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和谐环境 培育健康心理
2014-07-17杨薇
杨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却较少关注。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幼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因此,开展幼儿和谐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也是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幼儿园可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与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从幼儿园显性和隐性的环境建设、幼儿与各活动的互动以及家园协同等不同的层面,对幼儿实施立体地、全方位地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为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一、创设和谐心理环境,是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环境是指幼儿本身以外的、影响幼儿发展或受幼儿发展所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和事件。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因此,营造一个适宜的和谐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一) 在主题中营造和谐向上的心理氛围
《纲要》中提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三到六岁的幼儿是感性的,因而需要向幼儿提供含有较多心理信息的教育环境,让幼儿自主地发展。我们在“让荣辱意识在孩子心中树立,文明礼仪在点点滴滴中形成,文化氛围在角角落落里体现”主题活动中,设计了“知荣辱亲子儿歌”征集大赛、“知荣辱亲子礼仪”大赛等系列活动。如此向上的文化氛围,可以综合地折射出一个班级、个人的文明程度,它不但客观地标明了其所处的物质文明的进步程度,而且特别标明了人们的精神文明的水平。良好的风貌能为幼儿园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孩子兴趣,活跃孩子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孩子的心理环境。
(二)在细节中体现心灵放飞的宽松氛围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孩子也不例外。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回家,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而这一切都是成人的安排。刻板而单调的生活让孩子发自心底地呐喊:“我想自己……”因而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天地。
我们在幼儿园设置了迎合孩子们需求的活动天地,任他们在其中自由活动,在班级里孩子们有自己的私密角,随时可以在自己需要放松的时刻去轻松宣泄一番。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心灵放松的宽松氛围里,就犹如置身于童话世界中,每个孩子的心理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当孩子们的心情彻底放松时,与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产生了呼应,孩子由此在自由中学会独立。独立会让幼儿智慧的火花得以激活,使孩子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是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场所,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获得他们所需的养分,促使他们茁壮成长。在这样一个自然的环境,健康有效的教育氛围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全的人品。
(一)注重活动,突显实践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如:组织孩子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等教育实践活动;走入社区让幼儿感受当地的人文环境,让孩子从幼儿园的一个小社会扩展到我们周围生活的一部分。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
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孩子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二)习惯养成,源于生活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这种矛盾从婴幼儿期就已开始,并对成人时期产生影响。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
如:幼儿来园时可通过幼儿特有的“心情语”表述幼儿当时的心情,而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在表达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小班的幼儿用他们最喜欢的笑脸和哭脸表示他们率真的一面,中、大班的幼儿用自己的画笔流露着自己细微的情感变化。我们在给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我们要了解孩子一段时间或一个时期幼儿心理情绪的波动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帮助,那样的效果会直接而有效。
三、家园密切配合,是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对他们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最初就是家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中国青年报》曾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让孩子身受其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部分能够在童年生活中找到线索。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注重家长参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幼儿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除了学校教育,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定期的活动与宣传,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如:在幼儿园的培训之中我们还利用社会力量,对家长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利用资源的滚动性请家长把讲座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感悟来个“连环跟进”,让“父母效能培训”的讲座,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由于是家长对家长的培训,更贴近家长的生活和工作实际,提升了家长的理论层次,对家长的心育能力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使家长明确了如何把握幼儿发展的心理特点和关键期来促进幼儿和谐地发展。通过培训大家都清楚到意识到,幼儿园的心理课程教学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合作和支持。幼儿园的心理课程是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对每一位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打破家长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二)关注特殊家庭,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庭的问题呈上升趋势,学校里问题儿童日益增多,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情绪障碍、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康、活泼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去关爱他们,塑造他们,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灵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我们通过建立幼儿的“心理档案”,开展“知心聊吧”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如“宝宝成长录”记录了幼儿表现的第一手资料,把幼儿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生活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图文并茂地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孩子的转变,而老师有针对性的剖析可以帮助家长走出教子的误区,教师与家长、家长和老师的对话更有助于帮助家长改善在家庭中的不同困惑。建立档案的同时,有老师根据幼儿心理的共性问题,向幼儿发放邀请卡,请幼儿和家长到老师家做客,在做客的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会让幼儿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重视,感受到浓厚的爱意。我们为家长创设各种活动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与人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我们开设了“串门子”活动,周末和节假日邀请小伙伴来家玩;“亲子才艺秀”:让大家在秀出家庭风采时,也释放孩子的热情;“电话来问候”:鼓励幼儿利用空闲时间与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也是家庭,乃至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赢得更大的收益。
(江苏省南京市半山园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