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活情境 建构解题思维

2014-07-17林丹

教师·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应用题苹果解题

林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题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同学很害怕解答应用题,慢慢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数学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本文是我在教学应用题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习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应用价值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让学生会做应用题,教师可以创设学生了解并且熟悉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解答应用题时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就让学生先认真观察自己坐的桌椅,找找看看,哪里有角;接着让学生观察熟悉的班级,找出有几个角,从而慢慢引申出直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还积极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物品,如课本、作业本、红领巾以及三角板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引导同桌间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些生活情景,一下子把学生从抽象思维拉到非常具体的形象物品中来,从而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答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生活化,不仅仅在课堂上引申现实生活实例,还可以带学生到户外参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生活情境,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把30名同学分组进行队列训练,通过排列,很多学生发现,每排站的人数和行数就成反比例关系,从而快速地算出每行的人数。这种室外活动的情境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在课堂上听老师说、想象的效果要好很多。

因此,教师在教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亲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达到迅速解答的目的。

二、创新思维方法,提升解题效率

很多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在解答应用题时,还是一味地模仿。当应用题题目有一些改变后,他们又解答不出来。因此,能否顺利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是否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结合自身实践,笔者建议可利用画图法、替代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知识点,解决问题。当然,除了这些方法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把所学的知识能够纵横联系起来,进行相互转化,一题多解,掌握解题规律,从而能够灵活变通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比如,一筐苹果连筐共重40千克,卖出苹果的一半后,剩下的苹果连筐共重24千克,求原来苹果多少千克?遇到这类问题时,有多种解法:

方法一:可以先算出卖出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即40-24=16(千克),然后再乘以2就是原来苹果的重量。即16×2=32(千克),原来苹果的重量为32千克。

方法二:也可以先算出两个筐和原来苹果总数的重量和,即24×2=48(千克),然后再算出一个筐的重量,48-40=8(千克),最后再算出原来苹果的重量,40-8=32(千克),这种算法同样可以算出答案。

一题多解训练,为的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应用题的解法越多,学生的思维就会越灵活,富有创造力。

三、反馈点评,掌握解题规律

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了解题方法后,在实际应用中却不能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点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探究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从而掌握解题规律。

同时,对于学生解题的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关注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主动用不同方法解题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对于那些后进生,更要多鼓励,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身的情感体验也能够得到深刻感受,真正把应用题教学生活化,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最终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尤其是很多学生刚刚接触到数学应用题,往往掌握不到“门道”,这就更需要教师多点耐心、多给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不断培养思维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以便于将来更好地探索数学的海洋。

猜你喜欢

应用题苹果解题
应用题
用“同样多”解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用“同样多”解题
拿苹果
解题勿忘我
会说话的苹果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