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探讨

2014-07-16杨俊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畜禽养殖太湖县林下经济

杨俊

摘 要:太湖县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过程中,遵循“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则,结合本县林业实际,发展以禽畜养殖、间种农作物和中药材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生态立县;大户带动;林下经济;畜禽养殖;太湖县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13-03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15个乡镇、184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57万。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 375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0.63万hm2,活立木蓄积量458.4万m3,森林覆盖率为50.79%。曾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和“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等称号。境内有以森林资源为支撑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花亭湖和5 000a文博园。近几年来,太湖县积极探索利用林阴空间、森林景观等资源发展养殖、种植、生态旅游等产业的路子,引导广大农民“不砍树,能致富”,将一座座“青山”变为了“金山”。

1 政府引导,宣传发动,科技促动

太湖县把林下经济发展作为增加林区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立足本地森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准方向,统筹规划,发展林下经济,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新建油茶基地,引导林农种植中药材、农作物等种植业,林农结合;育苗基地配套畜禽养殖,林养结合;用材林基地套种绿化苗木,高低结合;重要旅游点发展林下休闲旅游,林游结合。达到示范带动,以短养长,涵养水源,保护生态,增加收入的良好效果。

1.1 实行生态种养,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针对太湖县情,为进一步活化林权,实现林业增收,林农增效,把“生态立县”列为全县六大发展战略之一来强力推动,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第一发展要务来抓,狠抓林下经济发展。先后制定了《太湖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太湖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发展规划等,并将林下经济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考核。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资金和政策,加大林下经济发展力度。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林业、农业、科委、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林下经济领导小组,层层推行目标责任制,实行分片包干,全方位监督落实。主要领导定期深入乡镇村组,帮助种养户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县政府要求县林业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指导各乡镇摸清适宜发展林下产业的林地类型及范围,以生态优先的原则,做好林下经济试点发展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规划。

1.2 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改变林农传统经营理念 注重宣传,舆论引导。利用报纸、电视、新闻媒体不定期宣传太湖林下经济示范典型,宣讲创业理念,引导林农创业。县、乡、村三级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面对面讲解林下种植养殖的可行性,介绍林下种植养殖的各种模式,积极引导林农走到林业产业化的道路上来。

1.3 科技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乡镇林业站技术员深入山场地块送技术,勤指导。林业局结合林业造林项目,优先安排种苗、资金。按每年每乡镇抓2~3个示范点,引领周边林农发展。充分利用县内林业推广机构,推广应用林牧、林粮、林药、林菜、林草等林下经济模式,积极开展林业生产、林下种养技术培训。先后聘请南京林大、安徽农大和省林科院专家,为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推动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 大户带动,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发展

全县成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43家,入社社员达5 200多人,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发展6666.7hm2的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和以油茶、板栗、茶叶为主的经济林基地,促进林农稳步增收。带动农户2万多户,发展各类畜禽养殖80多万头(只),有效地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1 林养结合(绿化苗木培育与鸡、鹅养殖) 太湖县榆树林苗木有限公司初建于2008年1月,注册资金300万元,现拥有固定资产880万元,公司总部座落于太湖县晋熙镇天华路,占地38hm2的基地位于大石乡大明村境内,公司现有职工26人(不含季节性临工)其中畜牧兽师2人,林业工程师2人,主要经营禽畜养殖销售,蛋类销售,绿化苗木,经果林种植销售,该公司是林牧综合生态开发养殖企业,利用有林地对仔鸡进行散养,坚持循环经济理念,为使基地的农林资源得到合理化,最大化的利用,变废为宝,提高传统农业的投入产出率,增进现代化产品的有机性,健康性,在农村走出一条高效、环保的新型绿色农业发展道路。2011年公司投入资金近60万元,其中投入养殖鸡、鹅用具近20万元,鸡鹅舍近26万元。培殖幼鸡近8 000只,小鹅近700只进行养殖,2011年来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销售土鸡近5 000只,鹅500只,鸡、鹅蛋37 500kg,实现销售收入58.4万元,实现利润26.3万元:2011年公司被市人民银行评为诚实守信金融企业,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2年公司进一步明确了未来5a的发展思路,把产业化做大做强,产业进一步延伸,多种开拓思路并存,作为本公司的发展方向,加大养殖投入,以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力争养殖小鸡10 000只,鹅2 000只,实现利润28万元,带动周边养殖户500户,进一步脱贫致富。

2.2 林农结合(林下农作物间种和畜禽养殖) 太湖县仁和农林种植合作社于2011年8月份正式成立,拥有山场400hm2。在山场开发的同时,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间种大量玉米、薯类、豆类等农作物及绿色饲料黑牧草,办起了养殖场,年出栏纯土黑猪300余头,土鸡2 000余羽。现已成功培育出纯种野猪杂交一代。并根据不同的山场特点,放牧黄牛200余头、波尔山羊500余只。随着种养规模的不断扩大,2011年4月份成立了太湖县栗树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2011年8月份组建了太湖县仁和农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86人。计划再发展金银花特色种植33.5hm2,毛竹68hm2、杉树200hm2、银杏等种苗基地13hm2,繁养野猪及土黑猪1 000余头、黄牛1 000余头、山羊2 000余头、土山鸡10 000羽,年收入达30万元。同时将扩大竹木加工厂,进行深加工,直接生产出成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利用率。

2.3 高低结合(林下改造和林下放养) 太湖县傲人林牧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经营山场面积200hm2,在徐桥镇租赁山场47hm2,从事速生用材林建设,主要栽植泡桐。目前,泡桐的平均胸径达24cm。为加大林地的产出率,提高收入,该公司于2007年在林场内的泡桐林下套种了香樟3 000株、无患子2 000株、桂花2 000株、七叶树1 500株等绿化苗木,目前这些绿化苗木的平均胸径达10cm,平均每年出售绿化苗木纯利润能达10万元,在苗木出售后及时补栽上小苗进行培育。由于当前市场的因素,公司决定在泡桐的轮伐期之后,专门从事绿化苗木的培育,大大缩短了培育周期。2007年,在林中空地建设鸡舍2处,从事蛋鸡养殖,每年养殖蛋鸡20 000羽,每年可以为公司创收40万元,并且还为公司培育山场上的林木提供了大量的基肥。公司决定在下一步还将承包林场周边的水塘养鱼,并且扩大鸡舍面积。

3 实现以短养长,促进油茶产业发展

2006年以来,油茶基地建设以每年新造不低于666.7hm2、低改不低于334hm2的速度稳步推进。特别是2009年来的3a间,每年油茶新发展面积均在1 000hm2之上,共新增油茶面积3 535hm2。到2011年底,全县油茶基地累计面积达11 333hm2。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全县群众的创业信心和外商投资兴林的热情,先后有109位外出务工有成人员回乡承包山场种植油茶,成为基地建设的主力军,种植面积达66.7hm2以上的企业已达到20家,但油茶造林在5a内基本没有收入,收回成本慢,全垦后存在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油茶林中发展林下经济,既有必要,又是可行的。

3.1 油茶与紫甘芋、无花果间种 在太湖县新仓镇转桥村,当地裕民紫甘芋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了100hm2的荒山,营造油茶示范片和泡桐丰产林。但种植林木投入较大,见效慢,公司积极寻找“以短养长”的好办法,于2011年在新造的油茶林中套种低矮的紫甘芋和无花果,仅此一项年创收50万余元。同时,由于紫甘芋和无花果需要精细管理,生长期间要经常施肥和浇灌,这提高了林地土壤的肥力和水份,反过来又促进了油茶树的生长,无论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明显的提高。

3.2 油茶与药材套种 大石乡纯野生态油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8年,并组建了林果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110人,带动农户达800余户,通过“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努力开拓油茶深加工项目,到2011年底公司油茶造林面积达300hm2,另外还有一座年加工能力达700t的油脂加工厂,公司多次承担国家和省安排的油茶产业发展科研合作项目,成为全省油茶产业发展的明星企业、示范基地。为充分发挥林地的最大效益,公司和安徽山里郎茶油有限公司合作,在油茶林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套种桔梗、苍术等中药材7.2hm2,实行以短养长,增加年纯收入10万元,并计划在此基础上,2013年新发展中药材仓术66.7hm2。

全县通过在油茶基地中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了土地,降低了基地建设风险,增加了生态效益,增强了承包大户对油茶产业发展的信心,推动了油茶产业基地的发展。

4 打破传统林业种养方式,壮大地方经济

我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取得了明显效益,并从发展中总结出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高了林业综合效益。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而林下集约化经营又会反过来促进林业生产,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增加了林农收入。在现有条件下,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在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为农民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通过林下经济的发展,农民年纯收入从3 152元增加至3 436元,其中林业纯收入所占比例从18.2%增加至21.4%。三是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将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将会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更加重视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经营管理本领,必将产生更多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骨干。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步走活一盘棋。太湖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大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现如今,林子多了,林下活了,农民富了。全县林下经济大户已达到300户,创产值2 095万元,解决就业人数3 812人,生态景观旅游业带动饮食服务业、商业经济大发展,已成为我县林农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畜禽养殖太湖县林下经济
浅谈左权县畜禽养殖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