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化管理模式:民办高校基于工具理性的选择
2014-07-17裴宇星王东辉
裴宇星++王东辉
改革开放之后,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民办”性质,决定了其从诞生开始便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公办高校事业管理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这是民办高校举办者基于工具理性的必然选择。虽然这一模式不乏弊病,我们却应当看到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以及其未来向价值理性回归与融合的必然趋势。
民办高校企业化管理模式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融合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体制的和社会的原因,我国民办高校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得不选择了一种与公办高校完全不同的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依据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民办高校基于工具理性下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虽然难免种种有违教育规律的弊病,但应当看到做出这种“选择”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以及其未来向价值理性回归与融合的必然趋势。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对立与统一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分析人类社会活动的合理性时,把人的活动分为“工具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即人们常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所谓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价值理性基于某种价值信仰之上,强调终极的价值关怀。在价值理性的导引下,只要认为自己选定的行为具有绝对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实现这种价值,人们一般不考虑行为的手段和后果。所谓工具理性,则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工具理性一般把目的、手段和附带后果作为行为取向的依据,它通常既把手段与目的,也把目的与附带后果,以及各种可能的目的加以比较,作出合乎理性的权衡。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工具理性将“合目的性”放在优先地位,它选择行为的依据是能否有效地实现和达到既定的目标与成就。概而言之,工具理性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理性地创造、选择和使用工具,只要这种选择有利于达成目标和取得成果,尽管这种选择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固有价值。
工具理性追求目标的达成,价值理性追求固有价值的承诺,价值理性总是要诉诸于一定的工具理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而工具理性从目标设定到手段选择都必然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它们之间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前提和动力。人类的任何社会实践都必然内在的包含某种价值动力,正是在一定的价值理性、价值取向的驱使下,人们才能设定目标、选择工具、采取行动、评价结果。没有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其次,价值理性能够起到对工具理性“纠偏”的作用。要防止和矫正工具理性的“异化”倾向,就必然要诉诸于价值理性的价值关怀,用价值理性自觉地调适工具理性的非理性倾向,使其在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同时,不失应有的人文和价值关怀。再次,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以工具理性为前提。只要有一种价值理性的存在,就必须有相应的工具理性来实现这种价值的预设。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实现就是水中捞月。工具理性能够将价值理性所信守的固有价值转化为行为目标或所要追求的成果,通过合理性的行为选择,将经转化的价值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各种手段及其附带后果、各种可能的目的加以比较,从而作出合乎理性的权衡,找到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这有利于固有价值目标的实现。没有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是空洞的,只有建立于一定工具理性之上的价值理性才能成为现实的价值,离开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就是“无果之花”。
二、民办高校基于工具理性的企业化管理模式选择
民办高校的“民办”性质,决定了其实施“企业化”管理的必要性。这是民办高校举办者基于工具理性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运行模式,这在客观上要求民办高校必须考虑经费、师资等教学资源的运行效率,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下办更多的事情,有效地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因此,民办高校在坚持大学教育管理、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基本方向的同时,必须坚持市场管理的理念,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注重经营管理,讲求管理效率与办学效益。
(一)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的企业化特征
民办高校强成本约束和面向市场的教育管理与经营过程有着典型的企业化管理过程特征。民办高校的招生招聘过程——教育过程——就业推荐过程几乎就是企业的生产要素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翻版。
1.相当于企业的要素购买过程的招生招聘过程
民办高校从生产要素市场购买教师劳动、资本、民办高校管理者、土地和公共品等办学要素作为办学的基本条件。劳动主要来源于在读硕士、博士、隐性退休教师和退休教师和扩招后难以找工作的大学生。比之国立高校没有劳动力市场、没有灵活的用人机制、教师难进难出的特点,这种用工机制和现代企业的用工市场化机制几乎完全相同。
民办高校的资本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和银行贷款、其它借款以及发行股东的筹资,主要程度上,学生就是民办高校的财力资本。
生源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招生上往往大力投入广告成本进行宣传,并且使用企业营销行为,和企业抢订单一样,招收的学生越多越好。在民办高校学生是顾客、是上帝,因此对应聘的教师,学生的评价意见起着较强的续聘参考作用。民办高校教师工资通常取决于市场行情浮动、招生规模的多少。
2.相当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教育过程
有了上面几种投入要素,民办高校就可以开办了。教育过程是把各种要素科学合理配合起来培养出学生的过程,相当于企业将原材料通过加工生产出产品的生产过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较之公办更为灵活,紧盯市场需求,开设热门专业。比之公办高校也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大多院校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加适应企业的要求,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相当于企业销售过程的推荐就业过程
推荐就业过程,是把教育出来的学生以合理的工作后支付价格的形式卖给用人单位的过程。民办高校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类似于企业的销售手段和销售渠道(就业指导、校园双选会)把学生推介到就业岗位,以实现入口到出口的良性转换。
(二)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企业化特征
民办高校在教职工管理上与公办院校的管理模式大相径庭,而更类似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一般强调对教职工工作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就像企业时刻以速度和质量来要求企业员工,重视的是对员工生产过程的监督一样,民办高校往往通过制定《员工手册》等管理制度汇编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对教职工的工作从“打卡”“请销假”“一日工作流程”“教学流程”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不同于公办院校,民办高校一般要求所有员工按时坐班,实行固定的工时制度,同时还要求教师承担招生宣传等临时性工作任务。对于教师的劳动成果与价值的衡量通常采用精确的量化评价和严格的绩效考核,诸如“过级率”“就业率”“缴费率”等硬性指标进行考核。
endprint
三、民办高校企业化管理模式的价值非理性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以“经营”的思路、“市场”的观念来办学,讲求管理成本、管理效率与办学效益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是基于工具合理性的必然选择。但是学校和企业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以全面育人为目标,一个以产品和资本最大化为目标,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具有不同的适用对象。
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大学的建设有其自身的逻辑。自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奠定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以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学生自治”就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涵,从而确保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功能的充分发挥。尽管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对于现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基础尚弱的我国高校来说,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对于起步晚、底子薄的中国民办高校,就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大学的本质和价值不能成为大学发展的牺牲品,无条件追求工具合理性的结果,必然导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发生背离,出现“工具理性而价值非理性”或“形式理性而实质非理性”的局面。虽然学校和企业作为社会组织都有其共同点和规律,管理形式也有其共性,两者可以互相渗透和借鉴,但企业精神与大学精神的深层价值观却有着天壤之别。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学术性是高校的本质特征,学术性所要求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文化创新所要求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发展与文化培育的长期性、公益性都与企业的盈利性,考核标准的单一性、短期性,强调标准化和整齐划一格格不入,甚至当基于工具合理性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不断强大到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时,它将最终把大学的本质挤出校园。
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在民办高校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工具理性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工具理性始终只能是实现目标的工具,是为价值理性服务的,两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并将其绝对化时,就必然走向反面,导致自身发展目标和终极价值的“异化”。
四、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指出工具理性的局限所在,并非要全面推翻工具理性,以全面价值理性取代之,而是要倡导以一种融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态度来实现真正的发展。在充分肯定“企业化”管理有其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一面的同时,尊重教育规律和大学的精神和价值。坚守价值理性,并以其为指导来“纠正”工具理性的“异化”倾向。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上,逐步淡化“企业”色彩,回归大学的本质和价值,按照大学的样子来建设大学,管理大学。
(一)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民办高校管理的全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而不能“见物不见人”。就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通过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来满足人的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发展,培养个体独立人格,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按照“人”的标准,将大学生培养成知识与能力、智力与情感、心理与生理都获得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机器”。
其次,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大学的内部管理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大学是知识密集、人才汇聚的文化组织,大学人由于具备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更多地进入以自我需要、自我完善为发展趋势的层面,并且希望在一种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创造性的工作。这就要求大学管理者应以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来指导的组织管理行为。
(二)建立健全基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平衡的民主管理机制
大学是社会的学术与文化组织,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运行逻辑。现代大学制度更加强调大学作为社会学术组织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是保证大学实现学术自由和民主的前提,是大学治理的关键。基于工具理性的“效率主导”管理,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往往表现出“行政本位”的特征。行政权力成为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导致大学精神的“异化”。而实施教授治学,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决策中的作用,能够突破沿袭已久的以行政机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突出学术权力的作用,防止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行政化及官僚化,真正体现现代大学的管理理念,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学术生长的规律和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建设和管理大学,将工具理性牢牢统摄于价值理性之下,从而使民办高校走上科学、高效、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7.
[2]童宏保.论民办高校管理与经营过程企业化特征[J].民办教育研究,2008,(03):38.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 年度重点课题“辽宁民办高职院校闭合式制度管理研究(JG12EA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