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油5号油菜的高产稳产特性及其栽培要点
2014-07-16岳绪国等
岳绪国等
摘要:镇油5号油菜的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比较突出,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 2 697.15 kg/hm2,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12.92%,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系(种)首位;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20.9 kg/hm2,比对照史力佳增产12.1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52.1 kg/hm2,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9.08%。镇油5号的高产优势主要为每株角果数多、千粒质量高、耐肥抗倒、菌核病轻。根据该品种在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特点和各地的高产经验,探讨了镇油5号高产栽培策略、合理的群体结构及适宜的播种期等。
关键词:镇油5号;品种特性;栽培策略
中图分类号:S634.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057-02
镇油5号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甘蓝型常规双低油菜新品种[1],近年来示范、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在江苏省多地作为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示范用种,表现高产、稳产、抗倒伏、抗菌核病,在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连续2年被列入江苏省推广“四主推”品种名录。2012年江苏省丹阳市镇油5号机收机播示范方3.5 hm2,获得了 3 450 kg/hm2 的高产收成,展示了镇油5号品种适宜全程机械化的特性[2]。2013年,丹阳市继续扩大镇油5号的机收机播示范面积7 hm2以上。为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做到因种栽培和良种良法相结合,本研究分析该品种的高产稳产特性,总结保优栽培技术,以供生产上参考执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录用1996—1999年3年镇油5号在江苏省优质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
1.2 方法
汇总分析镇油5号在中间试验中的产量表现,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特点,提出相应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在江苏油菜产区的产量表现
在2005—2006年和2006—2007年江苏省常规优质油菜区域试验与2007—2008年生产试验14点次中,镇油5号12个点表现增产(表1),表明镇油5号油菜品种对不同气候、土壤、肥水和管理水平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从表1可以看出,镇油5号和对照产量变幅均较大,说明江苏试点之间的生态条件差异较大,从而产生同一品种在不同地点的产量差异。通过对产量差异的进一步比较可以看出,镇油5号的产量变幅大于对照的产量变幅,并且不同年份的产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均明显高于对照,说明镇油5号油菜品种具有良好的广泛适应性:在不良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抗(耐)逆能力,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在优良环境中,能较好地利用温、光、肥、水等资源,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增产潜力。
2.3 抗(耐)逆性能力
油菜菌核病是江苏省乃至全国油菜产区的主要病害,是制约油菜生产的主要障碍,目前尚无有效药剂防治,在油菜育种上也无有效抗源,且生产上防治菌核病的药剂效果也不理想,发病重的年份对油菜产量影响十分巨大。提高品种的抗(耐)病性、选用和推广抗(耐)菌核病油菜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根本措施。根据江苏省2年区域试验结果,镇油5号的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小于对照,表现出较好的抗(耐)性,据镇江、南通等地示范推广结果,镇油5号一生特别是后期叶片青绿、不早枯,能够满足后期籽粒充实,易获得高产量,且产量稳,易种稳收,比感病品种增产10%以上。
随着种植制度的变更,适应全程机械化的油菜品种选育是当前油菜走出瓶颈的根本措施之一。为适应新的形势,育种家已经把育种目标从传统的“高产、优质双低、多抗”上升到“高产、优质双低、高油多抗、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新高度。适应全程机械化油菜品种对油菜的抗倒性具有很高的要求。镇油5号是2006年、2007年连续2年区域试验和2008年生产试验所有参试品系(种)中是唯一没有出现倒伏的品种,在镇江多年组织的机收机播丰产示范方均表现较强的抗倒性。
镇油5号油菜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适宜(160 cm左右),茎秆紧实、粗壮、坚韧,分枝点高度较高,适宜机收。单株特别是主花序结角数多,田间通风透气良好,根系不早衰,后期耐高温能力和耐湿性较强。
2.4 不同产量水平下的产量结构分析
将14个点(次)中依产量(变量)水平分为3组:低产组(≤2 700 kg/hm2)、中产组(2 701~3 000 kg/hm2)、高产组(>3 000 kg/hm2),分别统计各因素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3)。结果显示,在中、低产组,镇油5号产量随着单株角果数的增加而提高,但当产量达到较高水平后,单株有效角果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大幅减少的趋势,表明镇油5号油菜在中低产栽培条件下,要进行单株有效角果数稳定增加的栽培技术措施。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作用不明显,甚至表现为负作用。每角粒数总体上在各组中较为稳定,说明镇油5号属于粒数较多且稳定的油菜品种(和对照比),但略有差异;在中、低产组,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每角粒数略有下降,这是由于中产组单株有效角果数增加所致;当产量达到高产组时,每角粒数增加了近1粒,说明镇油5号品种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每角粒数对产量呈正相关。千粒质量在中低产组表现稳定,而在高产组中,千粒质量大幅提高,说明镇油5号容易通过提高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质量在高产组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比中、低产组小得多,表明高产组的产量构成因子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变异度和相对变异比中、低产组小得多,说明在高产组的试点的三者平衡协调关系一致。
3 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根据镇油5号产量构成因子的特点及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表现,中上等肥力水平产量2 700 kg/hm2左右时,需要稳定单株角果数,栽培上应适当密植,发挥单株有效总角果数的增产作用。但在肥力水平比较高的田块,适当降低密度,发挥千粒质量和每角粒数的增产作用,容易获得高产(3 000 kg/hm2以上)。根据该品种的特性和各地的高产栽培经验,总结镇油5号的栽培要点如下: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镇油5号属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中熟品种。虽然镇油5号对播种期不很敏感,在比较宽的播种范围内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要获得更高产量,应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过早播种,会遭遇倒春寒和霜害的风险,不利于安全越冬,不能确保获得高产;而晚播不容易获得壮苗,减少有效分枝和角果数的形成,个体生长量不足,不利于获得高产“源”的形成。育苗移栽播种期,苏中地区宜在9月15日左右,苏北和苏南地区分别酌情提前和后延4~6 d,直播田可在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确保壮苗移栽。
3.2 合理密植,适当降低密度
镇油5号的单枝角果数比较多,千粒质量高,应注意控制密度,发挥单株生产力的增产优势。移栽田用种量 7.5 kg/hm2,中产田保持在1.2万株/hm2左右,高产田控制在 105万株/hm2 左右,肥水欠缺或迟播田块应适当增加移栽密度,保持135万株/hm2,不超过15万株/hm2,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确保壮苗。准备机收的宜采用直播,用种量 4.5~6.0 kg/hm2,出苗后适当疏苗。
3.3 科学运筹肥料,协调产量三因素
镇油5号的高产栽培策略应是稳定千粒质量、每角粒数,适当提高单株角果数。必须在科学用肥、促控结合、充分发挥单株生产力的前提下创建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3]。一般产量 2 700 kg/hm2 以上一生需纯氮225~300 kg/hm2,确保氮、磷、钾三要素相配合。基肥、腊肥、薹肥的比例为 6 ∶ 2 ∶ 2,利于壮苗形成,促进分枝形成和生长,搭好丰产架子。在缺硼地区要补施硼肥。磷、钾、硼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在油菜定苗或移栽油菜缓苗后,施尿素 75 kg/hm2 作苗肥以促油菜苗早发、壮发,早施薹肥,一般在2月中、下旬掌握在薹高2~3 cm时施用,施尿素 75 kg/hm2左右,促进后期角果发育良好,减少退化,同时增强后期光合效率,为提高粒重打好基础,切忌盲目追施氮肥,以免后期贪青和菌核病的发生。
3.4 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草害
加强田间沟系管理,做好“三沟”配套,防止明涝暗渍;搞好化除,移栽前用油菜专用除草剂作土表处理,控制油菜整个生长季节的杂草生长;苗期重点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喷药防治菌核病,雨水多的年份盛花期再防1次,有条件的可加喷1次1%~2%的磷酸二氢钾和3%的硼砂水溶液。
参考文献:
[1]岳绪国,顾炳朝,唐泽庆,等. 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油菜新品种镇油5号的选育实践与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112-115.
[2]顾炳朝,岳绪国,景德道,等. 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镇油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9(1):95-96.
[3]张摇辉,马洪波,朱德进,等.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生物量累积、分配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042-1048.
[4]张 锋,姬小玲,薛国典,等. 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59-60.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镇油5号属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中熟品种。虽然镇油5号对播种期不很敏感,在比较宽的播种范围内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要获得更高产量,应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过早播种,会遭遇倒春寒和霜害的风险,不利于安全越冬,不能确保获得高产;而晚播不容易获得壮苗,减少有效分枝和角果数的形成,个体生长量不足,不利于获得高产“源”的形成。育苗移栽播种期,苏中地区宜在9月15日左右,苏北和苏南地区分别酌情提前和后延4~6 d,直播田可在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确保壮苗移栽。
3.2 合理密植,适当降低密度
镇油5号的单枝角果数比较多,千粒质量高,应注意控制密度,发挥单株生产力的增产优势。移栽田用种量 7.5 kg/hm2,中产田保持在1.2万株/hm2左右,高产田控制在 105万株/hm2 左右,肥水欠缺或迟播田块应适当增加移栽密度,保持135万株/hm2,不超过15万株/hm2,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确保壮苗。准备机收的宜采用直播,用种量 4.5~6.0 kg/hm2,出苗后适当疏苗。
3.3 科学运筹肥料,协调产量三因素
镇油5号的高产栽培策略应是稳定千粒质量、每角粒数,适当提高单株角果数。必须在科学用肥、促控结合、充分发挥单株生产力的前提下创建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3]。一般产量 2 700 kg/hm2 以上一生需纯氮225~300 kg/hm2,确保氮、磷、钾三要素相配合。基肥、腊肥、薹肥的比例为 6 ∶ 2 ∶ 2,利于壮苗形成,促进分枝形成和生长,搭好丰产架子。在缺硼地区要补施硼肥。磷、钾、硼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在油菜定苗或移栽油菜缓苗后,施尿素 75 kg/hm2 作苗肥以促油菜苗早发、壮发,早施薹肥,一般在2月中、下旬掌握在薹高2~3 cm时施用,施尿素 75 kg/hm2左右,促进后期角果发育良好,减少退化,同时增强后期光合效率,为提高粒重打好基础,切忌盲目追施氮肥,以免后期贪青和菌核病的发生。
3.4 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草害
加强田间沟系管理,做好“三沟”配套,防止明涝暗渍;搞好化除,移栽前用油菜专用除草剂作土表处理,控制油菜整个生长季节的杂草生长;苗期重点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喷药防治菌核病,雨水多的年份盛花期再防1次,有条件的可加喷1次1%~2%的磷酸二氢钾和3%的硼砂水溶液。
参考文献:
[1]岳绪国,顾炳朝,唐泽庆,等. 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油菜新品种镇油5号的选育实践与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112-115.
[2]顾炳朝,岳绪国,景德道,等. 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镇油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9(1):95-96.
[3]张摇辉,马洪波,朱德进,等.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生物量累积、分配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042-1048.
[4]张 锋,姬小玲,薛国典,等. 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59-60.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镇油5号属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中熟品种。虽然镇油5号对播种期不很敏感,在比较宽的播种范围内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要获得更高产量,应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过早播种,会遭遇倒春寒和霜害的风险,不利于安全越冬,不能确保获得高产;而晚播不容易获得壮苗,减少有效分枝和角果数的形成,个体生长量不足,不利于获得高产“源”的形成。育苗移栽播种期,苏中地区宜在9月15日左右,苏北和苏南地区分别酌情提前和后延4~6 d,直播田可在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确保壮苗移栽。
3.2 合理密植,适当降低密度
镇油5号的单枝角果数比较多,千粒质量高,应注意控制密度,发挥单株生产力的增产优势。移栽田用种量 7.5 kg/hm2,中产田保持在1.2万株/hm2左右,高产田控制在 105万株/hm2 左右,肥水欠缺或迟播田块应适当增加移栽密度,保持135万株/hm2,不超过15万株/hm2,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确保壮苗。准备机收的宜采用直播,用种量 4.5~6.0 kg/hm2,出苗后适当疏苗。
3.3 科学运筹肥料,协调产量三因素
镇油5号的高产栽培策略应是稳定千粒质量、每角粒数,适当提高单株角果数。必须在科学用肥、促控结合、充分发挥单株生产力的前提下创建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3]。一般产量 2 700 kg/hm2 以上一生需纯氮225~300 kg/hm2,确保氮、磷、钾三要素相配合。基肥、腊肥、薹肥的比例为 6 ∶ 2 ∶ 2,利于壮苗形成,促进分枝形成和生长,搭好丰产架子。在缺硼地区要补施硼肥。磷、钾、硼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在油菜定苗或移栽油菜缓苗后,施尿素 75 kg/hm2 作苗肥以促油菜苗早发、壮发,早施薹肥,一般在2月中、下旬掌握在薹高2~3 cm时施用,施尿素 75 kg/hm2左右,促进后期角果发育良好,减少退化,同时增强后期光合效率,为提高粒重打好基础,切忌盲目追施氮肥,以免后期贪青和菌核病的发生。
3.4 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草害
加强田间沟系管理,做好“三沟”配套,防止明涝暗渍;搞好化除,移栽前用油菜专用除草剂作土表处理,控制油菜整个生长季节的杂草生长;苗期重点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喷药防治菌核病,雨水多的年份盛花期再防1次,有条件的可加喷1次1%~2%的磷酸二氢钾和3%的硼砂水溶液。
参考文献:
[1]岳绪国,顾炳朝,唐泽庆,等. 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油菜新品种镇油5号的选育实践与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112-115.
[2]顾炳朝,岳绪国,景德道,等. 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镇油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9(1):95-96.
[3]张摇辉,马洪波,朱德进,等.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生物量累积、分配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042-1048.
[4]张 锋,姬小玲,薛国典,等. 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