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
2014-07-17杨艳
杨艳
中学历史教学,既承担着历史知识的传承,又肩负着对人文教育培养的重任。基于历史教学的内容本身特点,不管是对学生修养的提高,还是他们的道德品格养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标下,作为历史教师更要极其重视文化史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中学历史教学德育人文修养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历史的人文性教育不断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这里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把人类优秀文化在知识讲授时内化为修养、气质、人格等,以此成为良好的品行。目的在于让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换句话说,也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在当今形势下,我们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深入研究历史人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天再次强调,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与史实相左,与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相背离的现象。这些现象影响十分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历史德育还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
目前,中学生的道德素养状况着实令人担忧。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思想上显现出来的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比较注重个人享乐,好攀比,缺乏意志力。在校园内甚至出现考试作弊、花钱买作业等现象。当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学校的,也有来自社会的。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一重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总要有一种精神品质,它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的品质形成是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勤奋、谦虚、诚实、坚强、创新都是良好的思想品质的体现,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史料有利于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王羲之练字、达•芬奇画蛋、司马迁写《史记》、发明大王爱迪生等名人成功的故事,教育学生只有认认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工作,才能做好每件事。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究,勤实践,勤奋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史料记载,北宋晏殊在史馆任职期问,正值天下太平无事,每逢假日,京城的大小官员或到郊外游玩,或在酒楼茶馆宴会。晏殊因为家贫,只好在家里读书。有一天,真宗点名要晏殊担任辅佐太子的东宫官,并解释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和兄弟们闭书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的合适人选。”晏殊向真宗谢恩后说:“其实我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里穷而已,如果我有钱,也早就参与了。”真宗听了,对他愈加赞赏。通过读晏殊等的史料,教育学生为人要诚实。通过学习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刘备三顾茅庐、中国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等历史事件,告诉学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生在学习这些史料时,诚实的种子就在他们心中播种下,而文天祥、方志敏、叶挺、夏明翰、林祥谦、施洋等的英雄事迹,则可让学生形成不屈不挠为正义不怕牺牲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这些历史人物的优秀事迹和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道德素质教育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任务,是传授历史的基础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衡量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时,通常以知识能力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高考分数,以提高升学率。这样,就造成教师教学时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赵亚夫先生认为:“第一,历史学科是人文主义学科,最关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第二,作为基础教育范畴内的历史教育,其学科属性是教育学科,所以它必须关心教育和心理两方面的问题;第三,根据以上两点,中学历史教育必须反对‘知识中心主义和‘单纯的养善主义,也必须反对变相的‘知识主义,即所谓的‘能力主义。”知识教育是基础,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应是伴随人一生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根据其学科性质,历史教学的重心应以塑造学生品格为中心。可以这样说:“学校历史教育若不以塑造新时代的人格教育为本位的话,那么就失去了设立本学科的意义了。”
2.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切忌空洞说教
根据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进行道德素质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以无数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奋斗事迹凝集、表现出来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史实。其中既有迷茫和探索,也有失误和成功,既有屈辱和抗争,也有挫折和奋斗。而且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对史实的分析和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吸收学科领域的新成果,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这样既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亦可大大增强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3.充分利用历史教材的反面人物,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
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反面人物,这些人物及其所作所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教师在讲授内容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讲清他们为什么遭人谴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重视历史教育中品德教育功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不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坚实的道德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道权.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J].中学课程辅导,2011,(08).
[2]陆卫康,卢平.德育为首,能力为重——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新型育人模式的构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3]张万民.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与德育实效性的反思[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4]王福友.我国中学历史教育视野下的德育研究——关于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