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4-07-17徐永平
徐永平
反思践行挑战个性阅读以读代讲践行一:教师“退居二线”,学生走上“舞台”。
让学生当老师,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在常人眼里可以说是叛逆者,学生当老师,要你老师干什么?殊不知老师在培养小老师时要付出很多很多。习惯的养成可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做到的。这种做法是老师对孩子的绝对放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真实体现。根据本班的实际学情,选派5~6名小老师,每人主持一个教学环节,小老师们的精彩“表演”让听课者们,无不拍手叫好。
践行二:以辩代释,珍视个性阅读,让学生成为主角。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时候,关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的朗读应该是快读还是慢读,同学们展示了自己不同的读法后,引起了争论。
甲方学生:这句话应该快读,因为父亲救儿子的心切,想快点救出自己的儿子,所以应该快读。
乙方学生:这句话应该慢读,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经过了那么长的时间,可以说不吃不喝,疲惫到了极点。为了表现父亲的辛劳,难道说不应该慢读吗?
甲方学生:虽然父亲很疲惫,但是,他知道儿子在等着他,快一秒钟,儿子就有一份生还的希望,所以在这钟父爱无边的情况下,只有快读才能体现出父爱。
乙方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是8小时、12小时、36小时这样写?我认为原因就在于突出父亲救儿子的不易,这8小时、12小时、36小时,对一个深爱自己儿子的父亲来说是那样的漫长,这8小时,就相当于8年……你说能把这句话读快吗?只有读的慢一点,才能看出父亲救儿子度日如年的痛苦心情。才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牵挂。
学生的辩论该有多棒,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实现了有“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师:同学们不同的读法,都能表现出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以及父亲对儿子的爱。同学们都很了不起。那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践行三:以读代讲,把课堂还给学生。
朗读既是一种阅读能力,又是一种理解手段。只要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说明他们已读懂了课文。因此教学中要多给时间学生自读自悟,教师要以读代讲,在一边旁敲侧击就行了,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我出示了一个问题:“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的学生回答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更深层的思考并没开启。为此,我并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找一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微风、黄莺当时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深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到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