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概念性知识的突破与理解

2014-07-18徐建波

考试周刊 2014年27期
关键词:概念性工业革命议会

徐建波

历史学科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性知识主要学习学科概念、原理和理论,学习较抽象困难,却是理解历史本质的关键。人教版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概念众多,抽象难懂。杭州市教研员朱可老师曾说:“概念不清,解读不明,会造成知识的漏洞。”纵观近几年的杭州中考卷,几乎每一年都涉及概念性知识的试题。下面笔者对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概念性知识的突破作阐释,请方家斧正。

一、回到历史现场,追溯概念原点

历史学科的概念、原理和理论,需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回到历史现场”。“历史现场”是指“当时的历史现场”,即发生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场景。概念性知识的突破需要追溯概念的原点,即史实要素,搜集、整理恰当的资料加以分析运用。

概念性知识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概念性知识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的定位。

新修订的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的课题是《资产阶级革命 新体制的创立》,在“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一目中,教材写道:“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这种制度被称为君主立宪制。”学生在学习时,对于君主立宪制这一抽象概念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些教师也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解读这一概念。笔者认为,不妨带领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身带佩剑,骑马来到泰晤士河畔的兰尼米德草地上。他们聚集于此的目的,是向一贯专横粗暴且不断开征新税和加税的国王约翰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从今以后,遵守具有法律效力的习俗,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他们为国王准备了一个小帐篷、宝座及一卷写在羊皮纸上的请愿书。上午9时左右,约翰王、教皇使节、大主教和一小队卫士走出了温莎宫,约翰王展开那卷羊皮纸,浏览了一下,看到最后一条,约翰王眉头皱得更紧了,因为上面写着:“国王如违背之,贵族会议有权对国王使用武力。”这些条款表明,国王的特权受到了限制,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不是国王恩赐的,所以国王也不能剥夺它。出乎意料的是国王竟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并将这卷羊皮纸转给了大法官。四天后,以这张羊皮纸为蓝本、经大法官们修饰敲定的《大宪章》诞生了。《大宪章》一共有63款,虽然只有短短几千字,但它是国王向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它的原则是:英国国王的权力并非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下行使权力,即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王在法下。还原这样的历史场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为什么要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因为查理一世违背了英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政治传统,他践踏了法律和议会,侵犯了民众的利益,所以民众依靠法律,支持议会,奋起反抗,并最终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钱乘旦在《英国通史》里写道:“归根结底,17世纪的英王违背了英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自由传统……”

为什么国王被推上断头台的11年后,已经倒下的王朝又被请了回来?这是理解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性知识的核心所在。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存在一种心理:一方面,王在法下,王在议会,议会可以利用法律制约王权。另一方面,人们对国王怀有敬重心理,认为他是人民自由和财产的保护者,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了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英国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更和平。”虽然当国王侵犯到民众利益时,民众会依靠法律,支持议会,进行反抗。但在大家的心目中,他还是国王。温斯顿·丘吉尔的《英语国家史略》中是这样描述处死查理一世时的场景的:“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后来,当查理二世允诺“尊重议会和先例”返回伦敦时,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所以,国王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英国人敬重统而不治的国王、受议会制约的国王、守法的国王。克伦威尔及共和国的出现,只不过是英国革命的插曲。英国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了社会进步,此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历史的必然。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到这里,学生对于《权利法案》中的条款内容就有了较为精准的理解。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的英国革命就是与历史传统交织在一起的。

二、打破章节单元,理解概念外延

概念性知识的外就是外部联系,它包括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新授课,如果重点关注概念性知识的内涵,那么中考复习就必须高度关注概念性知识的外延,建构知识体系。其作用是整合教材,使知识融会贯通;挖掘隐性知识,弥补知识缺漏,形成完整、缜密的知识;学会结合,将政治、经济、文化结合,古代与近代结合,中外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

在初三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时,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的第一课课题是《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其中有一目的标题是“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如果仅仅认为新阶段表现在科技成果上面,复习时让学生掌握新阶段的具体成果,就难免对这个“新”字理解产生偏颇。要全面理解新阶段“新”在哪里,就必须打破章节单元,建构知识体系。

从特定的时间来看,工业革命新阶段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从阶段特征来看,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除了这些显性的新之外,还有哪些隐形的新呢?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就是新的外延之一。伴随着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出现,世界变小了,在经济、交通、人口流动、文化、体育等领域,教材都有列举具体表现。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原先较为封闭孤立的世界开始走向整体。随着工业革命新阶段的推进,20世纪初,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工业革命新阶段,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探索。1853年,美国强迫日本“开国”,1868年幕府还政天皇,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巩固清朝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开启了向西方学习这一近代化的先河,创办了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标志着工业近代化的起步。从生产力角度看,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劳动。兴办新式学堂,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标志着教育近代化的起步。从政治制度看,中国近代化是从君主专制走向资产阶级民主。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1915年,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维新变法,康有为借孔子权威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二者的本质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因此,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有三:一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资本输出和掠夺原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是西方文化进一步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工业革命新阶段,直接引发了欧洲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王斯德主编的《工业文明的兴盛》写道:当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的社会现象,如不平等的加剧,劳动者依附性的加强,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资本主义投机性的盛行,社会问题的增多……出现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批判与超越的社会主义理论。

工业革命新阶段,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而爆发了全球的震荡——一战。八(下)社会教科书这样写道: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率先发展起来的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占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加快了殖民侵略的步伐。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它们控制奴役着世界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所以,人们称其为帝国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超过英国,不难理解德国宰相皮洛夫说:“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我们德国人只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工业革命新阶段,加剧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写道:“……然而,西式工业化虽然能医治某些社会弊病,但也制造出一些新的社会弊病——工业化的西方发起者们既没有预料到,又没有提出任何解救方案。”历史问题需要现实反思,在21世纪的中国,PM2.5不断攀高,城市道路拥挤,政府不得不采取单双号限行,车辆限购……

综上所述,关于工业革命新阶段这一概念性知识,可以采用下面的概念图加以阐述。

概念性知识在历史与社会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相信一线教师还有更加合理、科学的突破策略。只要我们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相信学生就能够习得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概念性工业革命议会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未来主义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一个议会的诞生
英议会就是否“硬脱欧”投票表决
再议会计监督
精准把握错因有效分析纠正
工业革命
夜郎古国游乐园剧院概念性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