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课堂氛围优化语文教学
2014-07-17胡慧兰
胡慧兰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语文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通过调整、整合教学中各要素的关系,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热情。
课堂氛围语文教学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是提高语文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通过调整、整合教学中各要素的关系,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热情。
一、创设愉悦的“乐学”情境
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都是和谐热烈教学气氛的主导因素,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只有源自于教师内心,才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在这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最经常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设计的问题要注重趣味性和启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他们产生表现的欲望。提问后教师要对全班的每个学生投以期待、鼓励的目光。巧妙地处理问答交流,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充满自信。如对问题回答得圆满、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形式予以肯定,一个手势或一个眼神。对基础较好的同学不妨适当追加一些较深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当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不全面时,教师首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肯定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做适当的等待,然后加以提示“是这样吗”或“还有什么补充”,切忌简单的否定。如果答案仍旧不理想,可以通过共同讨论,读书查阅等方式解决,或是让别的同学来回答,回答后可以询问其同意这个意见吗,你能再说遍吗,让说错的孩子有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对基础知识差的学生,可以采用巧设提问的方法引导参与。充分发挥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还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的进度和难度,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度,因材施教,分类要求,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业成功的快乐,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再造想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就是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鲜活的画面,再把这一画面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如学习《我的自白书》一课时,我采用浮现画面法,让学生读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用语言描述画面。如“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一句,学生通过品读“响”和“沉重”两个词,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敌人对革命者进行了严刑拷打后,又一次提审,革命者脚上的铁镣非常重,走起路来很艰难,一走一响,但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也决不投降。这种方法使学生将语言文字与储存于大脑中的有关信息(如看过的电影、电视或有关资料等)结合起来,并以此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入感悟。
如《示儿》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而临终前诗人嘱咐、举家悲伤的情境,诗中没有涉及。为使作者的爱国情感和其情感依附的情境,铭刻于学生心中,我要学生根据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像陆游卧于病榻、弥留之际对后人叙述终生遗憾和希望的情境,以写下其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故事。学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通过屋内昏暗的烛光、古老的床榻诗人憔悴的面容、颤抖的嘴唇、临终的嘱咐、感人的语言和一家人伤心的泪水、儿孙的表白等细致的描写,刻画了一个矢志爱国的诗人形象,从学生的表述看,境与情无疑融为了一体,显然他们对情感的感受,也得到了升华。
教学《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类型的课文时,我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或播放配乐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的、形象的言语描述中感受其意境美。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古文教学
教学中,古文占了一定的分量。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方式,课堂气氛缺少话跃,学生随教师讲述牵引,多媒体为古文教学提供了契机,拓展了学生视野。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天地。
在古文《爱莲说》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的情境——播放多种情态的荷花,在欣赏的过程中再朗诵“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让学生在直接感官接触下,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我是作者会爱这样的莲花吗?哪些人会具有莲花的品质?整堂课学生始终沉醉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情绪非常热烈,也真正能领会作者“予独爱莲”的情感了,大大提高了古文教学的效率。
四、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课文中有些内容,单纯靠学生朗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情感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础。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播放录像,荧屏上志愿军战士在列车上频频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的画面,朝鲜的男女老少纷纷为志愿军送行,尤其是那白发苍苍的老大娘,那可爱的小金花,他们眼睁睁地看到列车开动了,而激动不已的画面,深深震撼着每位学生的心灵,在这种感动和震撼中,学生深入地理解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也可引导阅读情感相关的课外书以增加感知,加强感受、孕育情感、做好铺垫。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课前可引导阅读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下穷孩子生活的书籍,使学生通过诸多生活画面的感受,具体了解穷孩子的悲惨遭遇,以激发其对资木主义的痛恨和对穷孩子的同情。这样课文阅读中教师只需稍加诱发,学生情感则能顺利融入课文情感的渠道。
五、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想象、猜度的乐趣
良好的质疑氛围就是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争议。争议可以最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要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从题目上质疑;从课文的语句、内容上质疑;从课文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语言运用上质疑;从课文表现的中心上质疑,总之对学生的提问加以鼓励和点拨,就是要培养学生会思考。如《草原》揭题时,我说:“同学们,草原是很美的,如果你现在到草原,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什么画面呢?”一句话拨动了学生想象的琴弦,他们一个个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好像真的来到草原,一会儿便争着口述“见闻”,他们不仅想象丰富,而目叙述生动。从而为阅读课作好了铺垫。如阅读《今天我喂鸡》,出示课题后我问:你知道作者会写什么呢?如果你写,准备写什么?为什么写?按什么顺序写?你能与作者想到一处吗?学生都希望和作者想的一样,再加上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因而思维积极,发言踊跃。这样引导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内容和中心,还有助于他们尽快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教师的巧妙设计引起了学生参与争议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质疑的氛围,使学生思路开阔,思想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真正做到从学生生命个体成长的需要出发,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人格塑造的重要环节。不仅丰富了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使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