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

2014-07-18马君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拉直三位数分配律

马君娟

很多时候,教材对知识的编排与学生的现实并不一致,教师不能忽视、回避这种“不一致”,而需要在教学设计中,看懂所教学生已有些什么、想要些什么,以此决定教学内容的详略和取舍,使教学功能达到最大和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一、整体感知,建构知识的体系

例如,苏教版“三位数加法”分三次教学:不进位加、只需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可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已会进行计算,可见教学内容已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于是我尝试在复习两位数加法后,进行三位数加法的整体教学。

推测:在两位数加法中,存在不进位和进位的情况。和有时是两位数,有时是三位数。那么,在三位数加法中可能会现什么情况?

1.不进位加法

“435+( )”,让这道算式成为不进位加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用到了以前的哪些计算经验。(交流时有学生提出“从个位算起”这条经验不起作用)

师(过渡):请大家编一道进位加法题,来验证你的观点。

2.进位加法

学生编题,教师巡视,寻找教学资源。先分别出示几种不同类型的算式,再让学生算一算。

师:比一比,每一题有什么不同?分别用到了以前的哪些计算经验?

通过计算、讨论,学生不仅认识到“从个位算起”的必要性,也进一步体会到三位数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方法相同。

师(拓展):那在四位数加法或五位数加法的计算中,这些计算经验也同样适用吗?

这节课中,让学生自己结合已有的计算经验,探索并理解三位数加法的算法和算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把各种类型的例题摆在一起进行对比,使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上建构了加法的知识体系。

二、深入探究,触碰知识的本质

苏教版教材对线段是这样定义的:“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拉毛线并观察比较,充分展现了各种形态的线段,从而剔除了线段长短、方位等非本质属性,突出了“线段是直的且有两个端点”的本质属性。然而在后续画线段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漏画端点。反思课堂,我发现学生仅仅是将端点视为形式的存在,而对端点有何作用并没有体会。于是我重新调整教学。

这一次我给学生准备了几根跳绳让学生动手拉绳,拉绳时果然有学生“上钩”了:“老师,这跟跳绳太长了,我拉不过来。”“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或者寻求一些帮助呢!”不一会儿,有的学生两人合作一起将跳绳拉直,有的一脚踩住绳的一端再将绳拉直,还有学生两手捏住绳的中间一段拉直,使绳两边自然垂下……学生的展示不光突出了“线段是直的且有两个端点”的本质属性,而且还出现了“两手捏住绳的中间一段”这种更触及概念内容的变式,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1.请捏住跳绳中间一段拉绳的学生上讲台前展示,问:你们发现线段了吗?2.指着绳两边垂下的部分,问:这一段是线段吗?为什么?(突出线段直的特征)你有办法把这两段也变成线段吗?3.师:老师也来帮帮忙,(在第一位学生两手外侧捏住)老师拉出的这条线段和刚才这位同学拉出的线段比,怎么样?(体会线段的长短)

得出:两个端点的位置不同,线段的长短就不同。

适时强调:改变两个端点的位置就能改变线段的长短,所以这两个端点非常重要,我们在画线段时都要画出它的两个端点。

经过这样几个环节,不仅是“漏画端点”的现象大有改善,学生对线段“有限长”的特征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三、架设桥梁,贯通知识的联系

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中学生最难理解、运用时最易出错的一条规律。如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呢?我选择从乘法的意义入手。

1.初步感知

(1)竖式计算:14×27、134×98,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师对应板书:

14×7 7个14

14×20 20个14

14×27 27个14

(2)改写:我们计算时,是把27拆成(7+20)的和乘14,然后分别算出7×14+20×14。板书:(7+20)×14=7×14+20×14。那134×98呢?得出:(90+8)×134=90×134+8×134。

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从对竖式计算的意义理解,形成对乘法分配律意义和结构特点的初步感知。

2.深入探究

(1) 追问:为什么这样拆着算,得数还会相等?(它们都表示几个几相加)

(2)设疑:那还能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呢?我们以14×27为例,请你选一个数拆一拆。

在拆数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含义不变的角度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并通过拆数形式的变化,逐步完善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理解,明确用两个加数分别相乘的道理和基本方法。

3.归纳概括

这样的例子说得完吗?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儿所有的等式吗?

由乘法竖式引入,贯通了数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体会了规律的合理性。通过一系列的拆数活动,学生不仅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外貌”,而且真正把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内质”。从对学生的后测来看,因为注重了对乘法分配律本质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理解得更深刻了。

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素材和各种可能,而无法完全顾及真实状态中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同时,还要努力读懂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拉直三位数分配律
摆三位数
海岸线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
不同动压下双引导减速伞拉直过程的数值仿真
摆三位数
CAMERA RAW的引导拉直功能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三位数密码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