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法作品之传统性
2014-07-17刘桂成
刘桂成
摘 要: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它博大精深,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当今学习书法的人很多,从事书法教育的人也不少,但能够对书法的理解以及“古法”的研究和探讨却不多。本文介绍了书法中的“古法”之意,诠释传统书法对现代人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书法作品;古法;传统之精髓
吾以为,书法作品的传统性应该具备如下几点:沿袭了并能独立理解古人用笔技巧与古人书写方法、意趣之后的道法自然之属性。“古法”在于锤炼,取传统之精妙,能晓之于心而应之于手,谓之得古法,而有一种现象,当评论一个书家是否有传统功夫时,可能会有人首推其学书多少年了,并说写唐楷或学某一帖多少年了,谓之传统功夫多深。没错,这确实可以指其有某一方面的擅长,不能以此即为传统功夫。传统乃指传承大统(指历史上各时期主流经典与民间经典)。如是或可界定,书法家的传统功夫可泛指其在全面或针对性地浸涉传承大统过程中的那种自由表现能力,在此之后亦能进而阐述并自由熟练地使用和提炼出蕴古法、合己意、出新意的用笔技巧与谋篇方法等。
书家在学习古代书法技巧时,要尽广大而能致精微。对传统各种技术都应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与研究,才可体悟到古人笔法的奇妙,才能达成心手合一之境界。而善于再现古人的用笔技法才算是在继承了。当然,表现古人用笔技法也是要有侧重和方向的,不能全部“拿来主义”,要用得协调,在吸收掌握古人传统用笔技法之后,其在作品创作时,可以表现出在古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想法的话,那可以认为其用笔方面有所觉悟。
书法的构字是无定法的,随着时代的审美不同,环境及书写在不断地作游离性变化,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因时相传”。所以,审定一幅书法作品,甚至一个书法家的风格是否传统,其作品是否有传统属性,不是单指其结构,也不能用固有的定型去强求其作品,合古法有传统,如唐代的颜书、宋朝的米书、苏书等,他们的作品产生在唐宋,作者自己和非作者都没有指定他们要无条件尊崇或重复比他们早多少年的钟、张、二王之字形,而他们在结字上较古人有点面目全非了。当然,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通过一个短程和简单的书写训练就能摆弄“结字因时相传”。称得上有艺术特点与个性的书法作品,需要对“千古不易”的用笔技巧作长期不舍多多益善的历练。对各种书体作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乃至反复痛苦的实践验证方能获得书写自由。另外,从米、苏作品表现的技法中可觉察出某些与钟、张、二王类似的操作手法,可见用笔真是“千古不易”,“穿越”可嘉了。古之成功大家皆能依此法而行并善用之,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其妙。今人学书若能通古之法理,体己之情怀,则堪称妙用。这种传承性,正如爷而父,父而子,子而孙的关系,这种传统性是伟大的,也是中国书法体现我们这个神圣东方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化承载,就这样,中国书法艺术成了能直观地展现民族大情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成功的当代书家,其作品的传统性除了可以在技法上能窥见一部分古法,而结字方面非要勉强说其传统性的话,那也不能排除书写者的心态与审美趋向于偶然。个中与古人的一种奇遇,也就是说书法家心中的构成意识,与古人暗合了一部分。例如有专习米书者,其对米字的工夫肯定下得很足,结果他们创作作品的风格表现出来,却具有很浓的明清形制与趣味,别人看了还不敢相信其是攻习米字为主的,这种现象是完全正常的。
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时常会被浩瀚书海的众多技法与各路风格把思维打乱,也就是说广涉也有不确定性的难度。所以阶段性地守攻一家不妨积为上策,但长期一意孤行,则难免造成思维枯竭,技法单一。如果抛弃广涉有传承性的经典而只取一家之形制为传统的话,那么书家者人皆称之。另外,中国书法艺术在每一个时代都应有与该时代相应的审美取向,如晋韵,唐法、宋意等,一个时代风格背景下的书法家应有独特的时代气息感应能力与情怀表现能力,此亦可称为书法传统性之一面,有深邃的古人传统技法并吸收了古法意境而又稍具古人构成的作品,可以界定它是具有传统性的作品,即使没有古人某家的一些结构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