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联系起来,培养迁移能力
2014-07-17邵明婧
邵明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要注重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与综合性,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非可以言传树立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知识联系起来,逐步培养自身的迁移意识与能力,不断迁移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忽视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将地理知识人为地划分开来,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义务阶段的地理教育,反而会影响学生世界观的树立,因此有必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推行迁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地理教育联系迁移能力策略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近几年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和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生要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必要联系,即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内容相对于高中阶段原理的学习相对浅显,但整体的知识框架都接近相同,因此要求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要主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戴维•奥苏贝尔是迁移理论的成功提出者,他强调迁移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迁移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和学生有着相应的要求。
一、迁移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1.教师迁移意识的薄弱
当前很多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师拘泥于教材,人为地把联系密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划分开来,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迁移意识,并能运用知识迁移理论,便会精心搜集教学资料,重点分析学生的学情,设计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教学情境与过程,运用启发式或讲授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解决新问题。
2.学生的认知结构差异大
每个个体对于某一段文字或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这是个体的差异性所导致的,这就使得每位初中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知识的方法,不同学生存在不同的思维习惯,这些会影响他们在接受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产生差别。因此,在能力培养上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而不是简单的以询问的形式说:“你知道了吗?”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拉近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迁移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1.分析学情,为迁移做准备
对于教师来说,分析学生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关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起于儿童时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转折点,也是关键点,教师迁移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这里的小学是指中学地理教师要对小学科学课程有所了解,明确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清楚有哪些知识可以为初中的地理教学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便可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细心了解和调查,有了这种调查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如小学科学课程中学习过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这便是很好的迁移能力入手点,根据具体情况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或以复习等方式导入,学生学起来相对会比较轻松且有亲切的归属感。
2.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打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联系旧知,构建新知识。如七年级下册开始学习世界地理部分,世界地理部分的学习要以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上册教材从地球的整体概况谈起,(包括大小、形状以及地球仪)放大比例尺到世界的海陆分布,在放大比例尺陆地上的地形类型,在学习世界的居民、气候。引导学生分析将尺度放大具体到某一大洲,我们如何来认识大洲,学生通过联系上册教材的整体知识框架,可以分析出总地形、居民和气候等方面认识大洲。通过这种夯实基础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发生,还可以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明确学习的目的,能力便一点一点的培养起来。
3.联系实际,升华迁移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意的地理,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提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解释或创设情境,将问题、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升华学生初步具备的迁移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如学习亚洲与欧洲之后,可让学生利用相似的方式方法(即区域分析法)去学习分析非洲和美洲。巴西的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问题的案例可以延伸到当地的环境保护问题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知识的迁移,就要让学生通过案例悟出隐含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同时要让案例学习方式多样化,从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如新疆地区的学习,带动西部地区的相关要素的一般性,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取因素,分析得出新疆地区的特殊之处,得出区域的发展应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穗芳.地理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M].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