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三国演义》曹操形象解读

2014-07-17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450002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孙权关羽三国演义

⊙张 晨 陈 露[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郑州 450002]

《三国演义》小说的成功,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者说是对英雄的描写。关于这一点,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人物塑造中有“三奇”①,分别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诸葛亮、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关羽和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

而在这“三奇”当中,罗贯中塑造得最复杂、最有深度也是最难理解的,就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的曹操。他是奸贼,但同时又是一个英雄。那么,《三国演义》小说中,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奸”和“雄”是如何统一在他一个人身上的?结合小说,我们把曹操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逐步来理解和解读曹操人物形象。

一、出山之前:霸气彰显、邪恶初现 从出身来看,曹操出身卑微。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氏,因成为中常侍(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冒姓曹。对比来看,曹操既没有刘备那样高贵的血统,也没有孙权那样显贵的祖先。但这种特殊的出身,恰恰又赋予了曹操独特的气质。首先赋予了曹操向往发迹的志向;其次,促成了曹操崇尚埋头苦干的精神。当然,更深远的还影响到了曹操后来成就霸业之后的用人思想,那就是不管什么样的背景、出身、品性,只要能为我所用,就极力招揽。

《三国演义》小说中,曹操一出场,作者就对他幼时的行为品性下了四句断语“: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这四句断语,前两句说的是一般纨绔子弟的习性,但后两句却点明了曹操不同于一般纨绔子弟的独特的政治品性。

为了形象地展示曹操的“有权谋,多机变”,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幼时,他的叔父经常向曹嵩告状,说曹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曹操的父亲便经常责骂曹操。为了改变自己的被动处境,曹操便心生一计。一天,见叔父来,他诈倒于地,假装中风。叔父惊慌地告诉曹嵩,曹嵩急忙前来探视,曹操却安然无恙。曹操趁机倒打一耙,说是叔父诬陷他。这件事小,但影响不小。从此以后,直接结果,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曹嵩就都不相信了。因此曹操便得以恣意放荡,为所欲为。

古人讲究“见微知著”,从小时候的一件小事,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一生的作为。幼时的曹操竟然就能将叔父和父亲玩弄于股掌之间,他长大之后会怎样?

在小说中,曹操第一次真正的举世瞩目是他自荐行刺董卓。这次行刺行动虽然没能得手,但是曹操再次真正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有权谋,多机变”。在千钧一发之际,他以献宝刀为借口,瞒过了董卓,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生机。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比起那些只知道掩面大哭而无所作为的众公卿来,曹操无疑显出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一面。这就是出山前的曹操,已让我们见识了他霸气彰显、英气勃发的一面。

但曹操永远不是一个单纯的好人。刚刚刺杀完董卓,赢得“真天下忠义之士”的美名,曹操紧接着就做了一件叫无数人胆寒心惊的事情——那就是残杀吕伯奢一家。因此,在没有出山之前,曹操霸气彰显、邪恶初现。

二、基业奠定:王者之风 阴谋诡谲 曹操基业奠定之后,一方面,他让我们见识到了英雄的王者之风,但同时,作为一代奸雄,他的行为处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无处不在的阴谋诡谲。成就霸业后,能够反应曹操这特点的角度很多,我们从用人,即曹操的人才观来感受一下曹操的奸雄气质。

1.大气而开阔的人才政策汉末时期,人才之争是第一要务。在这方面,曹操始终以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人才策略是一绝。李贽说“:老瞒每见人才,便思收拾,如徐晃等无一放过,只此便是伯王之本。”②曹操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千方百计招揽人才,所以脱离袁绍后不久就形成了“文有文臣,武有猛将,威震山东”的大好局面。

曹操爱惜人才,如曹操与张绣大战时,典韦为了掩护曹操,死拒寨门,最后中箭中枪而死。曹操亲自为他祭奠,痛哭着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回到许都,又立祀祭奠典韦,封其子典满为中郎,收养在府。事隔一年,行军途中,经过典韦死难之地,曹操忽然在马上放声大哭,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毛宗岗评道:“哭一既死之典韦,而凡未死之典韦,无不感激。”③

曹操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地笼络人才。曹操手下的大将许褚、徐晃就是这样的典型。而曹操礼遇关羽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小说用了四回篇幅,细致地描写了曹操对关羽的礼遇,其高潮是为关羽送行。曹操得知关羽离去的消息,先是“大惊”,但很快镇定下来,明智通达地处理了这一事件。曹操威镇中原后,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已不拘泥于一人一将之得失,而在于赢得天下舆论的同情。

看曹操用人,还要看的就是他的气度。曹操的气度体现在,不管什么样的大人物,只要能为我所用,就极力招揽。在争取天下归心的过程中,曹操最想争取的两个人不是诸葛亮、不是关羽,而是三国历史上除曹操之外级别最高的两个人才——刘备和孙权。刘备在没有强大起来之前,曾经和曹操有过一段合作。他明明知道刘备是劲敌,是自己强有力的对手,又有机会杀他,可只要有一丝一毫可以争取的希望,绝不肯向刘备下手,这是何等的气量!再说孙权。赤壁一战,曹操败给了孙权。这一败,虽然使曹操的政治理想成为泡影,但却使他见识了虎虎有生气的新一代领袖人物孙权。在后期,曹操不止一次地发“生子当如孙仲谋”感叹。他还采取很多措施,想方设法把孙权笼络到自己身边来。在曹操的殷切招纳和刘备的频频夹击之下,孙权于做出了称臣的表示。

因此,尽管三国之主都能用人,但是只有曹操怎么思想着把另外两主用起来。作为政治家,用人的气度和取得的业绩是成正比的。为什么三国天下三分,曹操能独得而二,而刘备和孙权却只能各偏安一方,这个绝非偶然。

2.阴谋诡谲的用人谋略作为奸雄,曹操用人时同样不乏权谋和奸诈。他之所以重用刘表手下的蔡瑁、张允,看重的就是他们的训练士兵适应水战的优势。而一旦任务完成,则马上翻脸。

在曹操手下为官,有时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死于曹操阴谋摆布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粮官王 。当年袁术淮南称帝曹操三十万大军与之对阵,因为军中缺粮,曹操生怕士兵们因为吃不上饭而生出什么变故,就把粮官王 叫过来商量对策。王 给曹操出了个主意:将分粮的大工具换成小的,这样,军粮就省下来了。曹操一听,表示支持!但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肯定瞒不过将士们,结果没实行几天,军营里顿时议论纷纷,都骂曹操是个大骗子。其实曹操早已胸有成竹,他只等有一天大家怨声载道,而且得到确切消息,知道军粮快要到了,这个时候忽然出尔反尔,一刀割下王 的脑袋,向全军宣布了克扣军粮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就是王 。

曹操用别人的人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从道义上说,曹操的这一行为真的是卑鄙丑恶。但罗贯中却说:“虽然妄杀一人,却瞒三十万人免致失散,此曹公能哉,而用诈谋也。”曹操用了一个人生命,却稳定了三十万大军的军心。他采取卑下的手段,却以最小的损失,完成了自己的政治创举。

三、奸雄终老:寂寞凡人、神秘处处 陆机在担任尚书郎时,曾在国家收藏书籍、档案的“秘阁”看到过曹操的遗嘱。这位顶天立地的“乱世奸雄”,临终前居然只关心一些琐屑的日常小事,临终前只交代了四件:第一,曹操还有两个年幼的儿女,自己死了,曹操交代,把他们托付给四个年长的儿子;第二,把自己的妻妾全部叫到身边,要她们学会自力更生;第三,曹操平生“好游猎,喜歌舞”,要把那些自己宠爱的歌姬安置在铜雀台;第四,自己留下的衣裳——曹操专门交代,要另外收藏。

有人认为曹操一生奸诈,临终终见其真。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对曹操的临终遗嘱深致不满,批评说:“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长算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

而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的评语中却另作别解。他说:有人见曹操分香卖履的遗命,以为他一生奸伪,临死终于流露出了真性情。殊不知这并不是曹操之真,而仍然是曹操之伪;不是至死终见其真,而是至死终见其伪。试问,临终遗命,还有比禅代之事更重要的吗?然而家人婢妾,无不安排周到,而唯独没有一句话涉及禅代之事,这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认为他没有篡国之心。

回顾曹操的一生,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借用许劭的一句话总结:“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一个人是“能臣”还是“奸雄”,并不取决于内在的道德品质,而取决于外在的社会政治状况。但不管是奸贼的曹操,还是英雄的曹操,都是曹操,在这一个人的身上,负载了中国传统太多的东西。真正优秀的作品,意义都在于此:通过最典型的人物,给我们展示最丰富的社会内容,让读者看到最复杂的战争、领略最深刻的人性。千百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在讨论曹操。曹操不只属于某一段历史,而是属于整个波澜壮阔的中国封建社会。

①③ 见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② 李贽:《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第16回总评及眉批。

猜你喜欢

孙权关羽三国演义
“关羽”去世
华容道
任用拆台的人
三国演义
七擒孟获
任用拆台的人
三国演义
关羽大意失荆州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