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经典解构与意义共享

2014-07-17赖新芳长江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湖北荆州434023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题材历史文化

⊙赖新芳[长江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湖北 荆州 434023]

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学术界和影视批评家围绕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什么才是正确的历史观以及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原则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影像作为这个时代的精神政治经济文化的集结地,既携带着传统的艺术感性特质,也具有商品和消费的痕迹,在审美与消费、大众与精英、艺术与经济的勾连关系中,抽象的交换关系与普遍的话语交往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发挥作用,市场行为和形象沟通都离不开消费者的自由选择与意义参与的自由认同。本文从历史经典的解构与多义叙事、审美精神的交流与共享、大众消费的世俗与宰制三个维度解读历史题材电视剧。

一、历史的经典解构与多义叙事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可以任意表现的。新历史主义认为,“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第一代人有权利做出自己的解释”①。历史在每一个特定的时间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也就是说,历史不可能重现,只能是再现,在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它当然带有当下的意识形态性。海登·怀特提出“元历史”学说,认为人类需要通过语言来认识表现历史,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不可避免地会携带叙述人的话语痕迹。陈述历史就是在意识形态中对事实进行再加工,当我们运用影像语言来重塑历史时,也会渗透叙述者的主观意识形态,历史和电视剧之间,应该是叙述者在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下,运用影像解读历史,表达出一种体验和情感,而叙述者的先验性必然决定文艺产品的风格和叙事方式。葛林伯雷认为:“必须同时探索文学文本周围的社会存在和文学文本中的社会存在,必须在文本与语境、政治和权力的网络中探索历史与文本互动的批评方法。”②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剧并不意味着与历史一一对号,它往往是艺术化的历史,在丰富的阐释中使历史充满多义性。

学界往往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角度去分析历史题材电视剧。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以及田汉的《关汉卿》等都是在历史的情境中表现当时的社会情绪。20世纪90年代香港的“戏说”电视连续剧颠覆史实,也颠覆经典名著、古代神话、民间故事。这个时期的电视剧采用的题材,不仅包括项羽、康熙、乾隆、唐伯虎这样的历史人物,也包括《西游记》《白蛇传》《梁祝》这样的经典文艺作品,带有平民或城市游民的趣味风尚,颠覆性和戏仿拼贴,让人感受到一种颠覆的快感、拼贴的乐趣和解构的智慧。当它以游戏的态度解构历史、解构经典的同时,既给人们以乐趣,也嘲弄、动摇甚至颠覆着现有的秩序和观念,迎合着某种社会心理,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题材电视剧将时空与现实拉开,仿佛将人带进一个寓言的虚构情境中,但是在古典的包装下,却是真真切切地在讲述现代人的困惑、痛苦、梦想和命运。这类电视剧既有坚守传统的积淀,又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在顺应时代的同时,质询这个时代的荒谬。

二、审美精神的交流与共享 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编剧往往只是将历史当成创作的素材,或者将一个现代的故事推开一段时空距离来讲述。每个时代对于美的体认总会有近似又有区别。故事本身的审美判断与感性形式往往融进了人们独特的理解。电视历史剧既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又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把握当代社会的普遍情绪与心理焦点。每一部作品中所表现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的内涵。

首先从接受者的审美感受来看,历史题材电视剧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后现代社会的消费以符号和影像为中介,消解了艺术与大众、高雅与低俗、商业与审美、文化与政治、虚拟与现实、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界限,提供了一种应对同一与差异、整体与个体、自我与社会的矛盾的可能性。随着形象文化替代语言文化占据了大众文化的主导地位,影像集结着各种异质形态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场景、不同背景、不同的观点在此汇集,形成一个信息交流与意义共享的奇妙、复杂、多变的聚合体。中国观众有其受传统熏陶形成的接受心理,习惯在充满悬念的离奇情节中随着人物曲折的命运起伏,惩恶扬善的道德主题、大团圆的结局等,这些都已成为具有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范式。

从叙述内容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惩恶扬善、道德感召、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核心价值观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善良与邪恶、丑恶与美好、聚散离别的波折中仍然会传达出善恶评判的价值立场。不同的是,东方民族脸谱化的人物形象逐渐被复杂歧义的人物内心世界取代,善良奸邪不再是简单的二元扁平划分,在多元组合中强化了人物的情绪体验以及生存际遇的复杂性。

在人物塑造上,历史题材电视剧以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健康科学的态度认识历史人物,将剧作人物放在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来描写与表现,赋予历史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和时代特性,拓宽历史人物的性格容量,挖掘出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人性的多维与深度,塑造出新颖的、独特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人物形象,既从历史的社会根源揭示造成历史人物悲剧的历史必然性,又活画出历史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体现出一种对历史和历史人物深邃而高超的认识眼光与美学力度。

随着世纪之交全球化的历史反思和文化盘点历程的推进,随着忏悔和反省思潮波涛汹涌地冲击,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和多维塑造将更忠实于历史的可能性境遇,对历史人物人性深度的挖掘、对历史人物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下人性的波谲云诡、复杂多变的重新阐释,成为尊重历史、恢复历史原貌的一种必然。尤其是历史题材文学的创作,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以对历史负责的严肃态度、如何以当代人的审美眼光,公正、合历史发展目的地塑造出多维、复杂、有深度的历史人物形象。《甄 传》中的甄 ,由一位单纯、善良、美丽、聪明、才气集一身的女子,在后宫的权力斗争中性格逐渐发展,由被动受害到主动出击,由不顾一切追求一份纯真爱情,到最终看清楚一向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个残忍而冷酷的祭品,一以贯之的至性与深不可测的后宫权力斗争互为表里。

三、大众消费的世俗与宰制 大众媒介生产的影像在消费社会中的关系变化,由图像、声音、文字综合形态组合而成的影像逐渐取代了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现代生活资讯的影像化与生活空间的重组,影像文化与现代社会、消费时代共同促生了一个动态的社会。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批判了“文化工业”,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正如工业生产一样,资本为了获利进行标准化的文化生产,从而向消费者销售。这种消费性的文化拉平了传统的人际差距,实现了文化的民主与大众,但是同时又造成更为隐形的思想统治与文化宰制。

中国的影视生产体系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各大传媒集团各施神通,既要符合广电总局的文件精神要求,又要获取节目的收视率,因上标准化操作总成为最为稳妥有文化投资模式。

当下这批走红历史剧是商业社会的产物,为大众消费而制作,隶属于流行文化。创作者为了艺术作品的观赏性,不得不将故事编导演得既跌宕起伏、错综复杂、云谲波诡,又必须承载着较多的思想性和情感力量,发挥想象力虚构事件、情节、细节等艺术创作中惯用的手法,电视历史剧可以说是大众文化对历史的一种再塑造。针对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心理需求,满足大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可以看到人们的欲望投射,以及心理幻象,剧中的角色往往可以对应某种普遍的社会角色关系。观众在历史的故事进展中或者沉醉于角色替代,或者沉醉于情节跌宕,从而为现实的焦虑与迷茫解压。宫廷戏、皇帝戏大行其道与当今社会普遍的权力崇拜、金钱至上、富贵人生、身份追求的社会心理不无关系。历史题材电视剧适应大众的社会心理需求,为人们构设了一道屏障,穿越这道想像的界面,就可以进入到自己梦幻的天堂,暂时忘却现世的烦恼。

历史题材电视剧为社会提供心理调节和舒展,补充和宣导人们的感情,让琐碎的生活有一些娱乐的点缀。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历史剧在提供虚幻的历史梦境的同时,也消解了历史应该有的反思精神。现代传媒抚平了现代人生活在表面的失重感和创伤,使其在麻醉中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在这里这样的原初性意义。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它的信息生产、传播必然带有普及化的倾向,它关注日常生活,提供娱乐服务,传播内容由严肃的政治经济宏大话题转向日常平民世俗话题。通过影像、诗意等审美形式呈现出来的商品形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感知方式。艺术与审美体验已经消解了自律性的艺术,成为现代人知识、体验以及价值意义的综合性生存样式。影像在承担起商品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时,就具备了广阔的伸展空间,赋予物质性的商品以非现实化审美幻觉的影像正是传达出了一种带有共同理解基础的意义共享,才使得形象获得了打动人的力量。

① [英]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页。

② 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69页。

猜你喜欢

题材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谁远谁近?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