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牌照的“市场化生存”
2014-07-16赵玉娇
赵玉娇
最近,有人研究了打造一个全牌照金控平台所需要的成本,分析了国内垄断的金融牌照包括公募基金及子公司、证券公司等证监会系统牌照,银行、信托、保险等银监会系统牌照,以及基金销售牌照、第三方支付牌照等金融服务牌照的发展现状和内在价值。
传统的证券公司牌照方面,虽然面临亏损局面,但由于内地证券公司牌照16年停发,牌照价格出现失衡,溢价程度仍然相当之高。保险牌照在各类金融牌照中一直属于贵族,
动辄数十亿元的资本金,门槛居高,注定了参与的难度。但阿里巴巴、腾讯等IT巨头进入保险领域,或将给保险业带来新的创新模式。银行和信托牌照就更金贵了,目前主要仍是国有或政府背景的资本在参与,民营资本很难介入。自1996年民生银行获批,监管层再未新批任何一家民营银行。目前除了阿里巴巴、苏宁云商等筹备民营银行颇受关注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意引导地方有实力的民企成立民营银行。信托行业近年管理规模剧增,也导致信托牌照价格可望而不可及。此外,第三方支付牌照目前也成了“香饽饽”,由于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火爆,交易成本被迅速拉高。
公募基金牌照方面,从纽银梅隆退出对纽银西部的投资,中炬高新退出江信基金,美邦服饰拟转让长安基金股权,以及道富环球拟退出道富基金等,可以看到公募基金业当前正处于阵痛的边缘。当然,仍有不少新贵希望介入这一市场,新《基金法》实行一周年以来,已有3家证券公司、1家保险公司和2家私募创投管理机构获批公募基金牌照。
比较吸引眼球的还有第三方理财机构,它们作为金融服务的一股新生力量,近期在金融牌照获取方面动作不断。上海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通过股权受让方式,成为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有数家第三方理财机构入股公募基金子公司,以介入资产管理市场,多家机构已经拿到证监会的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
越来越多的新机构正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介入金融牌照的争夺,其中隐含的背景和动向值得关注。
首先,经过数年发展,金融行业内部悄然产生着实力上的变化,一些具备市场化运作能力的机构已经积累一定的实力。这些机构并非依靠传统的金融牌照垄断优势和经营模式获取市场份额,而是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以市场化的运营理念和思路,开拓了一片天地。所以,其希望在行业内谋求更大的话语权和发展平台,就在情理之中,一些民营资产管理机构、创投管理机构以及第三方理财机构就属于这样的例子。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在法律地位上的诉求。在分业监管格局整体不变的大背景下,如果不通过获取金融牌照来解决法律地位问题,机构很容易走到发展的“瓶颈”甚至是障碍。以第三方理财机构为例,一直以来,其在法律上面临着“谁都管不了”的尴尬局面,而通过金融牌照甚至是“全金融牌照”的获取,则可最大程度解决这一问题,有望给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一站式”的金融理财服务。
最重要的是,金融牌照争夺背后,反映了我国金融行业正发生着深远意义上的内部变革,即行政垄断和干预会逐渐退居次要位置,“市场化生存”会成为未来我国金融机构的主生态,原来非常有价值的金融牌照资源已经在开始分化,光有牌照但经营能力不佳的机构将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而随着市场环境变换和核心经营团队的能力显现,金融牌照的价值也将被重新衡量。
金融行业内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就像一场马拉松,我相信最后的优胜者一定属于那些市场化背景下的优秀的资源整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