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索尔•贝娄小说《晃来晃去的人》中

2014-07-17庄严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边缘性贝娄伊娃

庄严

索尔•贝娄是美国文坛上与海明威和福克纳平分秋色的文学巨匠。与前两位不同的是,贝娄的小说中蕴含了鲜明的边缘性。集中分析了贝娄的第一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试图探讨其中主人公约瑟夫的边缘性。

边缘性迷失社会矛盾一、索尔•贝娄小说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1976年,索尔•贝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认为“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瑞典文学院评价说:“贝娄的小说都像是活动的故事,与他的第一部小说《摇来晃去的人》一样,所刻画的几乎都是没有立足点的人。但还应指出,这些人物一面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里漫游,一面又在不断‘寻觅他们的立足之地。”

索尔•贝娄的小说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还没有人尝试将他小说主人公身上呈现出的边缘性和作者的道德观相结合。然而,由于贝娄的犹太移民后裔身份,使他无法摆脱犹太传统文化与美国当代文化的冲击,因此这种边缘性,又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贝娄几乎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如《晃来晃去的人》(1944),《雨王汉德森》(1956),和《赫索格》(1964)。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边缘性显然成为了研究贝娄小说的重要方面。

二、《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约瑟夫的边缘性

《晃来晃去的人》于1944年出版,当时少人问津。但是,小说主人公约瑟夫却代表了一群群当时思潮的受害者。他所经历的苦恼,正是20世纪文学中普遍存在的边缘性的表现。晃来晃去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过度阶段,他们或者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何物,或者不知道生活将在何处转折。在他生活的社会里,他在他人眼中是一个生活在边缘的人,同时他自己又觉得自己如同被监禁,而记日记是唯一可以释放他的挫败感的方法。

在任何一个社会,人们都需要经常互相沟通以便最终融入群体。但是,在所有贝娄的小说中,孤立和沮丧都是主人公的常态,这些主人公往往与现实世界相隔离。《晃来晃去的人》中的约瑟夫被认为是当时全美国青少年的代表——摇晃在行动和毫无行动,参与和孤立,爱和憎恨,原来的自己和新生的自己,接受传统和否定传统之间。作为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约瑟夫将自己沉溺在各种文学作品之中,从而孤立地生活在一个房租便宜的出租屋里,穷困潦倒,不切实际,等待被征召入伍。

约瑟夫只能与自己交谈,从未希望别人能真正理解他。晃来晃去的约瑟夫觉得自己仿佛被囚禁在一个房间里:“我,在这个屋子里,孤立地,与人疏远地,不相信他人,觉得自己不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而是一个封闭的,毫无希望的监牢。”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行动力消失了,仿佛只剩下他的灵魂和影子与他如影随行。为了保持自己的精神,他气得很早,买了雪茄烟,喝了可口可乐。他觉得他已经背弃了一个过去的、更好的自己。他自己臆想出一个温暖而令人激动的伊甸园,而想象自己现在是远离家园。

他与他的妻子伊娃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实际上完全依赖伊娃的收入,但是他与她很少交流。事实上,约瑟夫与任何人都极少交流。他对他那成功的哥哥非常不满,因此与他哥哥及其势力的家人很疏远。他经常行事与众不同,连他自己都承认自己“有点可笑”。他非常害怕遇见熟人,害怕回答他们的问题,所以他尽量不去上街。他对自己说:“柏拉图告诉我们如果一切都顺其自然,人们应该避免担任重要职务,而不是争夺权势。”由于深陷于自身的边缘性特征,他对公共生活并不感兴趣,而且没有真正的归属感。被生活折磨得筋疲力尽,他通常只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自从十一岁,他就没有度过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他经常梦到自己饿着肚子,倾听房间里的各种声响:关门声,水龙头里睡滴出来的声音,暖气片冒出热气时的声音,楼下缝纫机的嗡嗡声,所有这些声音都在年轻的约瑟夫孤独的心灵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约瑟夫想寻求真正的自我,在这一过程中他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完全格格不入。这部小说自始至终,约瑟夫都在毫无目的地四处闲逛和追寻自我。他辞掉了在美国旅游公司的职位,待在家里等待应征入伍。但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和移民身份,他入伍的申请一再被拖延。起初,他把这段时间当作是一段假期,因此将时间花在了读书上。但日复一日,生活没有任何改变。他无所事事,只能晃来晃去地等待。接下来的等待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些事情,这些事使他觉得备受侮辱。

当他岳父因感冒生病时,他过去照顾。但他岳母的话引起了他的怒气,她说:“我家伊娃的老公约瑟夫在这儿帮忙。他现在没有工作,在等待入伍,所以他现在总有时间。”这些话仿佛提醒约瑟夫:自己没有工作,要靠妻子来养活。

在同阿德勒一起工作期间,一天约瑟夫碰到了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他向朋友点头,可朋友竟没认出他。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忽视,变得异常生气,几乎要打那个朋友。这很好地解释了约瑟夫想从其他人那里得到身份的认同,同时也说明了他时刻感到自己的迷失。

在他有钱哥哥家的圣诞晚会上,约瑟夫和他的侄女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这位侄女讥讽他是一个没有地位的穷人。约瑟夫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我想过出去工作,但我不知道如何使用我的自由,如果我去工作,就不得不欣然接受一些势利小人。”

约瑟夫边缘性特征的另一表现就是他的自我憎恨,这正是他痛苦的原因。他的痛苦是由于他本身道德的高尚性。他的痛苦,使他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里,不与外界交流,但对他自己来说这种隔离是一种更高尚特性的表现。只有在阅读和欣赏音乐时,他才能体会到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升华。

总之,通过远离他人,甚至远离整个世界,约瑟夫根本没有发现真正的自己。相反,他感到他的自我存在感土崩瓦解,他的身份感也逐渐消失。尽管没有工作从表面上看意味着纯粹的自由,实际上约瑟夫发现这是一个矛盾:他是自由的,但他无法拜托命运。自由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座炼狱。最后他发现,真正的自我和真正的自由,不能在极端的情况下获得。一个人必须真正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去才能体现自己真正的自我和自由,否则,他的身上一定会体现出明显的边缘性。

参考文献:

[1]傅少武.论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犹太化”现象[J].国外文学,1997.

[2]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3]朱芒芒.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A].世界文学名著导读[C].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endprint

猜你喜欢

边缘性贝娄伊娃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相爱相杀的人们,都得了“一种病”
论《黑暗的心》中的帝国叙事
从自信到自卑:《甜蜜蜜》和《亲爱的》的比较分析
自从有了赵肉肉
索尔·贝娄的婚姻
丝绸去哪儿了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论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