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7 人人赚钱的股票大牛市
2014-07-18王奇
王奇
老王算是股市里的不死鸟,在20年炒股生涯中,见证了这个市场的起起伏伏。“目前我的股票仓位50%,跌下来就补一点,涨上去就卖掉一部分,做个差价,不断降低持有的成本。如果没有资金进来,很难有像样的行情。在股市,资金和牛市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老王这样理解资金和股市的关系。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资金流向和股市变化的关系。
存款大搬家带来股市牛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2005年年中开始的那波牛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股市用两年时间,给大众做了全民的炒股“普及”,社会资金大量进入股市。虽然这次“普及”在此后备受诟病,但它让更多的人接受了“投资有风险”这个残酷但真实的现实。
当时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使中国股市的体制得以完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了。这实际上就是让国有股实现流通的行动。随着政策的鼓励和资金的大量进入,引发了一轮中国股市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2007年,上证指数从2728点起步,到10月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再以5261点岁末收尾,全年涨幅几近翻番,在同年全球股市中也涨幅居首。这一年,两市的总市值亦快速增长,截至当年年末,两市总市值超过30万亿元。而就在两年前,上证指数在1000点的时候,两市总市值不过3万亿元,仅仅两年时间,总市值就增长了10倍。
2007年春节过后,中国股市迎来前所未有的红色疯狂,大批新股民如潮涌入市,开户数量连续井喷。当时有评论员说,“全民炒股”的时代到了。
据统计,2007年4月份,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减少了1674亿元,与2006年相比,当月同比多减少了2280亿元;在金融意识较浓的上海,前4个月的“储蓄搬家额”就是700亿元。在我国银行史上,这样短期内的群体性“资金搬家”还是第一次,可见“全民炒股”来势凶猛。
赚钱效应成了吸金魔棒
当时赚钱效应明显,让很多人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股市,很多人认为那是一个遍地是金子的市场。当时甚至出现人人都是“股神”的情况,什么也不懂的“大妈”不一定输给金融系的高材生。12万亿元虚拟资本的增值,相当于2006年GDP的57%。那些兢兢业业于虚拟资本的炒家们,绝对是以工作、甚至以超出专职工作的热情投身股市。10月十七大报告中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似乎即刻兑现,“打败基金经理”、“跑赢机构”成了散户们新的豪言。
在广州等地,3点闭市后约见客户,已经成了潜规则:即使你不炒股,客户可能也要炒股。同事之间多聊行情,群聊工具则使办公室炒股族如同身处散户大厅。“股神”的故事更在全民炒股中被放大,网上有人质疑上海某“股神”的投资策略,马上招致一群追随者的围攻。股吧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人气最为火爆的社区。
许多人荐股,一抓一个准,而且单日涨幅低于5%都感到不好意思了。当时市场中人人都感觉自己是“股神”,以为一周能赚个20%至30%的比比皆是,赚钱效应吸引着更多的资金涌入,并高位踊跃接盘。看4000点是保守的,看到5000点是神志清醒的水平,看到万点也不过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现代版本。股民们似乎都是专家,说起来头头是道,每个价位都有明确的预测日期。
“在那段日子里,竟然出现过大盘涨停的情况,很多人都认为股市可以随处捡钱。”
老王这样回忆那段“捡钱”的日子。
当时曾有这样的报道,说一个大学教授家的保姆辞职,教授问辞职原因。“在你这里,一个月工资还没有我在股市上一天赚的多。”保姆这样回答。有媒体报道,当时清洁工人炒股的都不在少数,当大家都把钱投资到股市时,托起了那个虚拟的牛市。
资金逃离股市暴跌
2005年股市开启牛市,股权分置改革是一剂催化剂。2007年的疯狂上涨,赚钱效应让更多的钱流入,催生当年的大牛市。但过度的疯狂之后,资金撤离,转战楼市,股市迎来历史上最惨烈的暴跌,让更多的投资者如梦初醒。大盘从2007年的6124点跌下来后,一直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最低点1664点。
“我当年见过一个大学生从5万块本金炒到50万块,然后又跌到不到5万块的戏剧性经历。当时都把大家跌懵了,已经麻木得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底了。”老王回忆说。
从2009年底开始,股市经历了长达5年的漫长熊市。这也让如今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逐渐专业化,也慢慢成熟起来。虽然投资股票的人还是占据了多数,但或许再用“股民”来定义他们,已经不合时宜,因为现在已经有人只做权证,还有人只在ETF产品上套利,甚至还有人完全在债券市场上进行投资。而随着小散户逐渐变为基民(基金持有人),证券公司营业部的散户大厅已经越来越少,投资的理性成分开始增加。
但长期的股市低迷,没有赚钱效应,也让更多的股民选择离开股市。没有资金支持,股市很难有起色。
无资金无牛市
没有赚钱效应,也让股市后继缺人,股市更加缺乏外来的资金进入。
投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现有的股市投资者以“60后”为主,“70后”为辅,这些人或多或少还在股市中赚过钱,尽管近年来股市投资缺乏赚钱效应,但是这些人对股市投资还是有感情的。不过,伴随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声,这些人的年龄增长,使其继续从事激进型的股市投资情结减弱,转向谨慎保守型的投资风格,股市投资者的人数和资金量会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这对于国内股市的投资前景,无疑是阴霾满天。
对此,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85后”尤其是“90后”的成长阶段中,他们没有看到股市的赚钱效应,这是他们不愿意投资股市的主要原因。没有资金进入,股市又很难有什么起色。
但也有人持乐观态度:“如果有赚钱效应出现,不排除有大量的外部资金进入,也许到时候股市会迎来下一个大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