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2014-07-14王亚杰
王亚杰
摘 要:当今世界,各国围绕着海洋权益明争暗斗,中国海洋意识觉醒较晚,一些合法权益已被周边邻国侵占。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进一步依赖海洋及其资源的趋势仍将继续发展。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成为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主题。
关键词:维护;海洋权益;海洋强国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25-0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必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对我们加强军事战备指导、维护国家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国在海洋方面面临极为复杂而严峻的形势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将有35.8%的海洋面积为世界各国所瓜分。地球上最后一轮“蓝色圈地”运动于2009年5月达到高潮。在这次跑马圈地的过程中,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的中国,所得整体收益远远低于日本、印尼等群岛国家;而且,中国海洋意识觉醒较晚,维护海洋权益的行为滞后,一些合法权益已被周边邻国所侵占。从整体安全态势而言,中国面临着“西缓东急”的周边安全形势,安全防御的重心已从西北、北部边境地区全面转向了东南方向的海洋。
1.海洋争端日趋激化,中国海疆危机全面爆发。中国的钓鱼岛被日本控制,南沙群岛40多个岛礁被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占;一些周边国家通过单方面宣布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已造成中国主张的120万~15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成为争议区,约占中国法理上应管辖海域的一半。当前,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的海洋争端在经历了一些年的相对平静之后又有加剧之势,中国海洋权益受到了周边国家日益严重的威胁。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相关国家与中国关于海洋利益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这些国家纷纷加快了对争议地区的占领、控制和开发,并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不断挑战中国的海洋利益。
2.中国经济崛起已有相当成就,但安全上的风险却越来越大。其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可能会激化矛盾、引发新的安全问题。从2009年开始,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在南海、朝鲜等问题上加大对中国的政治攻势或牵制;在西太平洋地区强化军事部署及军事活动,其对中国的安全压力已经迅速上升。其二,中国经济的崛起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和安全上的后果,美国主导的现今国际秩序究竟能多大程度接受中国的大国地位,也是一个不太确定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崛起必然导致其在国际政治中对权力的更高诉求,为了应对中国的经济崛起,西方国家很有可能利用其所擅长的国际舆论、经济外交和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等对中国进行各种掣肘。其三,各类“安全困境”的螺旋加速上升。美、日、印等大国认为中国最终会将经济能力转化为军事能力,普遍对中国存在担心、忧虑的复杂情绪。随着中国的实力继续增强,它们防范中国的动作也不断加大。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在分享中国经济崛起机遇的同时,其在安全上防范、牵制中国的一面也更加突出。东亚地区海上军备竞赛已不可避免。
3.中国台海局势虽然走向缓和,但依然危机四伏。中国台湾是美国、日本遏制中国的一枚重要棋子,美、日等外部势力不会放松其在台湾的任何机会。台湾问题依然牵扯着中国太多的外交资源,在政治上、安全上给中国构成巨大压力。随着中国海权的发展和外界对中国海权关注程度的加大,台湾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
4.中国海外利益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但缺乏起码的强力手段予以维护。中国的经济活动已经走向全世界,但支撑这些活动的安全工具却非常匮乏。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已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对外投资累计净额达到3 172.1亿美元。当国家由“内向型经济”转向与国际贸易的“外向型经济”后,国家安全的空间便向海洋拓展,人们对国家海上力量也开始关注起来,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规律[1]。海洋通道安全、海外资产安全、公民人身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盗、海上恐怖主义和海洋生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日趋严重。
因此,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既是历史梦想的纠葛,也是现实国家安全的呼声。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也是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主题。
二、打造强有力海洋强国的建设方略
美国的新海上战略提出了美国海上力量的六大核心能力:保持前沿存在,有效威慑,控制海洋,力量投送,创造海上安全、快速、持久的非战斗行动,人道主义援助和灾难应对。这六大能力较好地概括了当今时代条件下海上力量的主要使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为中国海上力量的建设所借鉴。
一是必须发展航空母舰。海军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建设远洋海军,就不得不发展航空母舰,对于像中国这样缺乏远洋基地的海军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身处大洋的舰队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去获取制空权、进行区域防空,而航母是移动机场,是海上夺取制空权的利器。美英等国的经验表明,即便在拥有众多海外基地和盟国支持的情况下,美军的海外行动依然极大依赖航母上的舰载机提供空中打击、战术掩护和控制支援。例如,在2001年12月的“持久自由”行动中,航母承担了75%的空中突击任务。同时,航母编队还是海上的综合作战平台,集情报搜集、兵力投送、火力支援、防空、指挥等功能于一体。
二是继续打造强大的水下力量。潜艇代表的水下舰队是效价比非常高的武装力量,潜艇还具有独立的作战能力,这一点也非一般水面舰艇所能比拟。与水面舰艇相比,水下力量相对经济,而且见效比较快,发展周期相对短,因此备受实力落后国家的重视。
潜艇,尤其是核潜艇是中国远洋舰队发展的重点,是中国实施非对称威慑战略的重要工具;实际上潜艇也是中国海军当前相对有效的战斗力量,目前,中国海军只有潜艇可以深入到大洋,给对手形成一定的威慑。但中国潜艇部队也面临着诸多不利的作战条件。首先,中国的周边海域多是位于大陆架的浅海,如黄海的平均水深仅为40米,这非常不利于潜艇的隐蔽;而且,中国沿海到太平洋深海的距离过于遥远,通道比较单一,这更增加了潜艇活动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潜艇部队必须得到水面舰艇的掩护和配合,方能形成有效战斗力,而由于中国水面舰艇普遍缺乏远洋活动能力,中国潜艇部队如果到深海,将很难得到其他军事力量的支持。endprint
为了应对这些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缺陷,中国潜艇部队应着力打造两方面的能力。首先应重点加强自持续航、加密通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以打造一支能独立在远洋执行任务的水下编队。其次应加强与水面舰艇、侦察卫星、岸基部队等力量的联合行动能力,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艇部队的战斗力。
三是认真考虑建立海外军事补给基地的问题。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部分取决于其作战能力,部分也取决于其所能凭借的海外补给及支援基地。美国海军的强大正是源于其强大的舰队和遍布世界的海外基地。如果没有海外支持,远洋海军的前途将是暗淡的。至2011年底,中国护航编队已经远赴亚丁湾执行了两年多的护航任务,开创了新中国海军海外执行战斗任务的先河。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在印度洋的存在,就不得不考虑在印度洋设立补给点和信息基地的问题。
四是培养海军传统和“尚武精神”。我们绝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作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一支海军而言,尤其如此。对于一支部队而言,“主要的精神要素有指挥官的技巧、军队的经验和勇气、军队的爱国精神”。克劳塞维茨曾指出:尚武精神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要素,只有通过不断的胜利和长期的、最大限度地忍受艰难困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方能培养[2]。中国海军继承发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中国海军的传统积淀和作战经验依然严重不足。
中华民族长期是一个陆地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驰骋疆场、建功异域的豪气和“尚武精神”,却少有百舸争流、谁与争锋的壮举和在海上开疆拓土的传统。从国家层面而言,海洋只是和月亮一样的壮阔景观,海上贸易完全是可有可无,海军战例乏善可陈,几乎从未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明中期开始,这种陆地文化的保守性和内向性渐渐发展到极致,中国专注于陆地上的防御和发展,海洋的作用和影响则长期被忽视。从精神和经验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以后近600年来,中国并无真正的海军。近年来,人民海军的人员素质、装备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在战斗经验和知识积累方面依然严重不足。人民海军从没经历过大型海战的洗礼,长期作为国土防御的辅助工具,未能发挥出海军应有的作用和精髓,而且在战略战役设计、战术指挥等方面的积累也极为有限。人民海军可能无法找回郑和时期的荣光,但却必须找回郑和舰队积极进取的精神。如何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较短时间内弥补海军传统和战斗经验的不足,也许是中国海军面临的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倪乐雄.海权与中国发展[N].解放日报,2005-04-17.
[2]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0.
[3]张世平.中国海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邵永灵.海洋战国策——邵永灵论海洋大国崛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5]宋平.海洋海防海军[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6]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