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福建省区域物流能力评价

2014-07-16许正平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物流业福建省物流

许正平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福建 漳州 363000)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新兴复合型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物流能力” 概念的提出既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物流理论的知识体系,又拓展了物流产业的实践研究范畴。从区域的角度研究物流能力,既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提高了物流研究的层面,成为区域定位及发展的战略要素,对区域间整体联合、定位和融入全国经济体系、增强本区域在全国的整体竞争能力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 福建省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外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内接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上承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下连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海域上,福建省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另外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拥有强大的海外人脉群体关系,奠定了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人文底蕴。

随着福建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及《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府文件的编制和实施,更使得福建省物流业加速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09年厦门市和福州市分别列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以我省为主体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和东部沿海物流通道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之一。[2]根据《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3年福建省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9.6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26.8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693.5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75.34亿元,货运总量达95432.03万吨,货物周转量4352.38亿吨公里,沿海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4.55亿吨。

二 福建省区域物流能力评价

1.研究指标选取。

区域物流能力主要体现在区域中物流需求量、物流供给量以及物流产业发展环境的支持能力。其中区域物流需求量表征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需求程度,可用区域经济规模来表示;区域物流供给量表征区域内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实现的支持程度,可分为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物流业务发展规模两个方面。根据数据可比性、科学性及实用性原则,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初步选取以下几个典型指标来进行分析:地区生产总值X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X2(亿美元),公路通车总里程X3(公里),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X4(万平方米),货运总量X5(亿吨),货运周转量X6(亿吨公里),邮电业务总量X7(亿元),城镇化水平X8(%)。以上所有指标数据来源为《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2013》 ,此处略去对原始数据的列举。

2.因子分析过程。

本文以福建省9市数据为样本,以2012年福建省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SPSS19.0为统计分析工具,对以上8个指标进行分析。

(1)KMO和Bartlett检验,如表1所示。

表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KMO统计量为0.712 > 0.5,球形检验的相位伴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说明样本数据适合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相关计算及公共因子提取。软件计算提取因子后因子方差的值很高,均在0.85以上,表明所提取的因子能很好地描述所选的8个初始指标。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由表2可知系统默认提取了两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492%,即这两个公共因子能够反映原始变量94.492%的信息,具有很强的解释性和显著的代表性。

(3)因子旋转及解释,如表3所示。

表3 旋转成份矩阵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以所选两个公共因子为综合变量,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变换,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其中第一个公共因子中载荷较大的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货运周转量、货运总量、邮电业务总量,这个因子主要体现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区域市场经济规模情况,所以可命名为经济规模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中载荷较大的指标有公路通车里程、城镇化水平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由于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在两个公共因子的载荷相差不大,第二个公共因子解释更为清晰,所以这个指标采用第二个公共因子进行解释。第二个公共因子主要体现了区域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支持情况,所以可命名为环境支持因子。

(4)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

以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各区域综合得分:

F=(F1×0.74440+F2×0.20052)/0.94492

表4 2012年福建省区域物流能力公因子及综合得分排名

(5)得分排名结果分析。

从综合得分排名情况来看,福建省2012年9城市的物流能力综合得分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泉州市、福州市和厦门市,这三个城市中福州是省会城市,厦门是经济特区,泉州是我国知名的工业强市。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区域物流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另外,除以上三个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综合得分均小于0,低于福建省整体平均水平,这说明福建省区域物流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从经济规模因子来看,泉州、福州和厦门得分均为正,具有明显优势;漳州、龙岩和三明为第二梯队,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都在-0.4之内;南平、宁德和莆田成为第三梯队,得分较低,经济发展规模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和实际情况很符合。

从环境支持因子来看,厦门几乎是一枝独秀,除莆田外其余地区均得分为负,情况很不乐观。这充分说明福建省各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环境支持方面还很不到位,亟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环境支持力度。

3.聚类分析过程。

(1)聚类分析进行。

以因子分析后两个公共因子的得分为指标,运用SPSS19.0为数据分析工具,利用分层聚类的方法对福建省9个城市,按照物流能力方面的指标特征进行分层聚类。 由于两个公因子均为无量纲数值,所以不用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距离函数选用Euclidean距离进行聚类。最终聚类谱系图如图1所示:

图1 福建省9市区域物流能力聚类谱系图(树状图)

(2)聚类树形图结果分析。

第一类城市:厦门市。作为老牌的经济特区,厦门市的经济发展已趋向均衡稳定,特区城市超前的物流发展理念,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经济政策颁布和深厚的环境支持能力都体现了厦门市发展的独特。

第二类城市:福州和泉州。这两个城市地处福建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基础好,腹地广阔,现代物流业理念引入较早,基础设施建设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近几年来福建省物流业发展规划体系中政策倾斜比较多,物流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第三类城市:除以上三个城市之外的其余城市均属此类。结合因子分析综合得分及排名表可知,此类城市的综合得分为负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它们经济发展总量、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支持情况等与前三名城市相比都有不小差距。

三 结论与建议

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我们对福建省9市区域物流能力发展状况有了初步认识,并对具有相似物流能力特征的区域进行了聚类,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和发展的措施,对增强省内各城市区域物流能力,提高福建省整体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因子分析过程可知,经济规模因子对物流能力原始指标的信息解释程度达74.44%,这充分说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及物流业务总量等是区域物流能力评价的关键因素,同时物流能力的提高对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福建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努力提高区域经济总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为福建经济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奠定基础。

2.加强物流产业发展统筹规划,明确各地区功能定位。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福建省物流能力发展很不平衡。针对这一现象,福建省应统筹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布局,建设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网状物流空间格局,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形成东部沿海物流通道和东南沿海物流区域,同时规划建设闽东北、闽西南和闽中城镇群和产业带,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缩小省内各区域物流能力之间的差异。

3.建设现代化物流基础网络,提高物流发展的环境支持能力。

环境支持因子得分绝大部分为负数,为福建省物流发展敲响警钟。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福建省必须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省内各地区物流节点城市,形成三级物流运作设施网络,以点带面,建设全省物流运作设施网络;加快建设福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加快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各个层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改善物流产业服务环境。

4.发挥区域自身优势,加强区域物流合作,形成区域物流错位和联合发展。

聚类分析结果中,除泉州、福州和厦门外,其余6地市被划为一类,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与前三名差之甚远。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如莆田、宁德和漳州也是沿海城市,且有良好港口,而三明、龙岩和南平虽是内陆,但与周边多个省份相接,是福建省与中西部等地区衔接的重要经济区域。因此,福建省要大力拓展腹地范围,加快建设省内陆地港和公路港,拓展省外陆地港;建立健全跨省区域物流合作机制,培育区域物流协作组织;加强沿海港口与腹地战略合作,推进与台湾地区及长三角、珠三角的物流业合作,增强服务周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物流能力。

四 结语

本文对福建省9市区域物流能力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得分排名和聚类的评价,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福建省目前区域物流能力现状和水平,同时也发现了各区域物流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将不仅对改善和提高本地区物流能力, 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区域间整体联合,带动海西经济区发展,融入全国经济体系,增强福建省在全国的整体竞争能力,实现福建省设立自贸区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杨海霞.振兴现代物流业―振兴物流业 为国民经济加速[J].中国投资,2009(6):44-52.

[2]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EB/OL]. http://baike.baidu.com,2009.3.

[3]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EvaluationofRegionalLogisticsCapacityin

猜你喜欢

物流业福建省物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物 流 业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决战“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