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从“看”图转变为“识”图
2014-07-18汪国强
汪国强
摘 要: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只有学生由“看图”变为“识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才能够化繁难为简洁,变枯燥为乐趣。
关键词: 地图 地理教学 看图 识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只有学生从“看图”变为“识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才能够化繁难为简洁,变枯燥为乐趣。高中生往往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往往只会“看”图而不会“识”图,这样就不能把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呈现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怎样使学生从“看”图变为“识”图呢??
一、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意识
用图意识是读图的原动力,只有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在学习和练习中认真读图、用图。很多题明明要求用图,一些学生却有图不用,凭空想象或凭记忆想当然地得出答案,造成不必要的丢分。这方面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潜移默化。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要求学生将课本内容与图紧密结合,凡是课文中出现的地名或地理规律,基本上都应在地图上找到位置,或了解分布特点。
2.选取一些典型地理图像,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经常用图像说明和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1.读图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步骤。图表标题指明此图表所属,是读图的前提,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片,接下来是看图例、注解,最后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
2.读图中需要注意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季风水田农业形成和分布时,可先观察图3.11左上侧的《世界水稻主要分布图》,学生容易看出:水田主要集中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为什么呢?可联系水稻生活习性(P43活动),结合3.11右侧气候分布图,得出亚洲季风区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再通过地形图,观察本地区大部分位于沿海平原地区,对应与人口分布图比较,得出季风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水稻生长的有利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样鼓励学生认真读图,促使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
3.读图中需要学会分析比较不同地图。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种联系可以用一幅或多幅地图反映逻辑关系。因此,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是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重要方法。“一图多思”是指对每一幅图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为什么”的问题,并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地图进行观察分析;“多图并用”是指要注意相关地图之间的联系,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地图册为“多图并用”提供了条件,例如:将不同时期同一城市地图放在一起阅读,可以反映出该城市地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同理,如河道变迁、人口迁移等都可以通过此方法解决。“一图多用”、“多图并用”对学生掌握地理要素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会起到重要作用。
4.读图中需要加强图文转换训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加强图文转换的教学:一是由图到文的转换,在正确理解地图语言的基础上,将图像及图表中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即以文释图。二是由文到图的转换,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图表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即以图释文。这一过程难度较大,要求学生不仅读懂文字,还具备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能力。三是由图到图的转换,将一幅陌生的地图转化为熟悉的地图,或将一个抽象的图像转化为形象的地图,突破教学难点,即以图释图。
三、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
安排学生参与动手转换,既增强学习活动的亲历性,又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如画地形剖面图师生共同进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能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变化规律、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直观了解。鼓励学生经常用图,用图表做笔记,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知识的“心理图像”,从而提高读图分析图速度。
总之,地理教学应重视促使学生从“读”图转向“识”图,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将零碎的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更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