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和湿度组合调控对烤烟外观质量的影响

2014-07-18李琦王勇军蔡凤梅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外观质量烤烟

李琦 王勇军 +蔡凤梅

摘 要:

烟叶密集烘烤过程中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和湿度组合调控试验的结果表明:下部叶以处理T3、中部叶以处理T2、上部叶以处理T4的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总体得分最高,且在同部位中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关键词: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湿球温度;烤烟;外观质量

中图分类号:TS44+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4-0056-04

密集烤房具有节能、省工、降耗等多方面优点[1,2],但由于工艺相对滞后,烤后烟存在颜色浅淡、僵硬、组织结构致密等多方面问题[3],工艺与设备的配套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在烟叶调制过程中,变黄和定色的温湿度状况及其持续时间长短影响并制约着叶片组织内含物质的转化程度和烟叶香气物质的形成[4],因此,研究烟叶调制关键温度点的湿球温度和稳温时间对提高烟叶烤后品质有很重要的意义。高玉珍等研究了烟叶烘烤过程中温湿度条件对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6~12];谢已书等

研究了烟叶烘烤过程中关键温度点的稳温时间对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13~16]。本试验采用关键温度点湿度和稳温时间组合控制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湿度和稳温时间组合对密集烤房烤后烟叶的影响,以期为密集烘烤工艺的本地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地点设在卢氏县杜关烟叶工作站康家湾试验点。供试品种为云烟87,5月5日移栽,田间管理按生产技术规范进行。各部位烟叶的取样方法是:下部叶取第5~6叶位的烟叶,中部叶取第9~11叶位的烟叶,上部叶取第15~16叶位的烟叶,每竿编烟120片左右,编竿后对样竿进行称重并挂牌标记。

供试烤房为符合《密集烤房技术标准》建造要求的气流上升式密集烤房8座。

1.2 试验设计

1.2.1 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与湿度控制组合

T1:38℃(36±0.5℃)温度段,稳18 h; 42℃(37±0.5℃)温度段,稳16 h;45℃或47℃(38±0.5℃)温度段,稳12 h;54℃(39±0.5℃)温度段,稳12 h。

T2:38℃(36±0.5℃)温度段,稳24 h; 42℃(37±0.5℃)温度段,稳20 h;45℃或47℃(38±0.5℃)温度段,稳24 h;54℃(39±0.5℃)温度段,稳20 h。

T3:38℃(35±0.5℃)温度段,稳18 h; 42℃(36±0.5℃)温度段,稳16 h;45℃或47℃(37±0.5℃)温度段,稳12 h;54℃(38±0.5℃)温度段,稳12 h。

T4:38℃(35±0.5℃)温度段,稳24 h; 42℃(36±0.5℃)温度段,稳20 h;45℃或47℃(37±0.5℃)温度段,稳24 h;54℃(38±0.5℃)温度段,稳20 h。

1.2.2 各处理样竿在烤房内的挂置位置 每个处理样竿数为18竿,重复3次,挂置在一个烤房内。方法如下:在隔热墙2、4、6 m的位置,每一棚次的两路每点放置1个样竿,距离相同的样竿为一个重复。

1.2.3 总烘烤时间统计 点火~烘烤结束所用的总时间。

1.2.4 每烤出烟量统计 烤前对18个样竿称重,去掉竿重,即为样竿鲜烟重。烤后对18个样竿称重,去掉竿重,即为样竿干烟重。

每烤出烟量=(样竿鲜烟重/18)×总装烟竿数

鲜干比=样竿鲜烟重/样竿干烟重

1.2.5 烤后烟叶外观质量评价 回潮后,根据烟叶外观质量评价指标对样竿烟叶进行打分,标准见表1。

1.3 烤后烟叶取样

烤后烟叶,每个处理按X2F、C3F和B2F各2 kg进行取样。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比较

2.1.1 下部叶各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比较 从图1可以看出,处理T3的颜色、身份、油分和色度都好于其他处理;成熟度各处理区别不大;叶片结构处理T1得分最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别;外观质量总得分情况为T3>T1>T4>T2。

图1 下部叶各处理烤后烟叶质量比较

2.1.2 中部叶各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比较 从图2可以看出,处理T2在外观质量的各个方面都好于其他处理;处理T4次之;处理T1最差。

图2 中部叶各处理烤后烟叶质量比较

2.1.3 上部叶各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比较 从图3可以看出,处理T4在外观质量的各个方面都好于其他处理;处理T2次之;处理T1和T3相对较差;外观质量总得分情况为T4>T2>T3>T1。

图3 上部叶各处理烤后烟叶质量比较

2.1.4 各部位各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差异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下部叶中处理T3总体质量得分最高,T2得分最低;中部叶处理中T2总体得分最高,T1得分最低;上部叶处理中T4的总体得分最高,T1得分最低。经Duncans新复极差法检验,上部叶处理中T4、中部叶处理中T2和下部叶处理中T3均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或极显著,T4、T2和T3各为上、中、下三个部位处理中的最优处理。

2.2 各处理经济运行情况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在烘烤时间方面,上、中、下三个部位都以处理T4时间最长,处理T1时间最短。各部位各处理烤后烟叶的情况为:下部叶的上中等烟比例以处理T3最高,处理T2最低;中部叶的上中等烟比例以处理T2最高,处理T1最低;上部叶的上中等烟比例以处理T4最高,处理T1最低。上、中、下三个部位烟叶的鲜干比都是以处理T4最高,处理T1最低。在能耗方面,上、中、下三个部位都是以处理T4的千克干烟耗煤耗电量最大,处理T1最低。endprint

3 结论与讨论

由于各部位鲜烟素质的差异,各个试验处理在三个部位中的结果差异较大,对处理T1来说,由于稳温时间较短,烘烤全过程用时也较短,能耗较小,下部叶烤后质量较好,但较处理T3为差,不适合中上部烟的烘烤;对处理T2来说,由于湿球温度相对较高,虽然稳温时间最长,但烘烤全过程用时与T3相差不大,能耗也相差不大,相对较高的湿球温度,相对较长的稳温时间,有利于烟叶内含物质的充分转化,烤后烟叶以中部叶质量最好,上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差;对处理T3来说,由于湿球温度较低,稳温时间较短,所以烘烤全过程用时较短,能耗和T2相当,这个处理对下部烟的烘烤比较有利,相对较低的湿球温度,相对较短的稳温时间,可以协调烟叶变化和失水,下部叶烤后质量好,但对上部叶的烘烤可能不利;对处理T4来说,由于湿球温度较低,稳温时间最长,所以烘烤全过程用时也最长,同时能耗最大,相对较低的湿球温度,相对较长的稳温时间,能促进内含物质的充分转化,上部叶烤后烟叶质量较好,但对下部叶的烘烤不利。

综合各部位各处理的烤后烟叶质量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上部叶以处理T4、中部叶以处理T2、下部叶以处理T3的烤后上中等烟比例最高,烟叶质量总体得分也最高,且在同部位中与其他处理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宫长荣,潘建斌,宋朝鹏.我国烟叶烘烤设备的演变与研究进展[J].烟草科技,2005(11):34-36.

[2] 杨鹏,宋朝鹏,冯长春,等.烟叶烘烤方法和设备[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62-163.

[2] 徐秀红,孙福山,王永,等. 我国密集烤房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4):54-56,61.

[4] 宫长荣,汪耀富,赵铭钦,等.烘烤过程中烟叶香气成份变化的研究[J].烟草科技,1995(5):31-33,27.

[5] 高玉珍,王卫峰,张骏,等.密集烘烤不同变黄温湿条件对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3(2):215-219.

[6] 杨建春,鄢继春,吴先华,等.密集烘烤中不同温度和湿度调控对中部烟叶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96-99.

[7] 张保占,孟智勇,马浩波,等.密集烘烤定色阶段不同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1):56-61.

[8] 孟智勇,马浩波,王正平,等.密集烘烤变黄阶段升温速度和干湿差对烤烟质量的影响[J].种业导刊,2011(10):15-17.

[9] 詹军,武圣江,贺帆,等.密集烘烤干筋期温湿度对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6):29-35.

[10]王爱华,王松峰,管志坤,等.烤烟密集烘烤过程中阶梯升温变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 中国烟草科学,2012,33(1):69-73.

[11]王松峰,王爱华,毕庆文,等.烘烤过程中湿度条件对烤烟生理指标及烤后质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5):52-56.

[12]董志坚,陈江华,宫长荣.烟叶烘烤过程中不同变黄和定色温度下主要化学组成变化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0(3):21-24.

[13]谢已书,姜均,李国彬,等.散叶密集烘烤烟叶外观与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初探[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3):45-48.

[14]左伟标,刘国顺,毕庆文,等.不同烘烤工艺对湖北恩施烤烟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33-35.

[15]宋晓华,刘国顺,付劭怡,等.烘烤过程中拉长变黄和定色时间对烤烟中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0,22(2):249-252.

[16] 张丰收,官长荣,苏海燕,等.密集烘烤稳温时间对烟叶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218-221.endprint

3 结论与讨论

由于各部位鲜烟素质的差异,各个试验处理在三个部位中的结果差异较大,对处理T1来说,由于稳温时间较短,烘烤全过程用时也较短,能耗较小,下部叶烤后质量较好,但较处理T3为差,不适合中上部烟的烘烤;对处理T2来说,由于湿球温度相对较高,虽然稳温时间最长,但烘烤全过程用时与T3相差不大,能耗也相差不大,相对较高的湿球温度,相对较长的稳温时间,有利于烟叶内含物质的充分转化,烤后烟叶以中部叶质量最好,上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差;对处理T3来说,由于湿球温度较低,稳温时间较短,所以烘烤全过程用时较短,能耗和T2相当,这个处理对下部烟的烘烤比较有利,相对较低的湿球温度,相对较短的稳温时间,可以协调烟叶变化和失水,下部叶烤后质量好,但对上部叶的烘烤可能不利;对处理T4来说,由于湿球温度较低,稳温时间最长,所以烘烤全过程用时也最长,同时能耗最大,相对较低的湿球温度,相对较长的稳温时间,能促进内含物质的充分转化,上部叶烤后烟叶质量较好,但对下部叶的烘烤不利。

综合各部位各处理的烤后烟叶质量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上部叶以处理T4、中部叶以处理T2、下部叶以处理T3的烤后上中等烟比例最高,烟叶质量总体得分也最高,且在同部位中与其他处理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宫长荣,潘建斌,宋朝鹏.我国烟叶烘烤设备的演变与研究进展[J].烟草科技,2005(11):34-36.

[2] 杨鹏,宋朝鹏,冯长春,等.烟叶烘烤方法和设备[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62-163.

[2] 徐秀红,孙福山,王永,等. 我国密集烤房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4):54-56,61.

[4] 宫长荣,汪耀富,赵铭钦,等.烘烤过程中烟叶香气成份变化的研究[J].烟草科技,1995(5):31-33,27.

[5] 高玉珍,王卫峰,张骏,等.密集烘烤不同变黄温湿条件对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3(2):215-219.

[6] 杨建春,鄢继春,吴先华,等.密集烘烤中不同温度和湿度调控对中部烟叶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96-99.

[7] 张保占,孟智勇,马浩波,等.密集烘烤定色阶段不同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1):56-61.

[8] 孟智勇,马浩波,王正平,等.密集烘烤变黄阶段升温速度和干湿差对烤烟质量的影响[J].种业导刊,2011(10):15-17.

[9] 詹军,武圣江,贺帆,等.密集烘烤干筋期温湿度对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6):29-35.

[10]王爱华,王松峰,管志坤,等.烤烟密集烘烤过程中阶梯升温变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 中国烟草科学,2012,33(1):69-73.

[11]王松峰,王爱华,毕庆文,等.烘烤过程中湿度条件对烤烟生理指标及烤后质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5):52-56.

[12]董志坚,陈江华,宫长荣.烟叶烘烤过程中不同变黄和定色温度下主要化学组成变化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0(3):21-24.

[13]谢已书,姜均,李国彬,等.散叶密集烘烤烟叶外观与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初探[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3):45-48.

[14]左伟标,刘国顺,毕庆文,等.不同烘烤工艺对湖北恩施烤烟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33-35.

[15]宋晓华,刘国顺,付劭怡,等.烘烤过程中拉长变黄和定色时间对烤烟中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0,22(2):249-252.

[16] 张丰收,官长荣,苏海燕,等.密集烘烤稳温时间对烟叶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218-221.endprint

3 结论与讨论

由于各部位鲜烟素质的差异,各个试验处理在三个部位中的结果差异较大,对处理T1来说,由于稳温时间较短,烘烤全过程用时也较短,能耗较小,下部叶烤后质量较好,但较处理T3为差,不适合中上部烟的烘烤;对处理T2来说,由于湿球温度相对较高,虽然稳温时间最长,但烘烤全过程用时与T3相差不大,能耗也相差不大,相对较高的湿球温度,相对较长的稳温时间,有利于烟叶内含物质的充分转化,烤后烟叶以中部叶质量最好,上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差;对处理T3来说,由于湿球温度较低,稳温时间较短,所以烘烤全过程用时较短,能耗和T2相当,这个处理对下部烟的烘烤比较有利,相对较低的湿球温度,相对较短的稳温时间,可以协调烟叶变化和失水,下部叶烤后质量好,但对上部叶的烘烤可能不利;对处理T4来说,由于湿球温度较低,稳温时间最长,所以烘烤全过程用时也最长,同时能耗最大,相对较低的湿球温度,相对较长的稳温时间,能促进内含物质的充分转化,上部叶烤后烟叶质量较好,但对下部叶的烘烤不利。

综合各部位各处理的烤后烟叶质量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上部叶以处理T4、中部叶以处理T2、下部叶以处理T3的烤后上中等烟比例最高,烟叶质量总体得分也最高,且在同部位中与其他处理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宫长荣,潘建斌,宋朝鹏.我国烟叶烘烤设备的演变与研究进展[J].烟草科技,2005(11):34-36.

[2] 杨鹏,宋朝鹏,冯长春,等.烟叶烘烤方法和设备[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62-163.

[2] 徐秀红,孙福山,王永,等. 我国密集烤房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4):54-56,61.

[4] 宫长荣,汪耀富,赵铭钦,等.烘烤过程中烟叶香气成份变化的研究[J].烟草科技,1995(5):31-33,27.

[5] 高玉珍,王卫峰,张骏,等.密集烘烤不同变黄温湿条件对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3(2):215-219.

[6] 杨建春,鄢继春,吴先华,等.密集烘烤中不同温度和湿度调控对中部烟叶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96-99.

[7] 张保占,孟智勇,马浩波,等.密集烘烤定色阶段不同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1):56-61.

[8] 孟智勇,马浩波,王正平,等.密集烘烤变黄阶段升温速度和干湿差对烤烟质量的影响[J].种业导刊,2011(10):15-17.

[9] 詹军,武圣江,贺帆,等.密集烘烤干筋期温湿度对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6):29-35.

[10]王爱华,王松峰,管志坤,等.烤烟密集烘烤过程中阶梯升温变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 中国烟草科学,2012,33(1):69-73.

[11]王松峰,王爱华,毕庆文,等.烘烤过程中湿度条件对烤烟生理指标及烤后质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5):52-56.

[12]董志坚,陈江华,宫长荣.烟叶烘烤过程中不同变黄和定色温度下主要化学组成变化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0(3):21-24.

[13]谢已书,姜均,李国彬,等.散叶密集烘烤烟叶外观与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初探[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3):45-48.

[14]左伟标,刘国顺,毕庆文,等.不同烘烤工艺对湖北恩施烤烟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33-35.

[15]宋晓华,刘国顺,付劭怡,等.烘烤过程中拉长变黄和定色时间对烤烟中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0,22(2):249-252.

[16] 张丰收,官长荣,苏海燕,等.密集烘烤稳温时间对烟叶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218-221.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观质量烤烟
站点精准直调模式在烟叶调拨过程的应用
烤烟栽培地膜覆盖技术要点
不同施肥结构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烤烟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烤烟部位量化识别判定方法研究
烤烟品种贵烟1号贵烟2号在贵州省天柱县的推广应用示范
靖州山地特色烤烟散叶烘烤与挂杆烘烤的效益对比
基于TRIZ理论对GDX2小包透明纸长边热封装置的设计
清水砼外观控制及防治质量通病的方法
影响鄂西烤烟外观和感官的关键气候指标分析
2007~2008年湖南省烤烟引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