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驻》的主题及创作思想分析
2014-07-19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南昌330013
⊙祖 洁[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 南昌 330013]
一、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Lee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1874年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十六岁开始学写诗,二十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弗罗斯特的抒情短诗和叙事诗都脍炙人口。作者和艾略特、庞德、威廉斯、史蒂文斯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诗坛五巨擘。《雪夜林边小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写作风格
弗罗斯特的许多名篇佳作常常以远离喧嚣都市的新英格兰农村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因此,他被誉为“新英格兰诗人”和“民族诗人”。弗罗斯特从新英格兰的农村撷取的个人或具体事件都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诗的内涵超出了新英格兰狭小的空间。诗歌韵律优美,哲理深奥,文字朴实无华。本文将从韵律构成、开头和结尾来分析这首诗,品味这首诗深层次的美和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特点。
3.写作意义
诗歌《雪夜林边小驻》宁静致远,充满了韵律之美,整首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智慧,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者善于把轻松易懂的词汇谱在传统诗歌的框架上,独具一格地描写蕴涵深刻的、象征性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意义,其优秀诗篇常以某种方式说明他的价值观。其作品具有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美丽的同时,又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的深远意义。
二、诗歌的主题及创作手法
1.诗歌的主题
Stopping ByW oodsOn a Snowy Evening
W hosewoodsthese are Ithink Iknow,Hishouse isin the village though;Hew illnot seeme stopping here,To watch hiswoods fillup w ith snow。M y little horsemust think it queer,To stop w ithout a farmhouse near?Between thewoods and frozen lake,he darkestevening of the year。He giveshisharnessbellsashake,To ask if there issomem istake,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O feasyw ind and downy flake。Thewoods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have promises to keep。Andmiles to go before Isleep,Andm iles to go before Isleep。
《雪夜林边小驻》
树林数谁我自明,他家住在那村中;安能料到我来此,光赏大雪漫丛林。小小马儿显疑情,为何偏在这儿停?冰湖林间无农舍,又逢雪夜黑蒙蒙。马儿甩动缰绳铃,欲告主人迷路劲径,只闻清风簌簌语,鹅毛雪片淅淅生。夜林深沉尤可爱,信守诺言难久停。找店尚早需赶路,投宿之前再远行。
这首诗是描写风景的,旅人驻足白雪皑皑的森林,欣赏大自然的美,但因其社会责任和家庭承诺,必须返回现实,继续前行。这首诗的主人公实指作者自己,诗中“woods”的幽深暗示了人们生活中的艰难及挑战,“miles togo”则指诗人需要完成的工作,“sleep”指生命的尽头。这些词都反映了生命旅途中的一种进取精神,也正是弗罗斯特所追求的。
2.诗歌的创作手法
(1)创作手法。在诗的创作手法上,弗罗斯特并没有刻意追求诗歌新形式的实验和革新,而是乐于用传统的诗体,像素体诗、十四行诗的各种变体来抒发情感。他的诗歌语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质朴之美下往往含有神秘的色彩和宗教意义,象征性很强,富于哲理和深刻的含义。
(2)韵律。弗罗斯特的诗歌强调传统诗歌创作形式上的韵律和节拍。他把感觉之声中重音的不规则性分解成格律诗中的规则性节拍,从而得到诗歌的节奏。本文要赏析的诗歌《雪夜林边小驻》就体现了弗罗斯特的这种传统诗歌创作的节拍之说。全诗由一百二十五个单词构成,每个单词的音节都不超过两个,从简单中透出特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重读音节具有相同的音节核及相同的后随音段序列,这种现象称为押韵或同韵)。全诗共有四小节,每小节四行。这首诗有着特殊的韵律,即诗中每行的最后一个音押韵。
(3)尾韵。这首诗每节的第一、二和四行押韵,第三行的韵脚又成了下一诗节的主韵脚。第三行与下一诗节的第一、二和四行押韵。第一小节中第一行、第二行的和第四行最后的音为(/əʊ/:know,though,snow),第三行的最后的音为(here/ə/:)和这一小节的其他句子不押韵,但和第二小节的第一行、第二行的和第四行押韵(/ ə/:queer,near,year)。第二小节第三小节的最后的音(lake/ek/:),和这一小节的其他句子不押韵,但和第三小节的第一行、第二行的和第四行押韵(/ek/:shake,mistake,flake)。第三小节第三行的最后的音(sweep/i:p/):和这一小节的其他句子不押韵,但和第四小节的第一行、第二行的和第四行押韵(/i:p/:deep,keep,sleep,sleep)。一首诗的韵律通常用字母来表示。在第一至第四小节中,韵律可以说是:1.aaba;2.bbcb;3.ccdc;4.dddd。四个诗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整首诗的创作在节奏上充满了韵律之美。
三、从内容角度分析诗歌的内容
第一诗节诗人在前行其间停止,诗的第一节中是以问题的形式开始:Whosewoods theseare Ithink Iknow(树林数谁我自明),诗人似乎对树林的主人不太清楚,因为他用了“Ithink”。尽管只有简短的四行,但这节中包含了不少美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第二行Hishouse is in thevillage though(他家住在那村中),道出了作者此时此刻与外界的距离,这与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所主张的疏远外界到大自然中去修身养性的观点一致;最后两行Hewillnotseemestoppinghere(安能料到我来此),To watchhiswoods fillupwith snow(光赏大雪漫丛林),说明了诗人极富冒险精神,为了观赏美丽神秘的雪中森林,为了短暂地躲避尘世的喧嚣与压力甘冒风险!
第二诗节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他的小马人格化,马对主人的行为困惑不解: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queer(小小马儿显疑情),诗人借马来提出他的第二个问题To stop withouta farmhousenear(为何偏在这儿停?)诗人借马感到奇怪来透出诗人精神上疲乏不已和厌倦了世间的一切,Between thewoodsand frozen lake(冰湖林间无农舍),期待着此行能够让他得到片刻的安闲与快乐。he darkesteveningof the year(又逢雪夜黑蒙蒙),一年中最黑暗的一夜,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受。
第三诗节诗人在自问,诗人着重强调了夜晚的宁静,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马儿甩动缰绳铃),To ask if there is somemistake(欲告主人迷路劲径),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只闻清风簌簌语),Ofeasywind and downy flake(鹅毛雪片淅淅生)。此刻万籁具寂,只有清脆悦耳的铃声和茸茸的雪花在微风中簌簌降落的声音,诗人被诱惑了,他沉醉于其中。但诗人似乎还是对自己的行为疑惑不解。
第四小节诗人决定继续前行,而到了第四节,一切都有了答案,Thewoodsare lovely,darkand deep(夜林深沉尤可爱),树林是如此的可爱幽深,道出了诗人此行的真正原因是被宁静安详的雪夜美景所深深吸引。But Ihave promisestokeep(信守诺言难久停),但又把他带回现实中,他还有许多承诺要兑现,包括社会责任及个人使命。Andmilestogobefore Isleep(找店尚早需赶路),Andmiles togobefore Isleep(投宿之前再远行),还要走完很长的路,我才能安睡,还要走完很长的路,我才能安睡。重复句就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人生之路还很漫长”。
四、结论
诗歌《雪夜林边小驻》极富美感,在韵律的构成及开头和结尾的地方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诗歌充满了梦幻情调和淡淡的忧思,讲述了一个夜行的旅者在树林边驻足欣赏大雪纷飞的景象,尽管旅人认为风景很美,但他还是决定继续赶路。这首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首诗的魅力之所在还不仅止于其形式之美,它所展现给读者的宛若梦境的画面与音响更是令人折服,深受各层次的读者的欢迎。
[1]Judith O.Toward Robert Frost:The Reader and the Poet[M].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4.
[2]GeoffreyN.Leech.ALinguisticGuidetoEnglishPoetry[M].Beijin 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特拉斯克RL.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M].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编译组译.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4]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守仁主编.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胡壮麟,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辞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陶洁主编.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