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类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2014-07-16房欲飞

亲子 2014年5期
关键词:敌意攻击性暴力

房欲飞

【宝宝在外打架】

我家宝宝快3岁,已经上了幼儿园小小班。最近,经常看到他脸上或手上有抓痕。老师说是和班上几个小男孩调皮打架挠伤的,宝贝正是其中的一员。请问:我们该怎么教育宝宝不要在外面跟小伙伴打架呢?

——苦恼的妈妈

【桐妈解析】

打架让宝宝认识到: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打架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头疼的原因之一是对宝宝人身安全及伤人风险的担心,但不可否认,很多人潜意识中的乖孩子情结也是打架行为引发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很多父母眼里,不打架的宝宝才是好孩子,一旦宝宝跟打架沾上边,妈妈就会变得特别紧张,深怕宝宝变坏。其实,不必这么“杯弓蛇影”,打架并不全然是坏事。日本教育学博士高野清纯甚至认为,打架可以让孩子逐渐认识到,通过暴力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

宝宝跟别人打架,你首先不要把问题看得太严重,以免焦虑之下反应过激,进而影响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类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打架是攻击性行为的一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攻击性行为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无意性、表现性、工具性和敌意性。你在处理宝宝打架行为之前,不妨先了解他攻击的性质,区别对待。

无意性攻击

指的是宝宝在游戏过程中无意给别人造成伤害,如打打闹闹时不慎把对方推到,做游戏时不慎踩到别人的手指。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攻击都是同伴交往中非常常见的冲突。

教育对策:宝宝打架属于这种类型的攻击,你就不必太在意,只要没有人身风险,放手让他自己解决问题即可。

表现性攻击

指宝宝从对某人无心的伤害或者从妨碍某些人的身体行为中获得乐趣。攻击的目的不是从受害人那得到反应或者是造成破坏,相反,宝宝只是被强烈的感觉体验吸引罢了。比如,他喜欢把别人推到,仅仅是因为他喜欢那种被视为强大的感觉。

教育对策:对于这种类型的打架行为,你不妨带宝宝在家里玩一些情景模拟的游戏,尤其要通过模拟再现打架的场景,并特别安排宝宝扮演被“欺负”的角色,以此帮他体验被伤害的感觉,进而引导他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调整。

工具性攻击

指宝宝为了争夺物体、领土或权力而发生的身体上冲突,并使他人在此过程中受伤。宝宝只是努力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或者是保护那些他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打架目的不是伤害别人,但结果却是如此。一般来说,5岁前宝宝的打架行为都属于这种攻击类型。

教育对策:这种攻击行为是宝宝的问题解决技能相对局限所致。当他容易产生这种原因的打架行为时,你要特别注意帮他丰富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技能。比如,教宝宝用协商、交换的方式换取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让宝宝演习新的技能,或通过相关主题绘本来教育引导他。

敌意性攻击

指有目的地伤害别人的一种行为。敌意性攻击一般源于一定的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或对武力解决问题的错误推崇。虽然这种类型的攻击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与教养方式的关系更大。如果你经常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宝宝,或者经常任由他观看带有暴力镜头的节目,或者经常给他一些负性情绪体验,那么宝宝很可能习得敌意性攻击行为或者选择敌意性攻击来宣泄不良情绪。

教育对策:减少这种打架行为的关键在于父母需要改善教养环境。具体做法是:

1.平时注意满足宝宝的情感需求。一个情感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内心是平静的,是很难对别人产生敌意的。

2.教育宝宝少用简单粗暴的暴力方式,否则他很容易获得一种意识,认为“打”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经常在家挨打的宝宝,很容易通过伤害小伙伴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3.少让宝宝接触带有暴力镜头的节目和图画书,以免是非判断力较差的宝宝盲目模仿。

TIPS:不绝对禁止宝宝打架,但要求宝宝遵守一定规则

事实上,打架行为防不胜防,大人的一味禁止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堵不如疏”的情况下,你不妨改变策略,不绝对禁止宝宝打架,但要教育他打架时遵守一定规则,并引导他在产生打架的念头前考虑这些规则,以达到最大限度减缓打架冲动、规避打架风险的目的:

能用其他方式解决(诸如协商、交换玩具等)的问题,就不用打架解决;

除非为了保护弱者或者正当防卫,不主动挑衅打架;

不打对方要害部位,如脸、裆部等,并学会自我保护;

不跟力量悬殊太大的人打架,包括远比自己弱小或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对手”;

尽量远离喜欢打架的小伙伴,以免自己受到不良影响。endprint

猜你喜欢

敌意攻击性暴力
反性别暴力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暴力”女
跟踪导练(二)(6)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
网络中的敌意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