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经济法实施现状与问题研究
2014-07-15韩敏
韩敏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自对外开放以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先后制定并颁布的经济法条例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规范与依据。但随着国际经济以及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原有的经济法就出现了一些约束力欠缺的地方。只有响应时事不断创新,经济法才能较大程度发挥效力。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法实施现状,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经济法;现状;问题
1 经济法内涵与实施现状
1.1 经济法内涵
经济法是国家维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依据,其本质特性是国家干预经济。涉及到公权、市场以及较多利益群体,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对于经济法的实施的定义,学者们有着一致的看法。简述为,经济法覆盖群体依据经济法规章条例进行经济活动,主要内容涵盖守法、执法与司法三个方面。经济法包含三个基本原则:
①平衡协调原则;
②公平性原则;
③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关于经济法的实施中学者们达成了很多一直观点,如可诉性问题、司法机制问题以及经济法的价值认定等。此外也存在一些分歧。在关于诉讼制度的制定和责任认定等方面,学者们众说不一。我国关于经济法的理论研究成果甚多,但是对关于实施经济法的研究欠缺。只有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理论的真正价值,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2 经济法实施现状
从对外开放以来,为规范我国经济正常的运行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众多经济法。对于经济法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我国学者们观点不一。主要分为三类。最被广泛认可的为三阶段学说。三阶段学说认为,我国经济法的发展经历了起步(1979年—1985年)—发展(1985年—1992年)—成熟(1992至今)三个阶段。我国经济法的实施现状甚为尴尬。在成果方面,经济法的实施加大了我国市场监管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缺陷方面,一方面,经济法的法律地位并不被广泛认可,其法律独立性常常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立法工作不足。虽然理论研究较之实施研究成果较多,但依然无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法律条例的需求。相关法律的缺失导致很多经济矛盾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对于很多经济问题,现有经济法并不能给出明确的解释,在事件的处理上也就会出现主观判定的现象。对于如食品安全、消费者知假买假等问题还缺少明确具体的解决办法。
2 当前我国经济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经济法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复杂性,因此出现众多法制弊端也是在所难免。综合我国经济法实施现状,笔者将我国当前经济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分析如下:
2.1 法律文件方面问题
立法缺失导致很多经济事件无法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执法者也缺少可以依赖 的法律条例来协助执法。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事件发生后,企业被判定为存在违法行为,然而现有法律条文中没有对此事件的具体约束与处罚规定,执法者无法对其进行精确处罚。例如消费者知假买假问题,就不能对此做出硬性解释与处理。
2.2 违法率与查处率严重失衡
不夸张地说,当前我国进行的众多经济活动中有很大一批存在违法问题。然而,相较于数量如此之多的违法案件,政府机关所取得的查处成果较之严重失衡。查处率低下会导致法律效力降低,刺激更多的经济参与者蔑视法律,更多的违法案件发生。
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工作效率问题。在进行违法案件的调查过程中,执法人员首先需要发现违法活动然后再取证确定并进行查处。由于所有步骤不是同时进行,在事件的发现之后,被调查对象会迅速调动自身社会关系,进行背后操作。往往会产生这样一个令执法者尴尬的现象,执法人员尚未取得充分证据来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违法判定,该对象通过自身背后关系将问题处理掉,令执法者无计可施。这是经济法实施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违反了经济法实施的公平性原则。不仅对我国经济法的实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执法人员问题。在经济法实施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执法人员问题莫过于执法者执法不严,甚至是交叉执法的现象。由于地方保护措施、受贿、人际关系(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为熟人)等多种原因,很多执法者对于经济违法案件采取默许放行或是不作为的态度。刺激不良经济活动的滋生,多种恶性事件并发, 是阻碍经济法实施的一大重点问题。
3 解决我国经济法实施问题的对策
3.1 针对法律文件缺少问题的对策
国家需要出台更多的经济法来为经济市场提供有力的约束,保证经济法的公平性。如制定并优化《税法》、《公司法》、《反垄断法》等等多种经济法律。此外,充分利用经济法的可诉性,完善诉讼程序,协助经济法的实施。
3.2 针对查处率低下问题的对策
(1)增大查处与处罚力度。加大查处力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执法人员的行事效率与成功率。也就是提高违法案件的查处率。主要手段为:
①简化办事程序,关键时可酌情跳过次要手续。扩大执法人员的办事自由度,对于重要性较次的执法程序允许地方上酌情跳过,以缩小发现与判定案件之间的时间差,尽可能减少被执法对象运用关系操作的机会。
②加大对违法行业、企业的处罚力度。很多企业之所以在经济法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仍然顶风作案,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所得利益远大于处罚损失。对不同行业依照行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对高规格的处罚力度,包括加大财物处罚额度、将违法率高企业加入黑名单等,严重时要进行行政处罚。参考以往企业违法率来确定对不同企业的查处频率,首先选择高违法率企业进行检查。定期更新各企业违法率信息,然后修改相应的查处频率。
(2)肃清执法队伍,加大反腐力度,接受群众监督。首先是要结合执法者个人详细信息,将存在熟人关系的执法者调离原执法单位,并对其进行思想提高。对于存在受贿问题的执法人员要严肃处理,严重时取消其执法资格。近两年我国深入开展反腐工作,得到了空前的成绩。给国家腐败分子敲响了警钟,执法风气焕然一新。最后要设立群众信箱和热线电话,专人接待群众来访,从来自群众的一线信息中筛选重要线索开展查处工作。力求将经济法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保障经济法的高效实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庆瑜. 中国经济法实施问题的理论检视与思考[J]. 各科专论,2010(10)
[2] 应飞虎. 中国经济法实施若干问题[J]. 现代法学,2013(09)
[3] 邹 越. 对我国经济法的若干思考[J]. 法治与社会,2009(01)
[4] 杨 磊. 浅析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J]. 现代企业教育,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