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英汉委婉语的比较与翻译
2014-07-19罗建忠王晓燕史亚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712100
⊙罗建忠王晓燕史亚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712100]
文化视野下英汉委婉语的比较与翻译
⊙罗建忠王晓燕史亚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712100]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通过文化视野下英汉委婉语互译的对比,旨在探索英汉委婉语翻译的有效技巧,并提出了委婉语翻译的相关原则和策略。通过大量的例证,研究了英汉委婉语互译的四种有效策略,即直译、意译、加注及移植,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委婉语比较翻译策略
委婉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采用比较婉转的、文雅的话语来表达人们所忌讳的、听起来刺耳的、隐私的或粗俗的事物。同时,委婉语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运用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委婉语在各种语言中广泛存在,它是一种有效的、精炼的语言表达形式,用于替代令人感到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法;同样,委婉语也是人们传递思想、交流情感的常用的交际方式。随着跨文化交际的迅速发展,委婉语在人际交往中被越来越多地广泛采用。
一、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比较
委婉语是世界文化中普遍的语言现象。人们在交际时,为了避免提及某些可能让人感到不雅或不快的事物,经常采用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使用一些模糊的词语,使交际得以顺畅地进行。作为带有很强文化色彩的语言,英汉两种委婉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别。
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委婉语的使用有着大致相同的场合,如对于死亡、疾病、性、排泄等话题的避讳。以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为例,“死亡”是一个让人感到悲哀的话题,英汉文化中都大量地采用委婉语来表达这一概念。在英语中,用来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go,depart,to see god,go to a better world,go to heaven,go the way of flesh,breathe one’s last breath等。同样,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也有很多,如:“去世”“逝世”“牺牲”“谢世”“与世长辞”“去见马克思”等。在公共场合,如果直接提及大、小便,会被人们认为是粗鲁、缺乏教养的标志,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普遍采用委婉语来婉指“上厕所”。例如,在讲英语的国家,女士可能说“to powder one’s nose”,“to fresh up”;男士可能说“to go to the toilet”,“to 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小孩则可能说“to make number”,“to go to the pot”。汉语中人们也用“方便”“去洗手间”“去一号”等词语表示同样的话题。“汉、英委婉语中有一些完全或基本的等价,反映了中西方人民对外部世界的共识和共同的避讳、美化、掩饰心理基础和思维模式。”
二、英汉委婉语的翻译原则与策略
在文化交流中,人们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委婉语的运用和翻译。应该立足于两种语言产生的文化土壤,熟悉两种委婉语的联系和差别,给予准确的翻译。
迄今为止,不少翻译理论家、专家学者、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如英国的翻译理论家泰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美国的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等。中国的翻译理论也非常丰富,如汉唐的佛经翻译理论、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理论等。这些翻译理论的提出,对于委婉语的翻译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辜正坤教授提出多元互补理论,笔者认为这是对翻译标准的一大贡献,结束了很多年以来人们对于翻译标准孰优孰略的空洞争论。文化翻译学者巴斯奈特指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委婉语翻译更是如此。由于委婉语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很多委婉语的意思都需要翻译者透过语言的表层、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中去体会和领悟,因此译者不能仅仅只是翻译字面意思,否则其译文可能只是保留了语言形式,而失去了原文的委婉效果和文化内涵。在英汉委婉语翻译中,我们应该把握这一大的翻译原则:深刻把握源语的语言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其文化信息和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进一步丰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保障两种语言文化的顺畅沟通与交融。
由于英汉委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它们之间必然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委婉语翻译中,译者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确保语言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交流的顺畅进行。常用的委婉语翻译策略有直译、意译、加注和移植。
直译:是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结构,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翻译的一种翻译方法。阎佩衡认为,直译是重视语言形式对等的一种翻译方法。对于委婉语的翻译,一般需要用目的语中相应的委婉形式来翻译。另外,虽然译语中没有对应的委婉形式,但直译后不影响理解或者原语的委婉形式比较重要时,也可采用直译的方法。以下面的委婉语翻译为例(1):
原文:On the 14th of March,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the greatest thinker ceased to think.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
译文: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上面的划线词语都是“死亡”一词的委婉语。这样的翻译是直译的很好的例子。“ceased to think”和“gone to sleep——but forever”与“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对应贴切。这样的翻译真切地表达出对于马克思的离去,恩格斯的极度悲伤之情。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死亡”都是禁忌的话题,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悲伤和痛苦,因此人们尽量避免直接提及。上文的翻译更好地保持了委婉效果,使得文化信息准确地传达出来。
变通(意译)翻译:当目的语中没有原语对应的委婉形式、不便直译时,可以考虑采用意译的方式。意译能够满足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需要,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受原文形式的束缚,抛掉原语的表层意思,从而使得译文与原文具有相同的内涵和相似的语言功能。意译的翻译方式以其灵活性正在被更多的译者所采用,尤其是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阎佩衡指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讲,意译都是英汉互译中一种重要的转换方式。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都从不同方面支撑了意译这种翻译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下面的委婉语翻译为例(2):
原文:We will have to oil the Mayor to get the permit.
译文:我们得向市长烧香,以便获得允许。
“To oil somebody”是英语委婉语,意思是贿赂某人。如果将其直译为“给市长身上抹油”,读者可能如坠入云里雾里。在汉语中,虽然没有这一短语直接对应的委婉语,但有一些表达与其含有同样的意思,如“意思意思”“活动活动”“表示表示”等。虽然没有明说,但其意已尽在不言中。
移植:由于文化的不同,在英汉委婉语的翻译过程中,源语文化在目的语中不一定总能找到对应物,这时应该采用移植的翻译方法。这样做不仅使目的语的文化大大丰富,而且为跨文化交流的顺畅进行铺平了道路。移植又叫“借用”,可分为两类:直接移植和音译。
直接移植指在目的语中直接使用源语的词汇及表达。例如,在英语文化中,为了达到委婉的效果,很多疾病的名字不是直接说出的,而是用缩略语等方式委婉地表达。如用“BO”指“body odor”(体臭),“the Big C”指“cancer”(癌症)等。在汉语中,我们可以借用这些表达方式来替代敏感的、禁忌的词语,达到委婉的效果,例如“VD”替代“性病”、“MD”替代“精神病”、“SARS”替代“非典型性肺炎”等。
总之,委婉语是世界各民族的一个普遍语言现象。通过英汉委婉语的比较和翻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委婉语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因而能够采取相应的方式来翻译委婉语,保障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顺畅沟通,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委婉语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演进过程中,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从文化角度进行委婉语的翻译,将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1]孙敏.英语委婉语研究的语用功能维度[J].外语学刊,2007(2):125—127.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徐莉娜.委婉语翻译的语用和语篇策略[J].中国翻译,2003(6):15—19.
[4]王明月.汉英委婉语应用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08(7):241.
[5]李育卫.英汉委婉语的文化透视[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2):114—117.
[6]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作者:罗建忠,文学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国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王晓燕,文学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史亚菊,文学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