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30(4):103-106.
[10]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6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