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作文教学的真理
2014-07-18吴龙峰
吴龙峰
作文教学的改革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是直到现在,学生作文的现状仍难以令人满意。破解作文教学的难题,是语文老师一直探究的课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了改变,要求学生把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强调“亲历”和“真实”,这就要求学生主动挖掘生活,积极表达思想,勤于动笔作文 。
就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体验,我觉得不管作文教学怎么改革,积累应当是作文教学的真理。没有积累,作文教学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是铺就作文教学成功之路的基石。
一、积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
首先,在日记中积累素材。日记得天天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这是一种很有效的练笔方式,因为它有几个特点:一是题材广泛,凡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写成日记。二是体裁不限。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可说明,真可谓“我手写我心”。坚持写日记有助于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三是篇幅长短不限。根据实际情况,写得长点短点都没关系。最为重要的是写日记可以培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好习惯。写日记不难,难在长年累月地写。为了激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我班自办了“心语”手抄报,分组办报,供全班阅览、交流,同时筛选出优秀日记刊登在学校文学社《星雨》期刊上,并向校外期刊推荐发表,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实践证明,写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有效途径。天天记,认真记,对提高写作水平是有益处的。
其次,从阅读中积累。我校结合《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指导方案》,积极开发班级阅读资源,建立图书角和好书交换站,让读书多的学生不定时地向全班推荐好书,渲染读书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利用“荐书卡”,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渴求读这本书的同学,同时利用好“求书卡”,把自己渴望读的书填写好,等待有这本书的同学借给自己,在互动中扩展阅读面。各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创建班级博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个交流和提高的舞台。此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如读书演讲比赛、经典篇章诵读、读后感交流活动和亲子阅读活动等活动,增强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积累语言,使作文言之有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语匮乏的尴尬,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采取“三个一”的办法,即每天先了解一个词的意思,然后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再用这个句子写一段话。日益增多的词汇量使学生尝到了甜头,每天“三个一”也成了他们的好习惯。
苏教版小学语文练习中有很多与单元内容相应的成语、谚语、名言和诗歌等。这为儿童的语言积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让学生根据习作的要求,模仿写话,以丰富语言的表达。如在指导习作《喜庆的广场》时,学生除了“广场上喜气洋洋的,人们载歌载舞”,就没什么可写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便搬来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北大荒的秋天》的一段文字:“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以这样的场景描写为例,我引导学生进行描写,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
“广场上喜气洋洋的。鞭炮发出了震天的吼声,彩色的旗帜迎风扬起,像是在快乐地舞蹈。圆柱上、桥头边、车顶上,全都系满了红红的气球,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这样的模仿实例有很多,特别是那些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例子,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多多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语感,使作文一气呵成
叶圣陶曾说:“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了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性,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高兴。”文章应为情而发,儿童内心有感受,才会说,才会写。
对小学生来说,我认为培养语感比积累词句更重要,因为小学生动笔行文时,主要是语感在推动,多数情况下并不考虑应该用什么词句,是否恰当,而是凭直觉往下写,到了修改阶段才理性思考这些问题。有些学生写作文时内容已经想好了,但就是不能一气呵成,除了“蓄气”不足以外,还因为语感太差。语感的培养,是学生顺利、快速作文的保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和丰富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妙处,想象其意境,感悟其思想。
总之,只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素材,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教学从积累开始,久而久之,一定能铺就作文成功之路。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