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冠军精神 从赛场到公益
2014-07-19孙镇镇
孙镇镇
她是奥运冠军,前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在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夺冠,为中国实现冬奥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她共参加了三届冬季奥运会,获得五枚奖牌,两金两银一铜,运动生涯共获得59个世界冠军,是中国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她就是杨扬。
退役后的杨扬,并不仅仅是以“前奥运冠军”的身份备受瞩目: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全球形象大使、全国人大代表等一系列头衔,让她退役后的生涯更加忙碌。作为“冠军基金”发起人,杨扬致力于为中国运动员退役后的发展提供新出路,并在青少年当中推广“快乐运动”。在她看来,冠军精神不应只在赛场上,也同样适用在生活里,应该被传递给大众。
做公益 让我激动又兴奋
我参加过三届奥运会,98年奥运会之前下狠心、下决心不想再练了,因为太苦了。98年奥运会以后我申请了一所知名大学,但是并没有被录取,因为当时没有拿到金牌,只拿到银牌。因此我意识到很多时候现实比想象还要残酷。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之后,我的运动成绩达到了最巅峰,当然选择多一些,那时候考虑的并不是有没有选择的问题,而是我该选择什么的问题。当时计划去清华读书,在清华读书虽然不确切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另外,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因为当时给自己这样一个定位,对于社会各界来的各种诱惑开始慢慢去做减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是在家里呆着,而是在自己还感兴趣的机会里面再去做一些尝试。
从06年正式退役到09年北京奥组委结束,三年的过程当中我一直坚持,中间做过节目的客串主持人,做过品牌代言人,也在奥组委机构里面工作过,同时也做了公益。我发现公益事业是一直让我能够坚持下来的,即便当中遇到很多困难。而且我发现,每次在做这样事业的时候,自己都很激动很兴奋,我慢慢了解到这可能是我很想做的事情。
在2009年北京奥组委工作结束以后,我要做一个职业发展规划的时候,决定将公益事业一直做下去。后来我又当了国际奥委会委员,有了更高的平台去发挥作用。现在走过来来看,这几年当中自己成长了蛮多,收获很大。
运动员 要有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冠军基金的发起人,在适当的场合我还是要推广这个项目的,(较少主动推广的)的第一个原因,本身它是一个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的项目,但是真正的人群量并不大,每年退役3000左右的运动员,真正需要帮助的在10%—20%左右,我也不需要做太多的推广就可以达到我们想要做的目的。另外,它是相对比较敏感的一个群体——我们所帮助的运动员是相对封闭的群体,我们过多的宣传会给他们带来一种误解,所以我们更希望将事情做到实处。
当然做到一定程度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因为毕竟,让社会了解这个群体必须有一种传播方式。在这两年整个项目运作的过程当中,我们没有做太多刻意的推广,就像我刚才讲的,并不是将运动员转型作为一种慈善项目去做,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职业规划,让社会了解运动员这个群体,了解我们的价值,让我们未来退役之后还是有可持续性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适的方式去做传播,并不是说为了抓眼球的传播。
行业特点 因困惑而择业困难
不光是中国的运动员困惑,其实是一个行业特点。因为我们普通人正常是60岁左右退休,但是运动员这个群体参加奥运会的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28岁对于普通人来说正是带着梦想带着追求走向社会的时候,而我们的职业特点是,到这个年龄你的职业生涯已经告一段落了,这个时候你再去选择,而你对自己又不是很了解,对外面也很迷茫,就会更加感觉到困惑,我们更希望先解决运动员的迷茫问题。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多少个选择。
首先我们要先做培训,培训主要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如果对自己都不了解,对社会都不了解,那你的发展方向如何去定位呢?我们从第一步开始要解决的是自我了解,同时对社会职场上一些情况的了解,了解以后再做一个自我职业的规划,设定目标——怎样从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去设定。第二步再来解决机会的问题。
左手企业 右手运动员
(过程)肯定不顺利,要做双方的工作,你会发现说通运动员是一方面,说通企业会更难。因为从企业的角度,它在招聘的时候如果从慈善的角度考虑,说明给我们运动员的定位不对,运动员在这里工作的安全感会差很多,我们更多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聘请运动员。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第一句话就会问我,为什么我要招一名运动员?我必须要说服他。因此光培训运动员是不够的,每次培训,后面的几期都会请企业过来,很多企业最初还是以慈善的角度来参与,但是我们更希望他以企业需求的角度来参与。
过去的两年,我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培训上,因为你要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够有更多求职的结果。很多运动员并不是没有职业机会,而是感到很困惑,也过来参加我们的课,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还有的想法比较多,但是又不确定自己应该从哪块开始,我们的培训更多的是帮他梳理怎么样来做规划。规划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挺难的。在培训过程当中收获很多,对运动员这个群体本身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同水平的运动员有不同的需求。这两年过程当中,我们也开始尝试跟企业去接触,企业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今年的工作目标在企业对接上,也是挑战比较大的一块。
冠军精神 从赛场到公益
我们在给运动员做职业培训的时候,一直在强调,要将他们赛场上的能力转化为职场能力。为什么这个基金叫冠军基金?很多人以为,就是给冠军运动员做培训,实际我们是提倡一种冠军精神,这种精神不单单适用在赛场上,同样适用在生活里。现在的青少年,他们的成长环境某种程度上说不如我们那个年代,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没有时间去玩,没有时间去做运动了,甚至有的学校为了怕孩子受伤,连运动的权利都剥夺了。在我看来,他们可能因此缺少冠军精神——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未来的事业发展当中,他们都需要这种精神。
我们运动员得到社会上很多的帮助,我希望运动员也能够回馈社会,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帮助我们自己,如果体育只专注于竞技的话,那早晚有一天会没有人再在乎体育了。我们要走出去,无论是帮助别人还是我们自助,这种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从这个角度,我们去做体育公益的事,体育教育是核心,因为一直以来体育都不应该只属于竞技场,它还是每个人的奥林匹克。这也是国际奥委会推广奥林匹克精神一直很看重的地方。
原来在北京慈善基金会的时候,在四川我们一直在做体育教师的培训,怎么能够让体育课不再枯燥,首先要快乐,我们提倡快乐体育、快乐运动,快乐的同时,在教学当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团队意识,感受到相互尊重,感受到公平和领导力,培养每个孩子这样的素质,这才是我们的核心内容。
成为儿子的英雄
运动员的时候,是被动式的成长,因为在那个环境里面,所有路帮你铺好了,你每天面对的就是跟自己的专业去提高,去克服困难等等,整个体系都是建好的,吃喝拉撒睡都有人帮你安排。退役下来做这样的事情,是从零开始,要自己搭建团队,自己设立目标,自己去融资,跟受助人群去沟通了解,同时项目还要可持续性发展,都要自己面对。其实最初起步是比较简单的,在起步过程当中想法非常单纯,真正做起来确实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好在我们运动员的特性,坚持是第一位,第二个找方法,设定目标了那就找合适的方法把它做下来,一步步走过来到现在都比较稳定。
我觉得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关键是要看你自己怎么定位,别人怎么看都是次要的。我现在唯一看重的,就是我儿子怎么看我。做事情还是自己怎么看自己更重要,你认为自己能成为英雄,你肯定能成为英雄,因为你想成为英雄。但是如果想别人把你看作英雄的话,那你做的可能都是假的东西,早晚有一天会曝露出来,生活形式也是这样的,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快乐的生活还是痛苦的生活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体育慈善 将会有爆发式增长
中国体育现在还是计划经济的结果,一旦有一天中国体育能够市场化,我相信中国体育的慈善也将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这一点,像现在体育界里面姚明、李娜,这些市场认知度比较高的运动员,他们本身公益事业也做得很好,但是大部分的体育还是在一个封闭的状态。我想下一步如果体育有一天开放了,体育慈善领域肯定也是会快速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