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功能在早期和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
2014-07-18朱晓光时军
朱晓光 时军
血管内皮功能在早期和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
朱晓光 时军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在早期和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117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 , 根据其肾功能及蛋白尿检测结果分为早期组 (66 例 )和中晚期组 (51 例 ), 对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肌酐清除率 (Ccr)、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NO、内皮素 -1(ET-1)、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和基础状态、反应充血状态及使用硝酸甘油后 5 min 时的肱动脉内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中晚期组的 Ccr、NO 水平显著低于早期组 (P<0.01), 而 UAER、ET-1、vWF 水平显著高于早期组(P<0.01), 且中晚期组患者在反应性充血时及使用硝酸甘油后 5 min 时的肱动脉内径变化显著低于早期组(P<0.01)。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可发生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 , 而在中晚期则发生与平滑肌功能相关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功能 ;糖尿病肾病 ;内皮依赖性舒张 ;临床分期
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较为常见 , 其发生机制主要与遗传、高血压、蛋白尿、缺氧缺血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而有研究称 , 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微炎症相关的血管内皮损伤是引起其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1]。为进一步了解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 本文对117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予以血液内皮相关因子的检测 , 并对其肱动脉舒张功能进行超声检查 , 并对早期和中晚期糖尿病肾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 2010 年 9 月 ~2013 年 9 月门诊及病房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117 例 , 针对全部患者的肾功能及蛋白尿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早期组和中晚期组 , 早期组为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正常白蛋白尿期、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 , 共 66 例 , 其中男 41 例 , 女 25 例 , 年龄 29~78 岁 , 平均年龄 (59.8±13.5)岁 , 中晚期组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终末期肾衰竭患者 , 共 51 例 , 其中男 33 例 ,女 18 例 , 年 龄 31~79 岁 , 平 均 年 龄 (63.8±15.7)岁。 全部患者中无尿路感染、急性高血压等可导致白蛋白尿疾病的患者 , 无近期应用肾毒性药物患者 , 无严重的肝或造血系统疾病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 HbA1c 进行检测 , 并对患者 24 h尿液进行收集 ,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UAER。对 Ccr进行计算。并对机体 NO、ET-1 及 vWF 的水平进行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测定 , 休息状态下患者舒张末期的肱动脉内径为基础内径。利用反应性充血试验 , 在予以放气后反应充血 60 s 左右的肱动脉内径。患者休息 15 min 后至其血管恢复至试验前状态时 , 予以 500 μg 硝酸甘油5 min 后再次予以肱动脉内径测量。将血管内径在反应充血时和使用硝酸甘油后的测量结果与基础值的比值进行计算。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 采用 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 Ccr、HbA1c、UAER、NO、ET-1、vWF 水平 中晚期组的 Ccr、NO 水平显著低于早期组 (P<0.01), 而UAER、ET-1、vWF 水平显著高于早期组 (P<0.01),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不同状态下的肱动脉内径变化 中晚期组患者在反应性充血时及使用硝酸甘油后 5 min 时的肱动脉内径变化显著低于早期组 (P<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 Ccr、HbA1c、UAER、NO、ET-1、vWF 检测结果
表1 两组患者的 Ccr、HbA1c、UAER、NO、ET-1、vWF 检测结果
注 :两组比较 ,aP<0.01,bP>0.05
组别 例数 C c r ( m l / m i n ) H b A 1 c ( % ) U A E R ( μ g / m i n ) N O ( m m o l / L ) E T -1 ( n g / L ) v W F ( % )早期组 6 6 9 1 . 7 ± 2 3 . 8a 1 0 . 4 ± 2 . 5b 3 7 . 2 ± 9 . 8a 4 9 . 6 ± 1 6 . 3a 8 1 . 5 ± 1 3 . 9a 1 7 0 . 8 ± 3 8 . 3a中晚期组 5 1 4 6 . 7 ± 1 5 . 8 1 0 . 2 ± 2 . 6 2 2 5 . 6 ± 3 6 . 5 2 9 . 7 ± 8 . 6 1 2 1 . 9 ± 2 5 . 4 2 2 6 . 6 ± 5 4 . 2 t 1 9 . 1 8 8 0 . 6 7 2 4 1 . 3 6 4 8 . 5 7 7 1 1 . 2 3 8 9 . 5 2 5 P < 0 . 0 1 > 0 . 0 5 < 0 . 0 1 < 0 . 0 1 < 0 . 0 1 < 0 . 0 1
表2 两组患者不同状态下肱动脉内径变化
表2 两组患者不同状态下肱动脉内径变化
注 :两组比较 ,aP<0.01,bP>0.05
组别 例数 基础状态 反应性充血时 使用硝酸甘油后 5 m i n 时早期组 6 6 3 . 8 ± 0 . 3b 4 . 9 ± 2 . 5a 1 7 . 3 ± 4 . 9a中晚期组 5 1 3 . 7 ± 0 . 2 2 . 6 ± 1 . 9 1 1 . 5 ± 3 . 8 t 0 . 2 4 1 3 . 5 3 7 6 . 8 9 7 P > 0 . 0 5 < 0 . 0 1 < 0 . 0 1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特征主要为系膜细胞出现增生及细胞外基质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肾小球硬化。有文献称 ,患者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持续高血糖状态、生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及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是其发病的关键[2]。而亦有研究结果显示 ,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 , 可引起血管分泌的活性物质发生改变 , 并导致舒张血管物质的释放水平受到抑制 ,同时加速了收缩血管物质的释放 , 引起患者发生血管痉挛及形成血栓[3]。
vWF 被认为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标志[4]。当患者血管内皮受损时 , 使内皮细胞中 vWF 被释放 , 从而使血小板黏附并在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下聚集 , 从而进一步可形成血栓。而 NO 为患者机体重要的效应分子 , 可对血管产生舒张作用 ,和 ET-1 同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 , 但 ET-1 可对血管产生收缩作用[5]。本文研究显示 , 中晚期的 NO 水平显著低于早期组 , 而 ET-1、vWF 水平显著高于早期组 , 说明患者的内皮功能受损严重时 , 其 ET-1 因子的释放水平增高 , 而 NO 的释放水平降低。而患者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在生理或药物刺激作用下出现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而使血管得到舒张称为内皮依赖性舒张 , 而对机体予以外源性 NO 供体对 NO 直接提供而产生平滑肌引起的血管舒张则为非内皮依赖性舒张。本文研究中 , 中晚期组患者在反应性充血时及使用硝酸甘油后 5 min时的肱动脉内径变化显著低于早期组 (P<0.01)。说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可出现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 , 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下降 , 而中晚期患者则通过使用硝酸甘油的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发现其存在非内皮依赖性舒张。
综上所述 ,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 但对其机体血管内皮功能及其相关因子进行检测 , 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防治有着积极的意义。
[1]郑海建 , 谢燕 , 王翎 , 等 .血浆 8- 异前列腺素 F2a 与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 .中国老年学杂志 , 2012, 32(22):4904-4906.
[2]秦永芳 , 徐廷伟 , 袁海 , 等 .不同白蛋白尿水平的 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2013, 36(25):7-9.
[3]王小林 , 张舜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析 .中国疗养医学 , 2011, 20(11):1009-1010.
[4]戴鹏程 . 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阶段血清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 检验医学与临床 , 2012, 09(1):45-47.
[5]王少清 , 汪力 , 高芳 , 等 .川芎素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山西医药杂志 , 2012, 41(2):177-178.
2014-05-15]
475000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肾内科
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