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2014-07-18王密娇

考试周刊 2014年27期
关键词:教科书小镇课文

王密娇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小学生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的重要阶段。课堂提问是吸引其注意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知道问什么,还要在怎么问上下工夫。而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心理障碍,缩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反之,紧张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发展受到限制,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要顺利进行课堂提问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处于一种快乐、轻松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气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问的热情。

二、精心设计问题

提问积极作用的实现还取决于问题的设计。问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那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呢?

1.问题要有吸引力

所谓吸引力,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答案。

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教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不以“教科书”为题而要加个珍贵呢?那我换“宝贵的教科书”行吗?学生感到问题很新奇,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教科书只是简简单单,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这教科书来之不易,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有吸引力的提问,唤起了学生极大的说话兴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总结了全文,检验了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2.课堂提问要有宽度

所谓宽度,就是让学生由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大问题引起学生的大块活动,改变以前一问一答的简单机械的问答,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有宽度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围绕教师的提问,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多角度、多渠道、多人次地解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可以提出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富饶的?”这样,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使学生积极思维。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设计的问题宽度宽,就会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3.问题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如教《小镇的早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老师来写小镇,我会这样写:小镇的早晨真安静啊?选真热闹啊?选真忙碌啊?选你们认为是书上写得好,还是老师说得好,为什么?”学生一听立即就去看书,研究书上怎样写,好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说,老师说得不好,说得太空洞了,只说小镇的早晨安静、热闹、忙碌。安静在什么地方,怎样体现的,别人听了一点也不明白;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好,具体写出小镇的早晨安静得都可以听见船橹划水的声音,热闹得仿佛置身于欢闹的海洋;有的学生说,小镇的忙碌通过学生、上班的人、卖早点的人得以体现。在这个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总结书上是怎样把“小镇的早晨”的特点写具体的。这样便水到渠成,让学生很快就掌握。

三、把握提问时机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巧妙,训练的都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如《海底世界》是老教材中一篇常识性的课文,当讲到此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也许会问:海底是什么样的?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海底世界中有哪些生物,等等。这样,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学习课文,就会比老师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学习课文,效果好得多。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重视课堂提问策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把握课堂提问时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多维的思维,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科书小镇课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熊的小镇
背课文的小偷
小镇(外一篇)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