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究题解题探析与训练
2014-07-19张庆慧吴又存
张庆慧++吴又存
【题型探析】
实践探究题是全国各地中考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题型。它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和诸多地方开卷考试的特点,体现了本学科的课程性质以及对学科分析、归纳、类比、综合等能力的考查,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中考的升学和选拔功能。因此,研究和探讨思想品德实践探究题的解题策略,成为提高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和客观要求。
1.实践探究题的特点和考查要求
实践探究题一般以实践或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去探索、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活动设计的命题形式。通过不断训练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培养其自我发现和认知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它的信息容量大,答案的综合性要求强,兼具人文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等特点。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和提取信息能力、归纳和演绎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迁移能力、规范表达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它的考查形式也多样,给出一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等),涉及的范围广泛(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次的生活),设问方式灵活。此类题目大多数情况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有时也用实践性的非书本知识进行解答,甚至在一道题中两者兼而有之。
2.实践探究题的常见解答思路
实践探究题的解答,往往有方法和规律可循,“四步走”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策略。这“四步走”归纳起来,就是: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第二步“根据设问,审读材料”;第三步“根据材料,调动知识”;第四步“理清思路,规范表述”。下面,笔者结合具体题例来进一步说明。
例1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上,《永不停跳的舞步》催人泪下。领舞小李月原本是一位学芭蕾的孩子,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左脚,虽承受巨大的内心痛苦,但她一刻也没放弃对芭蕾的追求。在挫折面前,她没有被吓倒,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断将痛苦化为动力,化为积极进取的热情,克服失去左脚的不便,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向世界、也向自己证明:我仍能高高飞翔。
结合材料,谈谈李月是如何战胜挫折的?
简析: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学生的答案:
从上面学生的答案可以看出,该生之所以丢分,是由于审题不清导致的。没有明确设问的具体限制条件,没有用教材上“战胜挫折”的相关知识点回答问题。因此,做好题的第一步需要做到“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正确审题的关键是审设问。审设问就是要明白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明确这道题目考查的方向、要求等。一般情况下,一个规范的设问有三个限制条件。分别是指向材料的、指向知识的、指向表述的限制条件。指向材料的限制条件一般有这些字眼:结合材料、××人、烦恼、措施、言行、这件事、上述事件等。指向知识的限制条件则出现:运用所学知识、运用××知识……如果只是单纯地在材料中把行为找出或者脱离所学知识回答,把它当作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去做,就不符合本学科答题的要求了。指向表述的限制条件则出现:谈谈、简要分析、说说、劝说、说服、认识、启示、看法、意义、依据、如何体现等。以上题为例来分析:设问“结合材料”“李月”是指向材料限制条件,“战胜挫折”是指向知识限制条件,“谈谈如何”是指向表述限制条件。
考生审读设问时,首先要判断设问中有没有指向材料的部分。若有,则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若没有,则不需要。同时还要注意设问中的隐性指向。其次,考生还要判断设问中有没有指向知识的部分。若有,则一定要用所限定的知识答题;若没有,则全盘考虑。再次,考生要分析设问中指向表述的部分,弄清楚命题人想要我们答什么、怎么答,答题的方向是什么,答案的落脚点在哪里。这部分实际上决定设问的类型。
参考答案:①“她一刻也没放弃对芭蕾的追求”说明她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②“克服失去左脚的不便,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说明她正确认识挫折,采用恰当的解决方法,冷静分析,对症下药。③“不断将痛苦化为动力,化为积极进取的热情”说明她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④“她没有被吓倒,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说明她学会自我疏导,善于自我排解,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
例2为举办好第二届油菜花旅游节,某县坚持“生态立县,低碳经济”为主题,打开大门,广迎八方游客。旅途中小武看见爸爸妈妈因长时间行走在油菜田间,想休息却没有歇脚之处,而感到心疼。于是写信向县旅游局建议在路旁添置一些长椅或石凳。此举随即被采纳并付诸实施,小武感到很高兴,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请运用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事件。
简析: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困惑:“我所做的答案既有材料观点也有书本观点,可还是得分很低。真苦恼啊!”究其原因,学生答题的时候虽然符合知识的限制条件和表述的限制条件,但由于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取不全,答案答得不完整(比如,完整答案有4个知识点,而学生只答到其中的1点),因而出现失分现象。考生需增强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设问的指向审读材料,有针对性地筛选材料,提取出相关的有效信息,排除一些干扰信息。对于文字类材料,阅读、提取信息时应做到“全”。我们可以这样操作:第一,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行甚至逐词审读材料;第二,边阅读材料边勾画,并编写序号;第三,尤其要关注包含语言或行为动词的信息。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主体及行为信息都需要提取。上述材料中“某县”和“小武”的行为是有效信息,而“爸爸妈妈”和“县旅游局”是可以舍弃的无效信息。下表是根据以上所述针对本题提取的有效信息。
主体行为某县1.举办油菜花旅游节。2.坚持“生态立县,低碳经济”为主题。3.打开大门,广迎八方游客。小武A.看见爸爸妈妈因长时间行走在油菜田间,想休息却没有歇脚之处,感到心疼。B.写信向县旅游局建议在路旁添置一些长椅或石凳。C.小武感到很高兴,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难发现,小武行为中A、B材料太烦琐。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提炼。最后成这样:
主体行为某县1.举办油菜花旅游节。2.坚持“生态立县,低碳经济”为主题。3.打开大门,广迎八方游客。小武A.因爸爸妈妈劳累而感到心疼。B.写信向县旅游局反映并提建议。C.小武为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高兴。考生在提取有效信息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关联考点;第二,要关注隐性信息;第三,提取信息要精练;第四,留意设问的赋分(可以推测大概要答几点,可以检验自己提取的有效信息是否完整)。其中,提取隐性信息需要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概括、提炼和归纳材料信息,同时对比考点知识。还要关注语言、心理活动背后隐藏的信息。
例3一名年轻人一直是同学们心目中的领袖人物,但在他身上丝毫不见一些“佼佼者”的孤傲与盛气凌人。一次,有人问起他为何总能谦和有礼,他回答:“我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妈妈,为了让我上大学,她作了巨大的牺牲。妈妈从小就教导我,什么时候也别忘记,国家第一,别人第二,你永远只是第三。”
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
简析:首先,此题需要用心提取材料信息。可直接从材料中提取到的有效信息只有“年轻人总能谦和有礼”,其他的则需要反复揣摩。揣摩之后,年轻人谨记妈妈正确的教导,年轻人牢记并践行“国家第一,别人第二”,妈妈为了让年轻人上大学作出巨大牺牲等信息才能逐渐清晰显现。可见,并非所有的有效信息都可以从材料中勾画出来,除了显性的信息,还要注意隐性信息。其次,要由材料联想到相关知识点,即“根据材料,调动知识”。见下表:
材料知识点年轻人谨记妈妈的教导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孝敬父母的表现年轻人总能谦和有礼良好的交往品德,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牢记并践行“国家第一,别人第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妈妈为了让年轻人上大学,作出巨大的牺牲,并对年轻人进行教导履行了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当今中考一般是开放性试题,多元化答案。当设问中未指定用具体什么知识的时候,要善于把思维发散出去,凡是与材料和设问相关联的知识点都可以用于答题。上述例2和例3就没限定知识,只要与材料关联、符合设问指向的知识点都应该考虑进去。一般从课程标准中“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大板块逐一对照有效信息,国情部分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考虑。还可从课程内容中“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联想相关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运用知识结构,检索相关核心知识。倡导学生答题时,利用草稿纸整理思路,构思好了再写在答卷上。答题时,既要做到全面完整,又要做到简洁精要,切忌丢三落四、简单罗列、重复啰唆。
有效调动知识去答题的策略:前提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了然于心,能信手拈来。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依纲靠本、学会归纳和整合知识,在指导应试技巧时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本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或重要观点,可以通过“最”、“关键”、“核心”、“基础”等关键词来进行归类整理,抓住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主线,对知识点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试想,如果对学科知识一知半解,考试时完全寄希望于开卷翻书,肯定找不到或找不全与材料对应的知识点。大型考试往往综合性较强,知识点不太可能集中于某一处。即使是限定知识的考题,也需要考生对这个点进行深入挖掘和全面剖析。考试不再是单纯知识的再现,而是考查学生本学科的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①该年轻人谨记妈妈正确的教导,体现他能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这是孝敬父母的表现。该年轻人总能谦和有礼,这反映他具有良好的交往品德,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尊重他人,与人为善。②该年轻人能谨记并践行“国家第一,别人第二”,说明他能积极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③妈妈为了让年轻人上大学,作出巨大的牺牲,并对年轻人进行教导,体现她很好地履行了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该年轻人为人谦和,这与妈妈对他正确的教导有直接关系。
例4党和国家对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无限关怀,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要求家庭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要求学校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有了自我保护意识,青少年就能够健康成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简析:学生在答题时,常常会出现揪住某个知识点不放,反反复复阐述半天也只能得一点分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没有理清思路,表述不规范。本题显然属于观点辨析题。辨析题可以分为四种情形:观点完全正确、观点错误(不正确)、观点片面(表达不全)、正误混杂。据统计,在试题中前两种出现的频率不高,后两种考得最多,且最能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解答观点辨析题,要依据主观题答题的一般步骤做,同时要兼顾这种试题内在的要求。它的解题思路:理性判断(正确、错误或片面,片面又要区分正确部分、错误部分)——分析原因(符合、体现;有利于;违背;不利于)——正确的结论或做法。
理清思路,规范表述的基本要求:形式上要求分点书写,字迹工整、条理清晰,采用“材料+书本知识+必要阐述”的结构形式作答。内容上要求符合题意,学科语言运用恰当,简洁有序,注意表达的完整性。
参考答案:①这样的说法是片面的。②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自我保护,我们要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智慧和方法,从而促进自己健康成长。③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了大量的工作,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并规定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等具体内容,共同促进和维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④因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青少年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还需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司法等各个方面的保护。
以上只是对实践探究题答题的常见思路的说明,在具体解题过程中还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和特点进行灵活作答。
3.实践探究题的分类
实践探究题一般分为评析类试题(限定知识的、非限定知识的、观点辨析)、关系类试题(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常出现)、活动探究类试题(基本脱离学科知识的探究题)、综合类试题(将前面三类试题融合在一道题中)。
(1)评析类
评析题有对言行的评析、事件的评析和观点的评析,其要求都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可能是限定的某个知识,也可能是不限定的)对言行、事件、观点进行判断与分析,符合心理健康、道德和法律要求,符合国家国策方略的言行、事件、观点则是正确,否则为错误。答题的关键是找准、找全判断分析的知识依据。
上面的解题步骤中例1属于限定知识评析类,例2、例3属于非限定知识评析类,例4属于辨析题。
(2)关系类
关系类题是难度较大的一类题目,考查学生在透彻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否梳通知识之间联系、知识与材料或材料之间的联系。
例5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在探究知识之间关系时,可从下面的思路去思考: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区别和联系,区别是指知识之间的差异,联系包括两者的共同点和相互作用、影响等。请运用这一思路,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宪法第4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我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10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之间的关系。
简析:本题命题人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情怀,担心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特意在材料上面给了一段引语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做这题。本题还考查学生的演绎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宪法和教育法之间的关系就是根本大法和普通法的关系(书中有知识点),就是一个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如果学生能够按照前面介绍的解题步骤去做,加上本题给的思路应该不太难。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是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材料二是教育法规定的内容。宪法和教育法之间的关系是根本大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即母法与子法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②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第一,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教育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第二,宪法与教育法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第三,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教育法更为严格。③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第一,宪法与教育法都是我国制定或认可的法律,均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因而上述材料中关于公民受教育权的规定对全体公民都适用。第二,上述材料中两部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我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④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第一,宪法是教育法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教育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中关于公民受教育权利和义务方面内容的具体化。第二,教育法内容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活动探究类
活动探究类主要有:社会调查、倡议书、小论文、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设计、口号和标语、演讲词的设计等形式。
例6某校开展“光盘行动”进校园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该校初三(2)班同学进行了分组调查,以下是该班第三学习小组的调查数据。
调查主题关于的调查调查对象初三年级
全体学生人数220人时间4月15日调查结果备注67%的学生更喜欢吃校门口小摊贩的零食,导致剩饭绝大多数小摊贩为无证经营15%的学生因心情不好影响食欲,导致剩饭心情不好多因学习任务重或与老师发生不愉快20%的学生受父母浪费不良习惯的影响注:“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的公益活动。
(1)请就以上调查结果,为该调查拟定一个合适的调查主题。
(2)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践行“光盘行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写出倡议要点即可)
简析:此类题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与其他题型交织在一起丰富了整个卷面的内容,增强了试卷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考生拓展思维空间、挖掘潜能、展示个性、创造性发展提供了平台。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引导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在做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关注实践。首先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实践,熟悉和掌握各类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流程。同时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略。
开卷考试题型多、取材新、问法巧。掌握必要的解题思路,对提高得分很重要。试题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果学会解题的基本思路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容答题了。
【仿真试题】
1.[故事的思考]
★“3·15”的故事:2013年央视举办的“3·15”晚会上曝光了家乐福郑州花园路店用三黄鸡冒充柴鸡卖,还将过期鸡胗更改生产日期后重新打包出售;东顺消防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灭火器偷工减料,灭火成分含量仅为国家标准的20%……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危害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油条哥”的故事:“油条哥”是保定市卖早点的老板刘洪安。他的油条因每天坚持用新鲜油、坚决不用“复炸油”(会产生有害物质),而被人称为“良心油条”。每天早晨,他的店前都会排起买油条的长龙,还有市民特意从郊区驱车赶来。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15”晚会曝光的典型案例,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
(2)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油条哥”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传播正能量]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2012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有的是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但小人物的正能量却引发了“化学反应”,闪现了人性的光辉,照亮了道德的方向。
★创造正能量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
★传递正能量六大正能量:孝道、自省、积极、团结、责任、包容。
(2)请选择一个方面说说你怎样传递正能量。
3.[世纪中国梦伟大三部曲]
21世纪中国发展三步曲: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到2050年,构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第三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
(1)请运用相关知识完成填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点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请发表你的看法。
(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梦想。亿万个你我的小梦想,汇聚成国家的大梦想,民族的大梦想。请把实现你个人梦想的人生三部曲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4.某班级准备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根据活动主题,他们收集了如下资料:
①《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
②杭州电子屏幕曝光“中国式过马路”,行人称有效果。
③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日前出台新规定,行人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无法实施罚款和抄告单位的,可让违法行为人临时担当义务协勤员,在路口“站岗”半小时。
④中国式过马路:行人等待时间超忍耐极限。
⑤根据《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规定,行人不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路口的给予处罚。或者横过道路没有按规定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在机动车道内行走的处罚20元。
(1)其中,第一小组根据本组的研究任务,选取了①③⑤条作为他们研究的资料。请推测该小组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第二小组则选择对以下材料进行分析:
当前,南京提高了对行人闯红灯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行人闯红灯处以20元罚款;对此不少行人表示排斥,有许多行人在接到罚单的时候为了免除处罚,对自己闯红灯行为矢口否认,造成了处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市民对此表示欢迎,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损害了公共利益,有损中国人形象。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第二小组选择的材料,谈谈要解决“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公民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答案
1.(1)公平交易权、安全权、知情权。(写出两点即可)
(2)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信是做人之本;讲诚信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我们要对事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回答两点即可,围绕诚信、道德、责任等方面作答)2.(1)科技创新能力。
(2)选择一个,言之有理即可。
3.(1)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2)中国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两点即可)
(3)能从实现个人梦想方面作合理阐述即可,要求有三个方面。
4.(1)该小组的任务是研究“中国式过马路”(行人闯红灯)的相关法律法规。
(2)①材料中行人随大流闯红灯是一种盲目从众心理。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需要中国公民学会正确调控心理。②材料中行人对自己闯红灯行为矢口否认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中国式过马路”损害了公共利益,有损中国人形象说明了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需要中国公民提升维护国家和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的意识,增强责任意识。③材料中行人随大流闯红灯是一种违法行为,不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需要我们增强权利义务的意识,做到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提升法制观念。④材料中行人随大流闯红灯行为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不高的现状,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需要中国公民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