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天宏:能做好一个记录者我就很满意了

2014-07-19周哲浩

世纪人物 2014年5期
关键词:冰点稿子杂志

周哲浩

注: 4月17日,记者站网独家率先曝出《人物》杂志高管大换血的消息,《人物》杂志出版人、博雅天下传播机构副总裁郭光东,随后正式回应《人物》杂志高管离职一事,确认李海鹏、林天宏分别加盟《时尚先生》和万达。近日,参差计划记者联系到了林天宏,就他的过去经历、心路历程以及未来规划进行了采访。

谈规划:做了10年新闻,再做下去已经没有太多的成就感和新鲜感了

4月15日,林天宏把自己微博的名字从实名认证的“林天宏”改成了不再加V的“你拉着我说你有点鱿鱼”,他表示,改名也和自己新的机遇有关:“我觉得既然要转身离开新闻这个行业了,那么过去加V的身份和名字对我来说就已经不重要了,就改了呗。”

2004年,正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林天宏来到《中国青年报》实习,出乎意料地被安排到了自己都不敢想的《冰点周刊》。正是从这个地方,林天宏开始崭露头角,也正是在这个地方,林天宏凭借08年的《回家》和10年的《人民会用脚投票》两篇特稿,两次获得了《南方周末》的年度特稿写作致敬。无论是自己的业务水平,还是行业的认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朋友开完笑说他已经是“冰点头牌”了,“那个时候《冰点周刊》基本没有人动我的稿子,写完就可以发了。”不过此时入行已有5年的林天宏也逐渐感觉到,能够吸收到的新东西越来越稀薄。在西方媒体已经逐渐开始探索人们在移动互联网的阅读习惯,并更改自己特稿写作的文风以顺应新的需求时,作为国内特稿写作重镇的《冰点周刊》,却缺少变化。由于不愿意让自己定格在原地,林天宏离开了《冰点周刊》。这一年,林天宏30岁。

这一次离开《人物》,和当初离开《冰点周刊》类似,亦是在求新求变。在新闻行业里摸爬滚打了10年的林天宏觉得自己在做的已是重复劳动,“做了10年新闻,再做就没有成就感和新鲜感了。放弃在这个行业里积累多年的资历、人脉、认可,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或许是一种冒险。但真正让我有安全感的事,是还愿意去冒险”。

在这个快速变换的时代里,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年年前,林天宏在和从新闻业转行出去的朋友吃饭的时候发现,他们聊的一些东西自己已经听不懂了,就此萌发了离开的念头。

很长一段时间,林天宏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虽然拿到过一些 offer ,但始终没有做决定:纯粹网站的话还是离不开要做内容,这并不新鲜,公关的话,自己的性格也许会难以适应。最终林天宏选择进入企业,进入万达集团总部的企业文化中心,“这里的工作和我前10年的工作有相通的地方,我不是一无所知,但毕竟这是个全新的行业。我向来觉得要去就得去最好的地方,进入企业的话,万达是个好平台。”

谈《人物》:从改版第一期开始就对这个团队有一种近乎盲目的迷信

2012年4月,林天宏来到《人物》杂志,和李海鹏、张捷、张悦这些国内写特稿的高手一起掌舵《人物》的改版。虽然当时《人物》的力量很弱,除了几个大编辑,就只有两个记者,再加上一些实习生,整个团队对于办杂志的经验也都很有限,但是他从一开始就看好这本杂志,“从改版第一期开始就对这个团队有一种近乎盲目的迷信。”

之后,他们一次次完成了在他眼中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改版第一期否定了多个封面人物后,最终敲定了正处于和方舟子论战漩涡中的韩寒,在最后十天内完成了对韩寒的采访和写稿,整个团队家都没回地在办公室待了一个礼拜,终于及时赶出了全新的《人物》,获得了不错的反响;第二期凭借一封4000字左右的信,在最后关头打动了此前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崔永元;2014年1月“群像”的专题,请到了柳传志、雷军、王健林、赵薇、贾樟柯等13位各个行业最顶尖的人,完成了要求极高的拍摄和写稿……“所以我极度热爱信任这个团队,对每个人都充满感情,我觉得只要想做,大家就一定能做成。”

“到今天,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人物》就是一本国内一线杂志。”但林天宏也承认,这只是在国内的情况。谈到中国和国外杂志业的差距时,他提高了音量加快了语速:“从选题到文本呈现的方式,(与国外)差得太多,全面落后。我们只是矮子里的高个子吧。”不过,即便他和李海鹏离开,还是自信地对《人物》杂志的前景表示乐观,将来的方向,会是通过媒介在不同平台上生产内容,包括视频和微信公号等,但这些内容无不将烙上《人物》深深的品牌形象。

在林天宏的眼中,《人物》对时代的更新有所应对。《人物》会更为读者考虑,选题上更加关注热点事件,比如在三月的《东莞制造》专题,节奏上也更快,写作风格上,摒弃曾经在新闻界一度流行的纯粹炫技而返璞归真。

在评价与他并肩工作了两年的《人物》杂志主编李海鹏时,林天宏不吝赞美之词,不仅肯定了他的能力,也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和他工作很累很辛苦,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信心。”

谈特稿:希望看过我写故事的人,能够从我写的故事主人公身上得到更多的力量

到今年的4月,林天宏入行整整10年。回忆起在《冰点周刊》那段并不太遥远的写特稿的日子,林天宏充满感慨。

毫无疑问,《回家》这篇汶川大地震时期的稿子,给林天宏带来了最多的赞誉。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这样一篇不同寻常的稿子的出现,有一种“时势造英雄”的感觉。但林天宏自己认为,《人民会用脚投票》,这篇写于2010年,追溯大逃港历史的特稿,无论是影响力还是价值,都不逊色于《回家》。稿子通过采访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的作者陈秉安而写成。在特稿里,林天宏的笔指向了国家、历史、政治这些更高层面。在林天宏刚进《冰点周刊》实习的时候,时任《冰点周刊》副主编的杜涌涛曾告诫他,要打破“新闻是易碎品”这个概念,做一些能够留下来的东西。“这两篇(《回家》和《人民会用脚投票》)或多或少达到了杜老师的期望吧。”

还有另外两篇稿子,在林天宏的心中,对自己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分别是2009年的《幸福的明黄色》和 《回家之后——路》。

2009年的林天宏,正处于一个瓶颈期。11月,林天宏来到了丹东,将特稿素材瞄准了当地为解决儿童上学难而成立的校车队。在一次采访时,他和校车上的孩子们坐在铁皮船上过鸭绿江,孩子们给他唱了首《最初的梦想》。“那个场景太打动我了。我一下子想起好多过去的事情。那个稿子让我下定决心再坚持多做几年记者吧”。

同样是这一年,早些时候的5月,林天宏再次来到水磨镇——《回家》的主人公程林祥居住的地方,并不是为了来寻找什么写稿素材,只是单纯来看看这户人家——去年的采访和交流,已经使他们成为了朋友。此时的林天宏却意外地得知,程林祥用摩托车带着他的父亲——一个木匠,下山去给别人修房子时,经过一条危险的土路不慎翻车摔下了悬崖,父亲因此而丧生。当佛山救援队的人来到程林祥他们一家,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表示敬意和帮助的时候,这一家朴素的农民没有要钱也没有要房,就希望能够救援队能够帮忙把那条通往山下的路修好,让全村20多户人以后都方便。林天宏之后就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目睹了全村和救援队一起修路的过程,觉得程林祥他们一家实在太了不起了,回来写了那篇稿子。

“很多人说我的稿子出来后,会有很多人去关心和帮助他们,他们应该要谢谢我。我说真不是,我要感谢他们,从他们身上让我感受到的勇气和力量,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其他东西都不重要。”这以后,当林天宏惶恐难过的时候,想想他们,内心就会平静很多,变得振作起来。

林天宏曾说做特稿记者的他只是一个爱讲故事的人。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一次研讨会上,下面的听众问,他讲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他引用了台湾作家张大春《聆听父亲》里的一句话:所有的故事都是为了让聆听的人能够面对未知遥远的路途。“我希望看过我写的故事的人,能够从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得到更多的力量,我自己也一样。”

谈新闻:这个行业的存在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历史系出身的林天宏,是怀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踏入新闻业的。这份原始冲动让他相信新闻可以改变今天。但切身的工作体会,使他逐渐认清了所处的环境,也慢慢修正了自己的心态,“在中国的现实环境里,能做好一个记录者我就很满意了。”他已经不再多奢望会改变什么,只是力求将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把每个选题和人物背后的故事都告诉读者。林天宏眼里的新闻行业有着太多的人情,太多人的贡献。面对那些接受他采访,向他这个陌生人敞开心扉的对象,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

林天宏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新闻业的国家。“新闻业毫无疑问是现代健康公民社会里不可缺少的一个行业。没有它信息流通怎么解决?那些黑幕又有谁来监督?”做了10年记者的他认为,虽然在中国做这一行,同国外相比,确实要忍受更多限制,但这并非做不好的理由。只有当在限定范围内完成到最好,才有资格说没有更好是因为限制。“别人划给你一块篮球场区域,你在乒乓球场大小的区域作业,这是限制的原因吗?我觉得不是吧。”

2013年10月15日,林天宏在发了篇长微博,讲述了最终成为《人物》正式记者的四个实习生的故事。“当你遇到搞不定的采访对象时,请关门关窗放L,”这是林天宏对其中的一位实习生刘君萍的评价。而在刘君萍看来,林天宏那份快乐自然的心态,是他最有感染力的地方。这位独立性极强的姑娘,对领她入门的林天宏葆有最真诚的信任,“即使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会感觉到他的支持”。

猜你喜欢

冰点稿子杂志
巨峰葡萄贮藏冰点温度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冰点以下的缝合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
杂志收纳碗
猕猴桃及香梨冰点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