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科学导学案设计案例和思考

2014-07-18杜冰

新课程·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导学案

杜冰

摘 要:“导学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产物,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学有方向;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落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导学案;物质的构成;设计案例

目前,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改革正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导学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产物,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在浙江省杭州市教研室举行的“杭州市初中科学导学案设计评比大赛”中笔者设计的浙教版科学新教材七年级上《物质的构成》导学案荣获一等奖。下面就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教材分析

浙教版科学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内容里,将《物质的构成》由原来的第四节调整为第一节。这种调整使学生先建立分子模型,再解释物质三态、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物质特性,知识建构体系更科学,有利于落实“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体现了学科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二、导学案实例及设计说明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不断运动,微粒间有作用力,并能够用事实进行说明。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学习重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并可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课前导学]

(一)家庭实验

1.家庭小实验1

2.家庭小实验2

在家里找一个稍高的玻璃杯,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在杯子上标出芝麻上表面的位置。盖上杯口,将杯子反复摇晃几次,使黄豆和芝麻混合。可以看到,混合后的总体积将____________混合前的总体积。

(二)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后,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认识

你还能从生活和以往的知识经验中寻找到证据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课堂探究]

活动一:将一杯水倒入贴有滤纸的漏斗中,请观察现象:___________。

结合家庭小实验的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活动二:1.酒精和水混合

2.利用桌上提供的器材(注射器、烧杯和水)设计实验说明构成液体的分子之间的空隙大,还是构成气体的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活动三:1.观察“气体扩散实验”。抽去中间的玻璃板后,看到_______。

2.分组完成“液体扩散实验”。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

活动四:

思考:既然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间隙,那么能否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物质进行无限压缩,使其分子间的间隙消失呢?你的猜想是什么,说说理由。

完成“铅柱黏合实验”,请你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拓展提升】

要检查右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你会采取怎样的方法,请用自选器材画出图示进行说明,说出你采取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收获与反思】

三、我的思考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上,“以学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以学定教”被充分地彰显出来。“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我体会到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学有方向。导学案通过呈现给学生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盲目,而是成了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活动。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导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对处于转型学习期的初一学生来说,尤其有效。

3.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落实。导学案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问题式设计,并给予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使问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始于问题。”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是进行主动学习和创造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设计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摈弃对标准答案的依赖,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个性化的观点也得以表露,使思维自然而然地充满智慧和创造。

事实证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素养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这个普通的导学案案例说明,教师要立足于“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的原则来设计导学案。而学生可以在借助教材、自主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能通过自学、展示、反馈达到目标,生成能力,培养情感。作为一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仅以真实的教学实践来呈现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将成之文便于审视差异所在、努力所需。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30-43.

[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114-118.

[3]吴星.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27-144.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杭师大东城实验学校)

?誗编辑 张珍珍

摘 要:“导学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产物,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学有方向;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落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导学案;物质的构成;设计案例

目前,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改革正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导学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产物,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在浙江省杭州市教研室举行的“杭州市初中科学导学案设计评比大赛”中笔者设计的浙教版科学新教材七年级上《物质的构成》导学案荣获一等奖。下面就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教材分析

浙教版科学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内容里,将《物质的构成》由原来的第四节调整为第一节。这种调整使学生先建立分子模型,再解释物质三态、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物质特性,知识建构体系更科学,有利于落实“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体现了学科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二、导学案实例及设计说明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不断运动,微粒间有作用力,并能够用事实进行说明。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学习重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并可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课前导学]

(一)家庭实验

1.家庭小实验1

2.家庭小实验2

在家里找一个稍高的玻璃杯,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在杯子上标出芝麻上表面的位置。盖上杯口,将杯子反复摇晃几次,使黄豆和芝麻混合。可以看到,混合后的总体积将____________混合前的总体积。

(二)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后,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认识

你还能从生活和以往的知识经验中寻找到证据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课堂探究]

活动一:将一杯水倒入贴有滤纸的漏斗中,请观察现象:___________。

结合家庭小实验的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活动二:1.酒精和水混合

2.利用桌上提供的器材(注射器、烧杯和水)设计实验说明构成液体的分子之间的空隙大,还是构成气体的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活动三:1.观察“气体扩散实验”。抽去中间的玻璃板后,看到_______。

2.分组完成“液体扩散实验”。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

活动四:

思考:既然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间隙,那么能否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物质进行无限压缩,使其分子间的间隙消失呢?你的猜想是什么,说说理由。

完成“铅柱黏合实验”,请你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拓展提升】

要检查右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你会采取怎样的方法,请用自选器材画出图示进行说明,说出你采取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收获与反思】

三、我的思考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上,“以学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以学定教”被充分地彰显出来。“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我体会到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学有方向。导学案通过呈现给学生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盲目,而是成了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活动。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导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对处于转型学习期的初一学生来说,尤其有效。

3.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落实。导学案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问题式设计,并给予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使问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始于问题。”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是进行主动学习和创造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设计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摈弃对标准答案的依赖,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个性化的观点也得以表露,使思维自然而然地充满智慧和创造。

事实证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素养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这个普通的导学案案例说明,教师要立足于“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的原则来设计导学案。而学生可以在借助教材、自主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能通过自学、展示、反馈达到目标,生成能力,培养情感。作为一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仅以真实的教学实践来呈现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将成之文便于审视差异所在、努力所需。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30-43.

[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114-118.

[3]吴星.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27-144.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杭师大东城实验学校)

?誗编辑 张珍珍

摘 要:“导学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产物,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学有方向;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落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导学案;物质的构成;设计案例

目前,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改革正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导学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产物,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在浙江省杭州市教研室举行的“杭州市初中科学导学案设计评比大赛”中笔者设计的浙教版科学新教材七年级上《物质的构成》导学案荣获一等奖。下面就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教材分析

浙教版科学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内容里,将《物质的构成》由原来的第四节调整为第一节。这种调整使学生先建立分子模型,再解释物质三态、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物质特性,知识建构体系更科学,有利于落实“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体现了学科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二、导学案实例及设计说明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不断运动,微粒间有作用力,并能够用事实进行说明。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学习重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并可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课前导学]

(一)家庭实验

1.家庭小实验1

2.家庭小实验2

在家里找一个稍高的玻璃杯,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在杯子上标出芝麻上表面的位置。盖上杯口,将杯子反复摇晃几次,使黄豆和芝麻混合。可以看到,混合后的总体积将____________混合前的总体积。

(二)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后,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认识

你还能从生活和以往的知识经验中寻找到证据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课堂探究]

活动一:将一杯水倒入贴有滤纸的漏斗中,请观察现象:___________。

结合家庭小实验的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活动二:1.酒精和水混合

2.利用桌上提供的器材(注射器、烧杯和水)设计实验说明构成液体的分子之间的空隙大,还是构成气体的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活动三:1.观察“气体扩散实验”。抽去中间的玻璃板后,看到_______。

2.分组完成“液体扩散实验”。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

活动四:

思考:既然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间隙,那么能否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物质进行无限压缩,使其分子间的间隙消失呢?你的猜想是什么,说说理由。

完成“铅柱黏合实验”,请你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拓展提升】

要检查右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你会采取怎样的方法,请用自选器材画出图示进行说明,说出你采取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收获与反思】

三、我的思考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上,“以学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以学定教”被充分地彰显出来。“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我体会到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学有方向。导学案通过呈现给学生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盲目,而是成了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活动。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导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对处于转型学习期的初一学生来说,尤其有效。

3.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落实。导学案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问题式设计,并给予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使问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始于问题。”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是进行主动学习和创造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设计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摈弃对标准答案的依赖,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个性化的观点也得以表露,使思维自然而然地充满智慧和创造。

事实证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素养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这个普通的导学案案例说明,教师要立足于“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的原则来设计导学案。而学生可以在借助教材、自主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能通过自学、展示、反馈达到目标,生成能力,培养情感。作为一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仅以真实的教学实践来呈现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将成之文便于审视差异所在、努力所需。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30-43.

[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114-118.

[3]吴星.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27-144.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杭师大东城实验学校)

?誗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导学案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