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考历史对文言文解读能力的考查

2014-07-18赵飒

考试周刊 2014年27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文言文

赵飒

摘 要: 近年来各地区的高考历史都非常重视对文言文解读能力的考查,因此文言文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面对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史料的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考历史 文言文 史料解读 历史教学

文言文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了解某一历史时期史实的重要依据,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非常重视对学生文言文解读能力的考查。

一、近年来高考历史对文言文解读能力的考查

从近年来的高考历史真题看,2011—2013年各地区高考历史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文言文的解读能力。有些地区文言文所占总分比值很大,如2011年全国卷二文言文试题占总分值的48%,2012年大纲全国卷文言文占总分值的36%。2013年文言文仍然很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文言文试题范围涵盖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在非选择题的选考部分,文言文史料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多见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13年新课标Ⅰ、Ⅱ的4道历史选做题各有3道是文言文材料题。

可以预见,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查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趋势。

二、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的呈现方式

在历年高考历史中,文言文材料的呈现方式“有原文选段直呈、白话翻译、白话穿插原文几种”。[1]

1.直接引用文言文选段

如2013年福建文综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本题引用了文言文史料《唐六典》与《新唐书》的原文选段。要正确解读本段史料,关键在于理解此处的“色”字是“种类、类别”之义,“作者”是古今异义词,指手工业者,再结合官营手工业的相关知识作答。此题体现出文史不分科的特点。

2.文言文穿插白话文注解

如2013海南历史1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此题中的“条编”即为一条鞭法,是明代张居正赋役改革的重要内容。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等,“鞭”与“编”是通假字。若没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储备,学生就很难将“条编”与一条鞭法联系起来。但题目中用白话文对“条编”和“两税”两处加以注释,则降低了学生解读史料的难度。

3.白话文穿插文言文

如2013新课标Ⅱ文综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此题以白话文为主,中间穿插一两句文言文,难度相对较低。

以上是高考历史中文言文出现的几种方式。不管以何种方式出题,考生都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解读能力,否则就很难选出正确答案。

三、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解读能力

1.提高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多以材料题为主,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就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文言史料题更是如此,它与语文学科结合紧密。学好语文学科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是解读文言史料的前提。从历年高考试题看,语文学科的文言文选段以人物传记和名家散文居多,内容侧重写景、叙事、抒情;历史学科的文言文史料多选自史籍文献,内容“在记叙之外,还有许多议论性甚至公文体的文字,涉及的则多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具体内容”,[2]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只有学好了语文学科的文言文知识,才能更好地解读较难懂的文言史料,这体现了高考对学生学科整合能力的要求。

2.重视日常的文言文解读训练

文言文解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积累、提高的过程,与其考前利用短暂的时间突击训练,不如把工夫用在平时,使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教师可精心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材料,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克服对文言文的恐惧和排斥心理,解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有所提高。但是,文言史料浩如烟海,不可能一一穷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方法和能力,而不能大海捞针、急功近利。“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充分研究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史料。教师应更多地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在新情境中探究历史,让学生明确‘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在研习史料中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尊重史料,运用史料”。[3]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既是拓宽学习视野、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是应对高考的现实需求。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关乎高考的大问题,更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作为历史老师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4]

参考文献:

[1]任虹燕.文言文材料对历史高考公平性的影响探析.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年01期.

[2]张慧君.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实际考验—从高考文综试卷中的史料解读题说起.作文通讯(个性阅读版),2010(01).

[3]王洪海.把握高考方向 提高史料教学有效性——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启示.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33).

[4]赵佰艳.学好文言文对高考历史的重要意义.新课程学习(中),2013(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