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在朗读中成长
2014-07-18王瑞平
王瑞平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感情朗读;创设情境;声情并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能力,能生成美,创造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感情朗读,激发体验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
二、声情并茂,进入意境
教材中有许多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的课文。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朗读时,应带着绝望和悲痛的心情。但是他想起常对儿子说起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用非常坚定的语气来读。最后父亲挖了38小时,终于找到了儿子,父子间的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应注意读出父子劫后余生的欣喜若狂,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赖和骄傲之情。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根据语感情感特点,教学时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贮存在脑中的相似经验,引导联想,在此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迁移到课文的朗读,以此内化语言,激活语感。如《军神》一文中“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句话,是全文的亮点,在理解语言时,一个学生说出“您割了七十二刀”后,教师抓住“七十二刀”问:“你们谁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学生说:“在一次和同学追逐中摔伤了手,缝了三针。”师问:“当时什么感受?”生:“有点痛。”师:“假设现在我在你的手上再割一刀,感觉怎样?”生:“咬紧牙关,忍住痛。”师:“再割第二刀?”“哭出来,忍不住了。”“再割第三刀?”“要晕过去了。”“同学们,才第三刀就受不住了,而刘伯承将军承受了‘七十二刀呀!”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体验,学生读出了对刘伯承的敬佩、仰慕、赞扬、惊叹等独特的感受。
四、驰情其中,生成朗读
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牵住情感。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崔峦.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河南教育,2003(01).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第八中学)
?誗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