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教学常规的再思考

2014-07-16丁金亭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研作业课堂教学

丁金亭

我们知道,教学常规 “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研究”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学常规管理就是要执行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课程观支撑教育观,课程观引领教材观,课程观统率教学观,课程是教材的核心,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提高校长的课程意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使常规教学各环节扎实有效落实到课改教学中。倡导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积极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树立小学“零起点”教学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教学设计

教师要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克服对教学参考资料的过度依赖。要把重点备课与一般备课相结合,规范教案与特色教案相结合,使备课成为教师个性化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要以教师独立备课为前提,重在提高每位教师的独立备课能力,杜绝抄教参和网上下载教案。

发挥学科教研团队的引领作用,备课在遵循课标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下功夫。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去设计课堂教学,备课要备到每一个学生,某某哪个动作跟他的年龄不相称,教育教学建议是什么,学生表现如何,就会有对应的教学方案。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质。教师教学按照学生实际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处理,精心设计教案。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引入、备设问、备训练、备小结、备板书、备教具、备作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精心设计教案,深度交流研讨,用最优教案上课。

二、聚焦课堂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成长。课程改革在国家层面上,关注的是课程的重新设置与调整,而在基层学校,关注的是如何把课程校本化并有效落实在课堂上。科学落实“三点”,体现“三维目标”,推进“三个坚持”,上好规范课。遵循“六三一”规律,以“三不讲”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全过程要坚持“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寻找,结论由学生归纳”的新型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灵魂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惟”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好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情景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要强化备课、优化上课和淡化补课,教学中要多探索,少模仿,多鼓励,严要求,使学生建立自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讲课安排要实施低起点、小步子,处理好各层次、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做到分解难点、降低坡度;教学过程要多活动、快反馈,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做一做等,保证学生动手、思考练习的时间和质量;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矫正;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为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应用,减少模仿,增加尝试;教学手段要不断改进,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学具、仪器设备,增加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突出核心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教师要有激情,学生才能有热情,教师要能做到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及时点拨,经常有顿悟,使学生感到新课不新、旧课不旧。

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互动型教学”。自主、合作和探究首先是一种精神。自主就是一种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的态度,是一种积极钻研、主动求教的精神;合作就是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学会用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同时学会尊重、谦让,这就是合作的灵魂;探究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好奇心,什么东西都去琢磨,刨根问底。我们追求“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好课,不仅要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只有继承创新。

三、规范批注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布置作业,注意作业的适切性和层次性。作业难度和题量要适中,意图要明确,形式宜多样。小学阶段提倡课内完成作业。鼓励教师精选和创编作业,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步增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业比例。重视作业批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用明确、实用的批改符号,增加激励性批语,保证批改的正确率。根据作业性质及学生实际,灵活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做到有作必改,有改必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分析学生作业错误原因的能力,养成以作业分析结果为依据改进教学的良好习惯。及时反馈作业批阅结果。对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分析,共性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讲评作业时,练习本和测试卷必须发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从作业中分析学习得失的原因,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后续学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科教学的特有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和辅导。

四、热心辅导

深水无声,大爱无言,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及时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质量,营造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的课堂文化。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科教学的特有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关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及时反馈与巩固,关注上课与作业、作业与辅导、评价与教学之间的环节。摒弃对阶段考试的依赖,大力提倡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有效诊断教学的环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智力水平高低、优劣上的区别,而是有各具特色和风格上的差异。正是由于人的心理的差异性,每个人才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而存在。也正是由于人的心理的差异,才形成了个人心理生活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正是由于差异越来越大,学生学习的分化现象才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我们承认这种差异,正是为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教育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鼓励冒尖,允许落后”。

五、科学检测

规范命题,发挥检测的“诊断”和激励作用,以课程标准和“双向细目表”(表一)为依据,科学命题,教什么,练什么,考什么。命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检测的过程就是“诊断”和激励的过程。检测和教学紧密结合,引导教师在研究命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小学高段期末测验的难度系数须在0.8~0.9,初中期末测验的难度系数须在0.75~0.85。严格控制测验的次数,每学期只组织一次综合性测试。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校级以上的书面统一测试,随堂检测,及时反馈。

义务教育教师对日常学业成绩报告必须采用等级加评语,淡化相对评价。阶段性的学业评价重在获取改进教学的信息和证据,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教师的答题情况分析能力,使教师能根据考试结果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提出后续教学的改进措施,对不同学生提出有效的学习建议,减轻过重课业负担。

六、量化教研

教研可以提供对教育规律性认识,使教师增添工作的胜任感;教研可以提高对改革的适应性,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成就感;教研可以提升职业德行,使教师成为更具人格魅力的人。

以“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表二)为手段,量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真实感受教研活动,研修活动,重视教师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研修的内容包括解读课标和教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生学习诊断、学业辅导、过程性评价、考试命题研究等,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教师有职业认同感,充分认识到教学常规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稳定常态化的工程,常规教学备、讲、批、辅、考、研等各环节基本功,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教学常规基本功的内容和要求不断拓宽和提高。教师要做到更新理念、解放思想,强化备课、面向全体,优化上课、突出核心,淡化补课、宽容落后。营造浓厚的教学常规基本功练兵氛围,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提高教研员的教研力。推进校际联盟、区域教研,深度交流,创新教学常规管理的新模式,全面提升区域教学质量。

我们知道,教学常规 “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研究”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学常规管理就是要执行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课程观支撑教育观,课程观引领教材观,课程观统率教学观,课程是教材的核心,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提高校长的课程意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使常规教学各环节扎实有效落实到课改教学中。倡导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积极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树立小学“零起点”教学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教学设计

教师要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克服对教学参考资料的过度依赖。要把重点备课与一般备课相结合,规范教案与特色教案相结合,使备课成为教师个性化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要以教师独立备课为前提,重在提高每位教师的独立备课能力,杜绝抄教参和网上下载教案。

发挥学科教研团队的引领作用,备课在遵循课标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下功夫。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去设计课堂教学,备课要备到每一个学生,某某哪个动作跟他的年龄不相称,教育教学建议是什么,学生表现如何,就会有对应的教学方案。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质。教师教学按照学生实际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处理,精心设计教案。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引入、备设问、备训练、备小结、备板书、备教具、备作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精心设计教案,深度交流研讨,用最优教案上课。

二、聚焦课堂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成长。课程改革在国家层面上,关注的是课程的重新设置与调整,而在基层学校,关注的是如何把课程校本化并有效落实在课堂上。科学落实“三点”,体现“三维目标”,推进“三个坚持”,上好规范课。遵循“六三一”规律,以“三不讲”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全过程要坚持“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寻找,结论由学生归纳”的新型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灵魂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惟”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好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情景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要强化备课、优化上课和淡化补课,教学中要多探索,少模仿,多鼓励,严要求,使学生建立自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讲课安排要实施低起点、小步子,处理好各层次、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做到分解难点、降低坡度;教学过程要多活动、快反馈,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做一做等,保证学生动手、思考练习的时间和质量;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矫正;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为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应用,减少模仿,增加尝试;教学手段要不断改进,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学具、仪器设备,增加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突出核心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教师要有激情,学生才能有热情,教师要能做到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及时点拨,经常有顿悟,使学生感到新课不新、旧课不旧。

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互动型教学”。自主、合作和探究首先是一种精神。自主就是一种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的态度,是一种积极钻研、主动求教的精神;合作就是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学会用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同时学会尊重、谦让,这就是合作的灵魂;探究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好奇心,什么东西都去琢磨,刨根问底。我们追求“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好课,不仅要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只有继承创新。

三、规范批注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布置作业,注意作业的适切性和层次性。作业难度和题量要适中,意图要明确,形式宜多样。小学阶段提倡课内完成作业。鼓励教师精选和创编作业,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步增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业比例。重视作业批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用明确、实用的批改符号,增加激励性批语,保证批改的正确率。根据作业性质及学生实际,灵活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做到有作必改,有改必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分析学生作业错误原因的能力,养成以作业分析结果为依据改进教学的良好习惯。及时反馈作业批阅结果。对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分析,共性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讲评作业时,练习本和测试卷必须发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从作业中分析学习得失的原因,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后续学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科教学的特有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和辅导。

四、热心辅导

深水无声,大爱无言,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及时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质量,营造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的课堂文化。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科教学的特有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关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及时反馈与巩固,关注上课与作业、作业与辅导、评价与教学之间的环节。摒弃对阶段考试的依赖,大力提倡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有效诊断教学的环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智力水平高低、优劣上的区别,而是有各具特色和风格上的差异。正是由于人的心理的差异性,每个人才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而存在。也正是由于人的心理的差异,才形成了个人心理生活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正是由于差异越来越大,学生学习的分化现象才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我们承认这种差异,正是为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教育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鼓励冒尖,允许落后”。

五、科学检测

规范命题,发挥检测的“诊断”和激励作用,以课程标准和“双向细目表”(表一)为依据,科学命题,教什么,练什么,考什么。命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检测的过程就是“诊断”和激励的过程。检测和教学紧密结合,引导教师在研究命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小学高段期末测验的难度系数须在0.8~0.9,初中期末测验的难度系数须在0.75~0.85。严格控制测验的次数,每学期只组织一次综合性测试。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校级以上的书面统一测试,随堂检测,及时反馈。

义务教育教师对日常学业成绩报告必须采用等级加评语,淡化相对评价。阶段性的学业评价重在获取改进教学的信息和证据,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教师的答题情况分析能力,使教师能根据考试结果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提出后续教学的改进措施,对不同学生提出有效的学习建议,减轻过重课业负担。

六、量化教研

教研可以提供对教育规律性认识,使教师增添工作的胜任感;教研可以提高对改革的适应性,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成就感;教研可以提升职业德行,使教师成为更具人格魅力的人。

以“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表二)为手段,量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真实感受教研活动,研修活动,重视教师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研修的内容包括解读课标和教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生学习诊断、学业辅导、过程性评价、考试命题研究等,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教师有职业认同感,充分认识到教学常规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稳定常态化的工程,常规教学备、讲、批、辅、考、研等各环节基本功,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教学常规基本功的内容和要求不断拓宽和提高。教师要做到更新理念、解放思想,强化备课、面向全体,优化上课、突出核心,淡化补课、宽容落后。营造浓厚的教学常规基本功练兵氛围,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提高教研员的教研力。推进校际联盟、区域教研,深度交流,创新教学常规管理的新模式,全面提升区域教学质量。

我们知道,教学常规 “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研究”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学常规管理就是要执行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课程观支撑教育观,课程观引领教材观,课程观统率教学观,课程是教材的核心,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提高校长的课程意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使常规教学各环节扎实有效落实到课改教学中。倡导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积极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树立小学“零起点”教学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教学设计

教师要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克服对教学参考资料的过度依赖。要把重点备课与一般备课相结合,规范教案与特色教案相结合,使备课成为教师个性化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要以教师独立备课为前提,重在提高每位教师的独立备课能力,杜绝抄教参和网上下载教案。

发挥学科教研团队的引领作用,备课在遵循课标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下功夫。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去设计课堂教学,备课要备到每一个学生,某某哪个动作跟他的年龄不相称,教育教学建议是什么,学生表现如何,就会有对应的教学方案。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质。教师教学按照学生实际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处理,精心设计教案。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引入、备设问、备训练、备小结、备板书、备教具、备作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精心设计教案,深度交流研讨,用最优教案上课。

二、聚焦课堂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成长。课程改革在国家层面上,关注的是课程的重新设置与调整,而在基层学校,关注的是如何把课程校本化并有效落实在课堂上。科学落实“三点”,体现“三维目标”,推进“三个坚持”,上好规范课。遵循“六三一”规律,以“三不讲”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全过程要坚持“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寻找,结论由学生归纳”的新型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灵魂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惟”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好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情景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要强化备课、优化上课和淡化补课,教学中要多探索,少模仿,多鼓励,严要求,使学生建立自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讲课安排要实施低起点、小步子,处理好各层次、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做到分解难点、降低坡度;教学过程要多活动、快反馈,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做一做等,保证学生动手、思考练习的时间和质量;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矫正;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为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应用,减少模仿,增加尝试;教学手段要不断改进,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学具、仪器设备,增加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突出核心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教师要有激情,学生才能有热情,教师要能做到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及时点拨,经常有顿悟,使学生感到新课不新、旧课不旧。

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互动型教学”。自主、合作和探究首先是一种精神。自主就是一种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的态度,是一种积极钻研、主动求教的精神;合作就是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学会用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同时学会尊重、谦让,这就是合作的灵魂;探究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好奇心,什么东西都去琢磨,刨根问底。我们追求“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好课,不仅要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只有继承创新。

三、规范批注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布置作业,注意作业的适切性和层次性。作业难度和题量要适中,意图要明确,形式宜多样。小学阶段提倡课内完成作业。鼓励教师精选和创编作业,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步增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业比例。重视作业批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用明确、实用的批改符号,增加激励性批语,保证批改的正确率。根据作业性质及学生实际,灵活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做到有作必改,有改必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分析学生作业错误原因的能力,养成以作业分析结果为依据改进教学的良好习惯。及时反馈作业批阅结果。对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分析,共性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讲评作业时,练习本和测试卷必须发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从作业中分析学习得失的原因,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后续学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科教学的特有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和辅导。

四、热心辅导

深水无声,大爱无言,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及时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质量,营造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的课堂文化。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科教学的特有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关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及时反馈与巩固,关注上课与作业、作业与辅导、评价与教学之间的环节。摒弃对阶段考试的依赖,大力提倡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有效诊断教学的环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智力水平高低、优劣上的区别,而是有各具特色和风格上的差异。正是由于人的心理的差异性,每个人才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而存在。也正是由于人的心理的差异,才形成了个人心理生活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正是由于差异越来越大,学生学习的分化现象才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我们承认这种差异,正是为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教育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鼓励冒尖,允许落后”。

五、科学检测

规范命题,发挥检测的“诊断”和激励作用,以课程标准和“双向细目表”(表一)为依据,科学命题,教什么,练什么,考什么。命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检测的过程就是“诊断”和激励的过程。检测和教学紧密结合,引导教师在研究命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小学高段期末测验的难度系数须在0.8~0.9,初中期末测验的难度系数须在0.75~0.85。严格控制测验的次数,每学期只组织一次综合性测试。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校级以上的书面统一测试,随堂检测,及时反馈。

义务教育教师对日常学业成绩报告必须采用等级加评语,淡化相对评价。阶段性的学业评价重在获取改进教学的信息和证据,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教师的答题情况分析能力,使教师能根据考试结果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提出后续教学的改进措施,对不同学生提出有效的学习建议,减轻过重课业负担。

六、量化教研

教研可以提供对教育规律性认识,使教师增添工作的胜任感;教研可以提高对改革的适应性,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成就感;教研可以提升职业德行,使教师成为更具人格魅力的人。

以“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表二)为手段,量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真实感受教研活动,研修活动,重视教师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研修的内容包括解读课标和教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生学习诊断、学业辅导、过程性评价、考试命题研究等,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教师有职业认同感,充分认识到教学常规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稳定常态化的工程,常规教学备、讲、批、辅、考、研等各环节基本功,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教学常规基本功的内容和要求不断拓宽和提高。教师要做到更新理念、解放思想,强化备课、面向全体,优化上课、突出核心,淡化补课、宽容落后。营造浓厚的教学常规基本功练兵氛围,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提高教研员的教研力。推进校际联盟、区域教研,深度交流,创新教学常规管理的新模式,全面提升区域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研作业课堂教学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我想要自由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