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消费需求软化促动产业结构软化的实证分析

2014-07-14邓于君李美云

关键词:消费结构软化比重

邓于君,李美云

(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而产业结构优化基本着力点是推动产业结构软化升级,即推动三大产业中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当前,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46%),明显低于同等水平国家比重均值(53%),与发达国家比重均值(73%)相距甚远。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第23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此外,十八大报告也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消费需求是内需的重要内容,消费需求拓展蕴含消费需求软化之义,即随着人均收入、消费水平提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额增加,占消费总支出比重趋于上升。本文分析涉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两个重要方面——产业结构软化升级与消费需求软化,篇幅所限,本文着力分析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的促动作用。

一、相关文献综述

欧美学者对产业结构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消费需求及结构是一个重要因素,并进行了定量分析,代表人物有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克拉克明确指出消费结构可以影响产业结构。②M.A.Clark Colin.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London:Macmillan Co.Ltd.,1951:138.库兹涅茨认为可用需求的层次性解释产业结构变化特征。③S.S.Kuznets.Modern Economic Growth:Rate,Structure and Sprea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78.钱纳里研究了资源配置过程中,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相互依赖的关系。④H.B.Chenery and M.Syrquin.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503.

中国学者认可消费需求及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作用,代表包括林白鹏、杨圣明、傅家荣、毛健、杨治、范剑平、侯志阳、马伯钧、董藩、刘方棫、尹世杰。⑤田学斌、闫真:《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载《消费经济》2010年第3期。如尹世杰认为,消费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良性循环关系,此种关系最优结合点或枢纽点是消费力;消费需求不是被动适应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决定产业结构,亟需拓展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以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①尹世杰:《消费与产业结构研究》,第27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学者针对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促动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陈玉和与陈海波等分别以中国、江苏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并证实居民消费结构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②陈玉和:《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载《中国外资》2011年第10期;陈海波、朱华丽、刘洁:《江苏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协整分析》,载《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2期。而周辉以上海居民为研究对象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促动作用不显著。③周辉:《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查道中、吉文惠利用VAR模型发现: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弱的正向诱导效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则不具备这种效应。④查道中、吉文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关联研究》,载《经济问题》2011年第7期。由于研究对象不同,上述学者对于消费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结论有所不同。

中外学者对于消费需求及结构对产业结构促动作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具有借鉴意义。就消费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而言,学者们基本上选取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作为分析消费结构变迁、消费需求升级变动的标准。本文另辟蹊径,从消费需求软化的视角,选择居民服务消费额与消费结构软化系数两指标,分别分析两者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的促动作用。随着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趋于上升,产业结构体现为软化升级趋势;消费需求也体现为人们对各项服务的消费支出额及其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软化系数)均趋于上升,即表现为消费需求软化的趋势。笔者认为,随着现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由中期向后期过渡、人均收入逐步上升至中等收入水平,分析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促动作用,较之于分析传统指标恩格尔系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而言,更具现实意义。消费需求升级变动的考量视角及具体指标,与前人不同,并探讨基于新视角的新指标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的促动作用,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在探讨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前者对后者的促动作用,旨为促动产业结构软化升级提供政策建议。

二、消费需求软化促动产业结构软化的实证分析

(一)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的作用机理

图1 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的作用机理

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的作用机理见图1。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推动需求层次上升、居民消费需求软化,表现为吃穿用等实物消费支出比重下降,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上升,居民消费需求软化,引导供给结构变化,体现为收入需求弹性低的产业比重下降,收入需求弹性高的产业比重上升,以此推动产业结构软化升级,即第一、二产业(农业与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上升。

综上所述,理论逻辑上可以证明消费需求软化促进产业结构软化升级。下文拟从实证角度证实此观点。

(二)实证分析

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窗,以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界限,分成前后两阶段:1981—1992年与1992—2011年,探讨在这两个阶段,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体现为产业结构软化)分别与居民服务消费额(体现为消费需求软化)、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体现为投资)的关联程度。计量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阶段中国服务业比重分别与居民服务消费额、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回归的计量结果

表1中的R(相关系数)、R2(判定系数)、Adjust R2(调整后的判定系数)表明:上述两个阶段,服务业比重与居民服务消费额、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均存在较高的关联性。这表明,居民服务消费额与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是影响产业结构软化升级即服务业占GDP比重的重要变量。

需要深入说明的是,尽管居民服务消费额与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是影响服务业比重的重要变量,但不同时期(阶段),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前期(1981—1992年),两变量前的估计系数(弹性系数)分别是0.27、0.30,表明这一阶段居民服务消费额、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加1%,将分别促动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0.27%、0.30%。确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以来(1992—2011年),两变量前的估计系数(弹性系数)分别是 0.12、0.05,表明这一阶段居民服务消费额、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加1%,将分别促动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0.12%、0.05%。对比前后两个阶段,两变量的弹性系数均明显下降,下降程度最大的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0.30下降至0.05),表明两变量对服务业比重的促动作用均减退,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尤为明显。两变量对服务业比重的促动作用明显减弱的原因在于:一方面,1981—1992年服务业增长属“补偿性增长”,其占GDP比重上升迅速,而1992—2011年,服务业增长属“常规性增长”,比重上升明显放缓;另一方面,后一阶段属于中国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国家普遍经验表明,服务业比重增长在工业化中后期较之前期而言,会明显放缓,甚至滞长,因此相关变量对其促动作用难以显著。

不同阶段居民服务消费额、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两变量前的弹性系数,表示两变量对服务业比重促动作用的大小。继而分析表明:改革开放前期(1981—1992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居民服务消费额对服务业比重的促动作用更大(弹性系数分别为0.30、0.27),因此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软化属于投资主导促动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1992—2011年),居民服务消费额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服务业比重促动作用更大(弹性系数分别为0.12、0.05)因此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软化属于服务消费主导促动型。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中国服务业比重增长,已由投资主导促动型转变为服务消费主导促动型。

居民服务消费额是体现消费需求软化的重要指标,服务业比重体现为产业结构软化升级。综上所述,居民服务消费额对于服务业比重,即不同发展阶段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均产生促动作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1992—2011年),此种促动作用较之投资作用而言更大,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服务业比重增长(产业结构软化),已由投资主导促动型转变为服务消费主导促动型。预计消费需求软化将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中国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促动作用的潜能究竟有多大?通过与发达国家对比,予以进一步探究。

三、中国消费需求软化促动产业结构软化的潜能

表2展示了中国、发达国家关于服务业比重与消费结构软化系数回归的计量结果。服务业比重即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取英、美、法、德、日、澳六国的平均值。消费结构软化系数是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其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发达国家取六国的平均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与《国际统计年鉴》。

表2 中国、发达国家1992—2010年服务业比重与消费结构软化系数回归的计量结果

表2显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回归模型均通过检验,这说明中外消费结构软化系数均是影响其服务业比重的重要变量。中国与发达国家模型中的弹性系数(估计系数)分别是 0.348、1.233,表明中国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软化系数每增长1%,将分别促动中国服务业比重与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均值增长0.348%、1.233%。深层次含义是:就消费需求软化(消费结构软化系数)对产业结构软化(服务业比重)的促动作用而言,发达国家是中国的3倍多,因此,就此促动作用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换言之,中国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的促动作用,存在很大的潜能。

中国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的促动作用较之发达国家而言,存在很大差距,原因在于,中国消费结构软化系数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均值,见表3、图2。1992年,发达国家消费结构软化系数比中国高30个百分点,1992—2010年,中国与前者的差距有所缩小,但2010年,中国与前者的差距仍有17个的百分点。中国消费结构软化系数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均值,表明中国居民消费需求软化程度很低,导致中国与发达国家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的促动作用差距甚大。

表3 1992—201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软化系数比较(%)

根据表3的数据制作图2。

图2 中国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软化系数比较

综上所述,中国消费结构软化系数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即中国消费需求软化程度很低、存在很大上升空间,中国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促动作用具有很大的潜能。因此,亟需提升中国消费需求软化程度,以充分挖掘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的促动作用潜能,加快产业结构软化升级进程。

四、影响消费需求软化的关键因素

欲提升中国消费需求软化程度,需了解影响消费需求软化的关键因素。拟通过计量分析予以探究。

(一)解释变量的选取——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软化的因素

1.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消费需求软化,是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额增加、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上升,这应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消费资料分为生存型、享受型与发展型三层次。生存型体现为食物、衣物等实物消费;享受型、发展型多为服务消费。当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时,生存型实物消费支出占高比重;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享受型、发展型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趋于提高。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应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软化的关键因素。

2.财政社会保障支出

中国国民普遍偏好储蓄,消费率偏低,居民购买享受型、发展型服务的支出也因此受到影响。导致此现象的关键原因是中国的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居民的预防性需求强烈,不敢进行大量消费,尤其是价格水准较高的服务消费。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偏低密切相关。因此,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应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软化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以下双对数计量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Y是1992—2010年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额,解释变量 X1、X2分别是1992—201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额、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额。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计量结果如表4所示。

(二)计量结果分析

表4显示,上述双对数模型拟合效果理想:模型通过1%的F检验;D.W.值较为理想;判定系数R2与Adjust R2高达0.995以上;两解释变量前的估计系数均通过1%的T检验。

LNX1、LNX2前的估计系数(弹性系数)分别是0.770、0.192,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额每增长1%,将分别引起居民服务消费支出额增长0.77%、0.19%。换言之,居民可支配收入、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均是影响消费需求软化的重要解释变量,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更大。

表4 居民服务消费支出额作为被解释变量的二元回归模型的计量结果

五、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居民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的作用机理体现为居民消费需求软化引导供给结构变化。具体而言,收入需求弹性低的产业比重下降,收入需求弹性高的产业比重上升,以此推动产业结构软化升级。

2.中国产业结构软化即服务业比重增长,已由投资主导促动型转变为服务消费主导促动型。不同发展阶段,居民消费需求软化即服务消费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均产生促动作用,但此促动作用是否占据主导地位仍有区别。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前(1981—1992年),服务消费对产业结构软化的作用小于投资的作用,此阶段投资的作用占主导地位;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1992年以来),服务消费对产业结构软化的作用大于投资的作用,此阶段服务消费的作用占据主导地位。

3.中国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的促动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具有很大的潜能。中国消费需求软化对产业结构软化的促动作用较之发达国家而言,存在很大差距,潜能很大,原因在于,中国消费结构软化系数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均值,即中国消费需求软化程度明显低于后者。

4.居民可支配收入、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均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软化的关键因素,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更大。

(二)相关政策建议

1.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克服初次收入分配中过度向资本倾斜的倾向,提高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中也要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减轻个人所得税负担。只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才可能购买更多的服务,促进服务业增长与产业结构软化。

2.切实履行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健全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唯有如此,才能消除长周期通胀的影响,使城乡居民得以充分享受改革开放与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促进消费需求软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软化升级。

3.关注城镇工薪阶层,尤其要提升工薪阶层中非公务员系统职工的收入水平。近些年来,公务员系统工资水平稳步上升,各项福利待遇也趋完善;而同属工薪阶层的非公务员系统职工,如事业单位与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普通职工,名义工薪涨幅不及通胀涨幅,实际工资水平有所下降。城镇特别是大城市,生活压力沉重,昂贵的房价、高额的生活成本,令普通工薪阶层备感压力,有的甚至是艰难度日。此种情形下,普通工薪阶层无法经常购买、消费属于享受、发展型的服务消费资料,提升消费需求软化程度无疑成为奢谈。各级政府需要下定决心让利于民,逐年提升城镇地区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从而达到收入倍增目标。唯有如此,城镇普通工薪阶层才有条件不仅局限于吃穿用低层次的基本物质需求,而是可以更多地购买、消费享受、发展型服务消费资料,提升消费需求软化程度并促进产业结构软化升级。

4.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与中低收入者收入。通过农业产业化、减轻农民税负、确保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增等途径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提高低保津贴标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与分配覆盖面,减轻中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拓展农民与中低收入者的需求,并一定程度增加服务消费,促进消费需求软化,进而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软化升级的促动作用。

5.切实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减少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加高层次服务消费需求。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的给付缺口,由中央与地方财政予以弥补。由财政出资引导,建立城乡居民的大病、重病救援基金,预防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因病返贫、基本生活难以为继等现象。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户标准及救助力度,使之提高生活水准,增加服务消费。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并提高其分配覆盖面,使城镇低收入、处于“夹心层”居民与中偏低收入居民皆能“居者有其屋”。养老、医疗、就业、基本居住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后,居民才可能减少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加更高层次的服务消费需求。

6.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社会保险作为基础,引导鼓励、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系统。着力提高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的城乡覆盖面,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及单位,引导鼓励发展补充性、个人储蓄性多层次社会保险,建立涵盖基本、补充性、个人储蓄性三个层次的综合性社会保险系统。居民只有解决后顾之忧,才能增加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较高的服务类消费,逐步引导产业结构软化升级。

7.尽早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国民追求享受、发展型服务消费资料,推动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软化升级。中国已于2007年通过《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但真正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单位不到五成,因此,应尽早全面推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保证职工一年可以多出5至15天的有工薪支撑的休闲时间。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国民充分追求旅游休闲、动漫网游、美容美体、餐饮美食、体育保健、影视文化等享受、发展型服务消费资料,推动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软化升级。

猜你喜欢

消费结构软化比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肿瘤性骨软化症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