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推进与城乡收入差距论析

2014-07-18明,王

关键词:城乡居民城市化差距

任 元 明,王 小 华

(西南大学 1.财务处;2.经济管理学院,重庆市 400715)

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推进与城乡收入差距论析

任 元 明1,王 小 华2

(西南大学 1.财务处;2.经济管理学院,重庆市 400715)

以1985-2011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进行了阶段划分和区域差异比较。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加快显著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外,不同于大多数学者的结论是,现阶段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2)近年来,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化与对外开放能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与金融机构贷款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3)有效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重视因时因地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勿采取“一刀切”的模式。

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三农”;经济环境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 645亿元,2012年已增长到519 322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率约为9.5%,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不断提高,但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而生的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有报道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基尼系数为0.16,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74,远远超过了0.4的警戒线,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很可能已经超过了0.5,与南美国家的情况处于同一水平[1]。不少学者[2]强调了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如Maddison[3]就认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要比亚洲其他所有国家都大。

近些年来社会公平问题逐步上升为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日趋严重,社会成员之间财富分配差距过大反过来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贫富收入差距加大是与我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相伴而来的现象,其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就转变成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理论逻辑和历史事实无不清楚地表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推动城乡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具有特殊的重要现实意义。黄泰岩、张培丽[4]指出2003-2011年国内经济学研究热点排名中,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已从第10位上升到了2011年的第4位(仅次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和三农问题的研究)。由此可见,在持续拉大的收入差距已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的情况下,如何加强收入分配的调整以及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政治决策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难点。因此,详细探讨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以及区域差异显得尤为迫切。

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特征

一般而言,较高的城市化程度,产业结构的布局更合理,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效率也更高。大力发展城市化,扩大非农就业机会,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一致认同的观点。然而,我国滞后于工业化的城市化发展却难以吸收过剩农村劳动力,加大了农村人口负担和土地资源紧张,甚至恶化农村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已有众多的学者对城市化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变迁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蔡昉、杨涛[5],林毅夫[6]认为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和城乡隔离政策源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促进城市发展同时,必须根据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特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扩大非农就业规模,降低农业人口比重。而且,也不能忽视中国农村现代化。林毅夫和刘明兴[7]利用中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对1981-1997年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的赶超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田新民等[8]结合区域经济理论和城市最适度人口理论,建立了一个劳动剩余型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产业变迁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两部门经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了我国城乡间收入差距波动性变化的原因,认为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决定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部门迁移的壁垒,以及城市部门努力提高其人口承载力所进行的公共建设投资的大小。丁志国等[9]研究表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对缩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城市化的政策路径的不同选择,产生的效果不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效率更高的产业中,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相反,增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盲目追求GDP增速,将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目前,关于城市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大部分文献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方面,很少考虑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然而,因为城市化人口密集只表明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潜力,如果产业培育不注意将人口密集优势转化为劳动力密集优势,就会演变成大量的社会冗员,造成劳动力难以为资本所吸收的情况,出现大量农村和城市不同程度的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进而会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10]。并且,考虑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基尼系数有门槛效应,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收入分配具有先恶化后改善的倒U型曲线影响,在城市化率未达到拐点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仍会扩大基尼系数[11],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针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由于已有文献研究所采用的指标、使用的方法、分析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较强的时段特征及区域差异鲜有文献对此做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因此,仍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检验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进程中的产业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所处阶段。

(一)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优化和升级两个方面,优化即为合理化,升级即为高级化。本文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指标均参照干春晖等[12]的做法进行计算。

1.产业结构优化

也即是产业结构合理化,采用被重新定义的泰尔指数作为度量指标,本文简称为合理化指数(TL),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Y表示总产值,L表示总就业,i表示产业部门,n表示产业部门数。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相同。由定义可知,即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Yi/Li=Y/L,从而TL=0;当时TL≠0,表明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并且其值越大,偏离程度就越大,因而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相反其值越小,产业结构反而越优化。该指数既考虑了产业的相对重要性,又能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的耦合程度进行合理化度量。

2.产业结构升级

干春晖等[12]指出产业结构高级化实际上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衡量,一般文献根据克拉克定律采用非农业产值比重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度量。虽然说经济非农产值比重的增加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但是上世纪70年代之后信息技术革命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出现了“经济服务化”的趋势,而这种传统的度量方式没有办法反映出经济结构的这种动向。在信息化推动下的经济结构的服务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重要特征,鉴于在“经济服务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事实是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要快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13]。因此产业结构高级化采用服务化指数(TS)来衡量,定义为:TS=Y3/Y2(即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服务化指数(TS)反映了经济结构的服务化倾向,如果它的值处于上升状态,表明经济在向服务化的方向推进,产业结构在升级。

(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上的转变:产业结构、人口职业以及城市地域空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剩余的劳动力逐渐向效率更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增加了产业效率,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中在产业结构、人口职业以及地域空间三个层面的转变一般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双重效应[14]。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可以在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反过来城市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又进一步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城市化往往是农村富裕或人力资本较高的群体转移至城市,且转移至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往往受到歧视而就职于非正规部门,劳动报酬远远低于其边际贡献[15],而农村劳动力的涌入解放了城市生产力,城市劳动力则转向了收益相对较高的部门和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由此本文选择这一核心解释变量,以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予以量化。故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1: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加速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三)城乡收入差距

本文采用国内学者常用的城乡居民收入比[14][16][17][18]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指标,也即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图1 1978-2012年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四)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前文在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考察中,已指出产业结构变化无论是在产业结构合理化还是在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均经历了数次波动,其变化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是紧密契合的,具有较强的时段性特征。因此,要真正认识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必要将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分阶段进行研究。一些经济史专家将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进程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学家董辅礽(199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按照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将1978-1999的中国经济发展分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阶段(1976-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阶段(1984-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1999年);汪海波(2008)在《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按照中国经济的市场取向将1978-2004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分为市场取向改革起步阶段(1979-1984)、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2)、市场取向改革制度初步确立阶段(1993~2000)和市场取向改革制度逐步完善阶段(2001-2004)。他们的分期方式基本相同。,由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众多且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故本文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参照他们的分段方式,并主要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将1985-2011年分为1985-1994年、1995-2003年、2004-2011年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各变量的变化趋势参考图1),以便对不同阶段的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变化情况进行全面对比。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80年代之后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保持一种长期协同效应,然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却不断得到提高。故本文根据前文产业结构调整变量的选取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2: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能显著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假说3:产业结构合理化(优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以上三个假说都是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整体效应而言,但是由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时空上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段产生不一致的结果。因此,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切勿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更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本文重点将针对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段和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作出详细分析。

三、变量选取、数据说明和实证模型设定

(一)变量的选取和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和核心解释变量

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GAP)指标,采用国内学者常用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来反映城乡收入差距,也即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指标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分别采用前文描述的泰尔指数(TL)和TS指数;城市化进程指标采用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予以量化。

2.控制变量

虽然我们关注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但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却有很多。例如,地方财政支出水平、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等。因此,实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对社会收入分配影响问题时,需对其他因素进行“控制”。财政支出规模(Fiscal),本文用政府财政支出与GDP比值表示,以反映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规模(Loan),采用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与GDP之比量化;对外开放程度(Open),本文以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量化;GDP增长率(Growth);通货膨胀率(Inflation)。其中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折算均采用各自的环比指数与100的差,然后除以100予以量化。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各省2010-2012年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2)。其中通货膨胀率数据来自于Wind资讯(www.wind.com.cn)。实证分析部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二)实证模型的设定

在这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理论部分的三个假说进行实证检验。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面板计量模型予以实证:

(1)

上式中,GAP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TL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产业结构合理化;TS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产业结构高级化;URB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城镇化率。

向量CON表示其他控制变量,本文只确定几个主要控制变量,如Fiscalit、Loanit、Growthit、Openit、Inflationit。

表1 实证分析所使用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注:本表所有数据均来自于STATA11.2.

四、实证结果分析

在做面板数据分析时首先应选择合适的模型,为此进行面板模型的F检验,如果F值大于临界值则摒弃混合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Hausman随机效应检验,如果H值大于临界值即应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否则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本文使用STATA11.2软件对1985-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Hausman检验表明,全国样本三个面板数据模型影响形式均为固定效应,东中西地区的全样本面板数据模型影响形式均为固定效应,其他三个模型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可决系数基本满足面板数据的估计精度要求;F值和Wald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模型整体拟合优良。

全国样本区间内,只有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也就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TL值越小,相应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也即是说产业结构越趋向于合理化。,越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该结论与假说3相符;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财政支出增加、信贷扩张、经济增长、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和通货膨胀加剧都显著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上结论一方面与林毅夫[10]的一个经济体所选产业都与经济体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相符时,经济将会最有竞争力,居民收入才会持续均衡增长的结构,黄智淋、赖小琼[19]关于通货膨胀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结论相符;另一方面也证明大多数学者关于“中国金融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论断[20][21]。另外,2004-2011年政府财政支出和金融机构贷款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现阶段增加金融机构信贷的投放量和财政支出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进一步说明了近年来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表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

注:“*”、“**”、“***”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对东部地区而言,整体样本区间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该地区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的同时能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金融机构贷款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城市化、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对外开放程度和通货膨胀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也就是说整体样本区间内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政府财政支出增加、经济增长加快、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和通货膨胀均显著拉大了该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地,我们为了考察近年来各变量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变化情况,单独用2004年以来的样本(以下简称子样本)进行回归,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经济增长系数均为正但不显著,与全样本区间结果不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外开放程度和通货膨胀系数均为负但不显著;城市化和财政支出的系数显著为正,与全样本区间回归结果相似,但城市化的系数明显有所降低(1.04<1.96),而财政支出的系数更大(1.5>0.8)和显著性更强(全样本的显著性为10%,子样本的显著性为1%);与全样本区间不同的是,子样本中金融机构贷款的系数显著为负,该结论说明了近年来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分配影响在减小,财政金融政策的影响在逐渐增加。偏有城市倾向的财政支出,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对中部地区而言,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子样本区间,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系数都显著为正,同时子样本的系数和显著性与全样本相比均有所降低,这说明该地区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的同时能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反,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的加快却会加速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全样本中城市化的系数显著为正,子样本中的系数却显著为负,这说明中部地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财政支出和金融机构贷款的系数在全样本中为正但不显著,但是在子样本区间均显著为正,说明中部地区的财政支出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经济增长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在全样本和子样本中均不显著;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不同样本中均表现为显著,但是全样本中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子样本中的系数却显著为负;通货膨胀率在全样本中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子样本中系数为正但不显著。

对西部地区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跟东部地区相似;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与中部地区相似;产业结构高级化在全样本中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而子样本中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西部地区近年来进一步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缩小该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金融机构贷款的系数在全样本中显著为正,但是在子样本中却显著为负,其政策含义是西部地区当前阶段继续扩大金融机构信贷支出有利于缩小该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财政支出和通货膨胀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全样本和子样本中均不显著。

综上可知,全国范围内的第三阶段(2004-2011年)财政金融政策均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子样本区间(2004-2011年)的金融政策同样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明显与当前学术界大多数研究关于“金融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结论不同,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与2004年以后的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密切相关,其中1978-2003年间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仅有14.18%,但是这一年均增长率在2004-2011年间达到了20.29%;另一方面是从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锁定“三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众所周知的,如逐步降低农业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针政策*温家宝在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这些年来,中央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取消农业税,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 335亿元,开启了农民休养生息的新时代。实行农业生产补贴,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支出达到1 406亿元,现在补贴政策已拓展到畜牧业、林业、草原、节水灌溉和农业保险等领域。,其中1978-2003年间财政支农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2.27%,这一增长率在2004-2011年间达到了25.95%。这一结论并不是否定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重要性和正确性,相反,它所揭示的恰恰是当前财政金融政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说明了当前财政金融政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有所作为,而且是大有作为。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1985-2011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和区域差异比较。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加快显著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同于大多数学者的结论是,现阶段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2)近年来,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化与对外开放能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与金融机构贷款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3)据此,本文认为有效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重视因时因地而异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勿采取“一刀切”的模式。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到的政策涵义主要有:(1)总体而言,我国整体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提升就业结构和生产结构协调度,根据禀赋结构变化的比较优势,朝着新产业进行升级和多样化,避免产业结构升级过快;保证现阶段积极财政金融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城乡统筹配置财政预算,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在鼓励地方政府推动当地城市化水平的同时,使其有更多的资源用于“三农”和农村科学教育事业,保证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同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引导经济金融资源流向“三农”,延续且加大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对三农的倾向力度。(2)基于不同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经济环境和政策背景不同。东部地区相对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分配影响已经在逐渐减小,因此,东部地区应在保持现有城市化步伐下,重点加大财政支出的偏农村倾向,扭转财政支出继续拉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深化金融发展水平,使更多城乡居民公平享有本地区金融资源;中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中部地区应根据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发挥其特有农村土地规模优势,加快农业人口转移,突破现有户籍制度障碍,可率先在中国正酝酿的一场巨大运动——新型城镇化中尝试成立第一批改革试点城市。另外,随着沿海地区的产业逐步向内陆迁移,中部地区应做好产业承接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西部地区要根据自己地广人稀的要素禀赋结构,加大金融机构贷款力度,提高西部地区的资本密集度,推动西部地区资本积累速度高于劳动力增长速度,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升级,直接实现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同时,西部地区应依附于资本推动建立的产业集聚区,加快西部地区分散居住人口集聚,保证城市化和工业化步调一致。

[1]BenjaminD,LBrandt,JGiles.IncomeInequalityDuringChina’sEconomicTransformation[M].In:L.BrandtandT.Rawski(eds),China’sEconomicTransformation,CambridgePress, 2008.

[2]EastwoodR,MLiption.RuralandUrbanIncomeInequalityandPoverty[M].InG.A.Cornia(ed.),Inequality,Growth,andPovertyinanEraofLiberalizationandGlobaliz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

[3]MaddisonA.ChineseEconomicPerformanceintheLongRun.Paris:DevelopmentCentreoftheOEDC,2007.

[4] 黄泰岩,张培丽.2011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与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4):14-18.

[5]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11-23.

[6] 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12-15.

[7] 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3-15.

[8] 田新民,王少国,杨永恒.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7):107-118.

[9] 丁志国,赵宣凯,赵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识别[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9):118-129.

[10]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 莫亚琳,张志超.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收入分配——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模型与面板数据计量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3):79-89.

[12]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13]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14]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15] 朱长存,马敬芝.农村人力资本的广义外溢性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农村观察,2009(4):37-46.

[16] 姚耀军.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J].中国农村经济,2005(2):2-8.

[17] 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8] 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8(5):47-57.

[19] 黄智淋,赖小琼.中国转型期通货膨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117-129.

[20]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30-43.

[21] 叶志强,陈习定,张顺明.金融发展能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1(2):42-56.

责任编辑 张颖超

2013-12-28

任元明,西南大学财务处,会计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金融要素空间集聚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化的耦合机理研究”(13YJC790149),项目负责人:王小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金融公平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耦合机理研究”(SWU1409313),项目负责人:王小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于风险评估视角下的高校筹资研究”(SWU1109038),项目负责人:任元明;重庆市教育会计学会项目“重庆市地方高校预算管理体制研究”,项目负责人:任元明。

F29

A

1673-9841(2014)02-0077-08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城市化差距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