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于生:期盼数学课堂的智慧转身
2014-07-18蔡国香
蔡国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据此,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还学于生谈一些看法。
一、生本预案,因学设教
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要充分考虑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及他们能学到什么水平,以此来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而不应该单方面地考虑教师自己应该教什么,甚至是怎样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因学设教也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课堂。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数”这个内容时,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有时候2是不是也可以比3大?”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3比2大”,而是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你们认为2有可能比3大吗?请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结果竟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2有时候就是比3大,答案无一例外都是家里的二姨、二姑、二叔要比三姨、三姑、三叔大。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为什么家里人会说二姨比三姨大呢?
生1:因为二姨的年龄比三姨的年龄大。我二姨今年都28岁了,可我三姨才25岁呢,28比25大,所以当然是二姨比三姨大了。
师:二姨是外婆的第几个孩子呢?三姨呢?
生1:二姨是第二个,妈妈是老大是第一个,三姨是第三个。
“原来是这样啊!”至此,那些原本认为2有时会比3大的学生恍然大悟。“二姨”中的二是“第二”,表示排序的,而不是表示数量。
二、引渡迷津,顺学而导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顺序,不能完全由教师备课时的预设来定。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里,教师应该谨记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学而导,跟着学生的学情走,及时地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因势利导,充当好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小数”这个内容时,教师本来预设以学生每天早上吃的2两米粉作为切入点进入课堂的,可是还来不及说,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某某同学借了我12块钱,那么,10块钱是整数,剩余的2块钱是不是就是小数了?”教师顺学而导,提出让其他学生来帮助解答。
生1:12元就是10元加2元,2元也是整数。
师:如果某某同学借这位同学的人民币总数是12元5角,我们一定要用元做单位的时候,应该怎么表示?
生1:可以表示为12.50元。
生2:我知道啦,5毛钱要用元做单位的时候,就要写成0.5元,这就是小数。
显然,教师这样的顺学而导,导在知识的关键处,教在点子上,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真正实现了“还学于生”的要求。
三、智慧转身,化教为学
化教为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要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而是要让学生多讲多练。但没有“教”的“学”,学生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 “学”需要在“教”的引导下从自发走向自主与自觉。 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给学生多一点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课堂活起来,真正做到还学于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这个内容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然后使用教学课件把分解的插图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其中物体的数目,然后自己制作一个表格按组把这些数字填写进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和图片,看一看能够发现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物体的位置关系和数字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总结获得了这样一个结论“两端物体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中间物体的个数比两端物体的个数少1”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你能举出生活中这种规律的例子吗?”学生列举了路灯、人行道的树等生活中的实例。由此可见,结合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探索,并积极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该把“主角”地位让给学生,真正做到“还学于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编 金 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