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育软实力的高校国际化战略初探

2014-07-14邓显超,吴金花,邓海霞

学理论·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战略

邓显超,吴金花,邓海霞

摘 要:教育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教育文化凝聚力、教育文化生命力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增强国家教育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升办学质量、吸引全世界人才和推动高等教育走出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感召力和文化吸引力,应当树立国际化观念,确立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国际化的有益经验,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

关键词:教育软实力;高校国际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61-03

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从提高国家教育软实力的高度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有利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一、教育软实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以及他于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权力》(“Soft Power”)一文中最早明确地提出和论述了“软权力”(soft power)这个概念。[1]他认为,“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Hard Power)而言的,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是由文化、价值观、对外政策等组成的软实力和由军事、经济和科技等组成的硬实力两个部分组成。他宣称,在当今世界,软实力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力量将依赖于有形的硬实力和无形的软实力这两种力量的结合。冷战结束后,软实力理论进入美国学界的主流话语,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之一。这个概念很快便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中流传开来,并被加以不尽相同的解释。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对世界各国政界和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拓展了人们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方法,打破了以往的用经济和军事等可以直接量化的领域来衡量一国综合国力强弱的狭隘思维,为人们重新解读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新视角。

对于中国来说,软实力理论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为我们分析美国霸权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且在于为中国能否崛起和如何崛起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参照系。因此,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都将软实力理论引入各自的研究领域。一般说来,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2]。文化是一国软实力的源泉,教育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将软实力理论衍伸至教育研究领域,教育软实力就应运而生。教育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来说,教育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教育文化凝聚力、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为核心的教育文化生命力和以对外文化传播交流为核心的教育文化影响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教育文化凝聚力是教育软实力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也是教育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在当今文化多元的现实背景中,必须要有一种主导文化参与其中,并有一种主导价值观念对其进行引领与整合,实现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的局面。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实现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导向下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文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大局。

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为核心的教育文化生命力是教育软实力的根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4]打铁还要自身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有先进的大学文化作为支撑,要能够反映中华文化的特色,突出大学精神的亮点。我国高等教育只有坚持立足学校实际,避免千校一面,形成自己的优势,在内涵式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发展风格,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体现教育文化的生命力。大学只有通过提高办学质量和凸显办学特色,学习国内外其他大学的优点,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方式,才能将自身的优势展示出来,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以对外文化传播交流为核心的教育文化影响力是教育软实力的关键。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文化,进而在此基础上传播和创造新的文化。约瑟夫·奈认为,“学术和科技交流对增强美国软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精英们之间的文化联系所产生的吸引力和软力量为美国的政策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5]高等教育承担着保存、传承、发展文化的重要职责,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和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是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大学之间、大学与其他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之间开展合作与交流,发展学术功能,深化文化内涵,互相交换新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先进的理念,实现优势互补是教育软实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增强国家教育软实力的重要渠道

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既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程度的体现,也是国家间文化软实力较量的平台,具有潜移默化,效应巨大的特点。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提升办学质量,有利于吸引全世界人才,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走出去,是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感召力和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推手。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增强高校办学质量,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在办学质量、知名度和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究其原因,同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不够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与教师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还可以促进我国高校各类学科知识、学术思想、研究方法、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水平。与此同时,通过高等学校这条纽带还可以传播中国文化,展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提高我国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高校国际化有利于培养和吸引全世界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世界感召力。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培养基地,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今时代的竞争是全球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学术交流、学生与教师的跨国流动已成为各大学推动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手段,是大学发展、学科建设及师资培训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各种奖学金的设置、跨国高校间学术项目的合作、国际化课程开发等是吸引海外学生,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只有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积极扩展渠道,弥补我国高等教育巨额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吸引世界上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增强我国高校的世界感召力。

高校国际化有利于推动教育走出去,提升高等教育的文化吸引力。教育软实力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以使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同,从而形成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吸引力。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发达的高等教育优势进行教育输出,推广其办学模式和大学发展经验,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呈现“挤压”态势,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传播了其文化价值和教育理念。面对世界高校国际化的大趋势,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6]在国际教育合作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学生互来互往、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必然带动两国人民之间互相了解、互相沟通,必然有利于发展文化交流,促进共国家友谊,直接或间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三、实施高校国际化战略,提升国家教育软实力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对教育领域的“三个面向”的提法,体现了我们党在关于教育发展的战略思维,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客观上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培育与塑造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硬实力。在“三个面向”方针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高国际化水平”等话语,积极与国际高校进行项目和人员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教育“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软实力。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推进与国外高校相互之间在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学生培养以及学术研讨之间的相互沟通,逐步扩大了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高校的话语权,特别是部分走在前列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学科领域取得显著成果,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品牌和研究领域,依靠文化的凝聚力逐步提高学校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形成很好的扩散效应。仅以2011年为例,来华留学人数达到292611人,分布在全国的660所高校中,生源国家和地区达到了194个[7]。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教育软实力的发展相对滞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缩短与世界高等教育先进水平的差距,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实施高校国际化战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

树立国际化观念,确立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进入21世纪,知识、人才、科学技术、学术研究的流动都已全球化。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文化传承,高校如果不在国际化的大格局中加以考虑,那么就很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产出世界一流成果。国际化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纷纷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管理的制度和体制、教育政策的观念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制定上还有待突破条条框框,还没形成有较完善的整体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面对高等教育在国际化方面存在的一些现实的困境,在国家层面,应当设立负责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专门机构,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大胆慎重、有重点、有步骤地利用国内国际高等教育服务两个市场,确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制定明确的教育合作规划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实施。在高校层面,必须解放思想,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从全球视角出发来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变本土化教育为国际化教育,在教育思想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并制定本校的国际化策略。

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国际化的有益经验,提升自身实力与竞争力。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实现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获得“教育现代化证书”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作为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欧美国家,都在观念上非常重视国际教育合作,都把发展跨国教育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并在国家层面由专门机构来负责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制订规划,注意保护其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形象。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国际化的有益经验,主要目的是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创办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一流大学。为此,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大胆探索,总结发达国家在适应国际教育市场、吸引世界优秀人才以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性人才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在政府政策扶持、扩大办学自主权、增强高校特色优势和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等方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主动探索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途径,在教师构成、学生来源、课程设置、教学语言、教育观念、组织管理、制度保障等方面制定大学国际化发展措施,加快我国大学国际化建设的步伐。

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对于我国来说,引进更多更好的国外高等教育资源,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经验来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办学质量,只是一个方面。未来还需要在借鉴别国经验时,开拓更广阔的国际教育市场,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善于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制度等方面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也在高等教育走出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近年来,由国家教育部大力扶植和地方院校积极承办的国外“孔子学院”项目,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教育对话的一个窗口,还是向国外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形成和加强。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一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还不高,总的来说,在很多层面上还是初步和浅层次的,尤其是在合作办学领域更多是教育引进,而不是教育输出。为此,我们必须加大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软实力发展,拓展海外高等教育软实力发展战略,在引进来的同时,以更积极的政策来推动我国高校走出去,在中华民族经济崛起的基础上,以“软”和“硬”相配合来提升国家教育软实力,促进我国早日实现教育软实力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

[2]中宣部理论局.软实力也是硬道理[N].光明日报,2008-07-30(3).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3.

[5][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东方出版社,2005:前言,47-48.

[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

1341791.htm.

[7]洪成文.培育“世界高等教育第三极”——中国高校如何发挥出影响力[N].光明日报,2014-01-07(13).

猜你喜欢

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小病毒大战略
战略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战略
扩大开放是长期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清代初期两次对台作战的战略指导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