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正确认识和教育引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014-07-17闫丽莉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心理现象教育者中学生

闫丽莉

青春期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全面的教育。面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对症下药,耐心细致地做好逆反心理的思想工作,并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找出其思想根源,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使其顺利渡过青春期。

青春期教育中学生逆反心理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逆反心理,是我国近年来在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的学生当众顶撞、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它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与父母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盲目性。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不考虑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二是感应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常常给教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发展到冲撞家长、教师,以敢于和教师唱对台戏为荣,把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我行我素。如不善加引导,对班风、校风建设影响很大,妨碍学生进步。

三是自发性。没有什么人指使,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目标,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往往不受约束,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只图“心里痛快”。事后,教师处理严了他不服,处理轻了他会认为教师软弱可欺,从而变本加厉地“出难题”。

四是可变性。有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但并不是处处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可以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假如一个喜欢随地吐痰的学生,进入了一个十分注重文明礼仪和清洁卫生的学校情景中,两者可能发生冲突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这是坏的逆反;一个喜欢创新的学生进入一个限制创新的“工厂型”学校情景中,两者发生冲突而导致逆反,则是好的。因此,无论是从其特点来看,还是从其产生的历程来分析,逆反心理具有正效和负效的双重属性,评价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其推动个体自我统一性发展的方向的正确与否。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遗传因素是心理现象形成的一种自然条件,它仅仅提供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可能性,而不能决定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社会上和家庭中的一些逆反现象,都会直接影响着他们。例如,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或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重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教育(包括广义的社会教育含家庭教育及狭义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环境、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则起着特殊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主要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因此,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首先,是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就使部分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教师的教育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呆板化,教学方式强硬化,都会造成学生厌学、逆反的心理。

2.主观因素。这主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引起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关键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由于学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走向极端。对教师、家长的劝说、批评,他们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例如,某学生因在上学路途中助人为乐而迟到,此时,他需要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全面评价,尤其需要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如果教育者不问缘由,只去谴责其迟到的违纪行为,就会形成主体对教育者从需要到情感、认识上的复合逆反。

三、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

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自负型逆反心理、失落型逆反心理、受挫型逆反心理、困惑型逆反心理等。如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我这样,我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这样就使他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孩子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和引导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闪光点”。把握教育时机,促进教育过程中师生的认同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我们教师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2.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

3.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的立体教育模式,促进三者的协同一致发展,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共同做好转变学生思想的工作。

4.让学生学会适应、把握自我;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总之,青春期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全面的教育,面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有时真会使人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感觉,但只要我们教师能对症下药,耐心细致地做好逆反心理的思想工作,并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找出其思想根源,然后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猜你喜欢

心理现象教育者中学生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以《创造101》粉丝集资应援现象为例
“网络社区”与心理现象及研究展望
中职学校“两后生”自卑心理现象及对策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新闻传播效果异化与受众认知心理现象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