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4-07-18刘战伟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河南省现状

摘要: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从河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最后提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南省;低碳农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393-03

收稿日期:2013-06-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08AJY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YJA790214);河南省许昌市科技计划(编号:6022);许昌学院科研基金(编号:2014038)。

作者简介:刘战伟(1979—),男,河南许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技术创新。E-mail:liu791024@163.com。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2010年,全球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6.9亿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增长了13%[1]。为减少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耕地面积广阔,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21%,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使全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农业发展造成了环境恶化,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量不断增高。因此,河南省应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高产、高效、循环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降低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1.1政府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发展迅速,但是也衍生出许多问题,农村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农业污染愈发严重,亟待处理。发展非常具有潜力的低碳农业,已成为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方向,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倡导低碳农业,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对河南省农业的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生态、特色与循环农业形态初步形成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弊端愈加明显,河南省积极倡导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前提下,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试点活动。自2005年开始试点至今,河南省农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实现了传统农业的逐步转型、过渡与升级,初步形成了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的现代化新型农业发展之路。

1.3现代农业经营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经营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再创历史新高,同时,经过了相应的调整与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也实现了优化合理配置。河南省大力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目前,河南省有效灌溉面积达5 00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70%,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 717千万瓦[3]。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地之一,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河南省商品粮生产能力又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1.4因地制宜进行低碳模式探索

根据河南省各个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不同耕作方式、耕作历史,决定各个区域农业生产模式的特殊性。针对各个区域的不同情况,河南省积极探索各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以促进河南省低碳农业在各个区域的实现,并以点带面将低碳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在各个区域进行了试验试点,并成为低碳农业发展新技术、农业新产品的优良示范基地,为低碳农业在河南省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实践证明。

2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河南省低碳农业刚刚起步,目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一系列问题亟待处理,物质基础、技术层面、政策扶持等阻碍着低碳农业在河南省的进一步发展。

2.1农业污染严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破坏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化肥、农药、农膜等石油产品。近年来,河南省农业化肥、农药等石油产品的使用量不断增长,2009年河南省化肥使用量为628.67 万t、农药使用量为12.14 万t、农膜使用量为14.14 万t,另外,“石油农业”下河南省农村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些都造成了农业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威胁[4]。

2.2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虽然河南省各级政府注重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受到财力的限制,许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地维护,容易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洪涝灾害,2010年河南省易涝面积为210058万hm2,农业灌溉水利系数为0.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0.8),节水灌溉农田面积为133.33 万hm2,只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0.61%[5]。因此,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河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的重中之重。

2.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比重过高

河南省农业主要以粮食为主,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过高,现代特色农业所占比重偏低。2009年,河南省传统农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为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南省农业资源要素利用率低[6]。此外,在河南省农林牧副渔中,林业、牧业增加值远远低于农业增加值,造成农业自身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较弱。因此,河南省应加大林业发展,扩大碳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环境。

2.4低碳农业人才短缺,科技投入不足

低碳农业的发展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与此相关的专业,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造成人才匮乏,影响低碳农业的推进。另外,河南省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研经费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低于发展中国家1%的平均水平,造成农业科技转化贡献率低,2010年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6.3%,与发达国家70%~80%水平比相差很远,这种状况造成了低碳农业发展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持,失去了动力之源[7]。

2.5农村居民低碳意识薄弱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保障。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态意识薄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部分土地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造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河南省要加强宣传教育,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

2.6相关法律法规不改善

目前低碳农业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虽然国家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而且河南省也出台了一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法规过于笼统,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低碳农业发展政策如生态补偿、碳交易制度、绿色GDP尚未建立,无法有效进行管理,不能充分发挥低碳农业的优势,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8]。

3河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模式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同区域农业文化、环境要素和发展模式都不相同,相应的农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也不一样。河南省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拥有盆地、平原、山区等多种地貌特征,因此,在不同地形地貌上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各为不同。

3.1都市型低碳农业

都市型低碳农业与城市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具有很多功能。景观农业、旅游农业、科技农业等城市服务型农业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等功能。都市型农业生产一般包括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等产品型农业和绿化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服务型农业,这些农业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低碳化发展的雏形。

3.2规模型高效农业

以许昌为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性经济规模较小,农产品加工停留在低层次,并且农产品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许昌市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分析后,做出了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的决策,经过多年努力,试行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促进了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完成了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成功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

3.3山区丘陵特色生态农业

豫南、豫西、豫北山区丘陵日照充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其优越的条件,可以作为发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的重点区域。特色水果:宁陵金顶谢花酥梨,素有“果宗”之誉;河阴石榴,色泽艳丽,拥有悠久的历史;灵宝苹果,含糖量高,耐贮运,易于加工,享誉海外。特色中药材:内乡山茱萸,出药率高,品质好、产量高;怀生地、怀生药、怀菊花和怀牛膝这四大怀药,畅销全国。特色茶叶:河南省特色茶叶首推信阳毛尖,信阳茶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上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4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低碳农业虽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是近年来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4.1提高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利用效率

通过生产调查、生产监测等方式,记录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需肥规律、病虫害发生和发展规律等信息,制定科学有效的施肥方案和病虫害防控措施,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和农业防治、生态防控措施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花费和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破坏,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生产力水平。另外,在设施生产中,应大力使用低污染、可降解的环保型农膜替代传统农膜,并制定相应的残膜留量标准,建立废旧农膜回收机制。

4.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灌溉技术,修建水利工程等,保证农业生产发展拥有充沛的水源供应;牢牢抓住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防止破坏式的农业生产活动;抓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设,引进或者更新现有的陈旧机械设备,尽可能减少尾气排放,走低污染、高效益之路。河南省各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一,各地农业发展的节能减排潜力较为可观,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加快农用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尽可能地减少作业环节,保护耕地。

4.3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将农业生产全过程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低碳农业生产。

4.4加强低碳农业宣传教育,增强节能减排意识

通过利用多种培训手段,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新型知识农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宣传与教育,普及低碳农业、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引导农民接受低碳农业,增强节能减排意识[9];真正从惠农、助农、强农理念出发,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经济,鼓励企业、农民大力发展各种农业节能减排与农业碳汇项目,不断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

4.5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广低碳农业新技术

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运转,一方面政府可以引导各种资金,鼓励广大涉农企业资金投入,或是建立具有相应保障机制的经济共同体,更广泛、更充分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来集中力量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中,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河南省应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建立低碳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不断培育优秀人才投入到基层的低碳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从而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使低碳农业的发展更加技术化、科学化。

4.6完善农村环境产权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河南省要积极开展低碳农业的试点活动,通过对试验区的监测、考察评估,总结经验,为其他地区发展低碳农业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实施低碳农业试点工作中,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最大程度鼓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河南省在有些地区为了保护耕地以及林地等资源,推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田”等政策,这势必会影响一部分农户的利益,从而会出现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整个社会利益的严重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短期行为的发生,要求政府完善农村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使环境资源使用权专有化。

总之,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河南省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各级政府应该从多方面入手,积极主动地引导低碳农业的发展,在遵循社会经济客观规律、保障广大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进取,加强引导,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调整与升级,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建立并完善一个可行的市场机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最终形成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从“高碳”到“低碳”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蒋艳萍,吕建秋,杨征,等. 广东省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4-6.

[2]孙红霞. 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97-102.

[3]马晓旭.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 经济体制改革,2011(5):71-74.

[4]刘永贤,梁崎峰,李伏生,等. 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4):453-456.

[5]梁清园. 广东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0):187-188.

[6]陈明伟. 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8):1015-1019.

[7]肖大伟.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选择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709-712.

[8]马伦姣. 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 调研世界,2011(2):34-36.

[9]孙超. 关于低碳农业的几点思考[J]. 农业经济,2010(8):23-24.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河南省现状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