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与对策研究
2014-07-14李颖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江苏苏州215000
李颖华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 江苏苏州 215000)
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与对策研究
李颖华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 江苏苏州 215000)
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 大学生为了获得这“免费的午餐”不诚信现象日益凸显, 这对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对受资助学生诚信缺失原因进行了探究, 从健全贫困生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环境、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高校;资助工作;诚信;研究
为了实现教育的平等性,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近几年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力度,不断扩展资助面,每年给予5万名大学生各8000元的国家奖学金、3%的贫困生各5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5%和15%的贫困生各4000元和2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此外还有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和勤工助学等资助形式。在形式多样的资助面前,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之下有的大学生迷失了方向——诚信缺失。
1.诚信的重要性
(1)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是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诚,信也”“信,诚也”“仁、义、礼、智、信”“信”被作为五常之一列为其中,以至于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 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类最重要的品德之一, 对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对企业来言,产生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对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之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和中坚力量,是一个有着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应成为诚实守信的典范,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知识技能再丰富对社会来说也是无用之才。诚信在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占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之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将显得更为重要,弄虚作假的骗子行为是社会共同防范和唾弃的。
2.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1)在贫困生认定中弄虚作假。从某种角度上说,助学金就像是免费的午餐,诱惑着每一位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助学金他们不惜弄虚作假,伪造证明、编造谎言,与自己的家长合伙制造假贫困证明,甚至还出现有的同学走后门、拉关系、拉选票等现象。这些同学的这种行为不仅是极为不诚实的表现,同时还破坏了高校的整个资助风气。另外,在贫困生评定过程中,高校也缺乏对贫困材料真实性的认定和对造假者举报的奖励措施,导致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的过程中出现诚信缺失现象。
(2)在助学贷款过程中的高违约率。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学生通过学校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和住宿费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但有些同学申请国家贷款后,不信守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偿还贷款,而是毕业后换掉所有联系方式“人间蒸发”,有钱购买生活奢侈品也没有想过偿还助学贷款。这种行为致使某些银行甚至不愿意贷款给高校学生,这不仅给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并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3)不正当使用资助资金。国家下拨的高校奖助学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资助,部分贫困生不珍惜资助机会和资金,在拿到资助资金后不是用在学习、生活上而是用来呼朋唤友请客吃饭、购买高档电子产品、美容化妆等方面,高校在经济帮助的同时忽视了对资助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监督功能,使资助金没有发挥应有效益,有悖于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出资资助的初衷,也有悖于贫困生当初申请资助时的承诺。
如何在资助工作中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诚信意识,如何引导学生从他律到自律转变,建立和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如何构建以诚信做人、诚信贷款、诚信还贷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健全贫困生管理制度
(1)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的动态管理。高校除根据相关规定贫困生在认定时学生需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之外,高校资助部门还应电话核实贫困生所在地的民政部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甚至去看看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库,高校不仅在学生刚入学时将核实后的贫困生信息补充到贫困生档案库中,将已毕业的从档案库中删除,而且还要进行动态管理每学期应统计有没有家庭脱贫的学生,有没有因为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导致家庭暂时贫困的情况。对贫困生档案库进行动态管理时时更新,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伸出帮助之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加强舆论监督力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贫困生班级民主评议小组的评议代表要具有广泛性,杜绝仅由学生干部或很少几个学生组成评议小组的现象,应扩大评议范围,让有正义感、敢说的同学参与评议,减少评定中拉关系等不良行为发生的几率,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过程中的公平性,杜绝虚假现象。在班级中通过宣传加强对资助同学的舆论引导,引导贫困生在受助之后合理使用资助金,避免铺张浪费,使资助金能真正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一方面可以加强诚信教育,并一方面可以通过舆论的力量督促大学生将诚信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行为。首先建立诚信记录、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以增强大学生对诚信的重视。自大学生入校起,就对他们的诚信状况进行记录和考核,对有不良诚信行为记录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避免学生诚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其次形成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把诚信作为考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把学生的诚信状况与各类评奖、评优、评先、推荐和入党等联系起来,针对学生严重的失信行为采取“一票否决制”的惩罚措施,针对诚信记录优异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记录和量化考核结果录入毕业生生源信息系统,并纳入个人档案,从而将学生的诚信纪录延伸到社会。高校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增强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加强对诚信的重视,促使大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诚信习惯。
2.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环境
诚信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应以正面引导为主,充分发挥“两课”的思想教育作用,但诚信教育绝不能仅停留在说服教育这一层面上,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校园活动让学生感受诚信,知道应该诚信,必须诚信,使学生能认真去思考为什么要诚信,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情感,通过诚信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学生道德品格修养。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保证。
(1)高校在坚持环境育人的原则上,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打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如以主题班会、大型演讲比赛为契机开展大学生消费理财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合理的消费理财观,合理使用资助金。
(2)诚信教育不是一个时间段的教育,是高校长期的、不间断的教育。如高校将普及诚信知识和加强诚信教育贯穿于学生贷款申请至还款的全程,并于每年学生毕业前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强化贷款学生的诚信意识。
(3)诚信教育与校风校纪结合。充分运用广播、板报、电视、网络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根据诚信档案的记录挖掘、培养、树立一批诚信方面成绩突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以身边的榜样为契机,发挥以点带面的功效。如开展“我诚信,我快乐”“诚信——有爱”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活动。
(4)全员参与诚信教育。打破诚信教育是思政老师和辅导员工作这一观念,实现全员参与。不仅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通过调动和激发大学生潜在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教师努力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将通过自己诚信的言行去感化和教育受资助的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环境形成诚信至上的良好风气和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使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
3.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奉献社会及锻炼他们的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所有的大学生最终将会走上社会。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角色,一次事实教育胜于千次理论雄辩, 让大学生在生活中而不是从书本上、老师的口中接受诚信教育,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景体验,感受到诚信对社会、对自己的影响,感受诚信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以诚信、感恩、成人成才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诚信和感恩带来的乐趣与荣耀,把诚实守信的理念转化为自身需求,并成为自觉行为。
我国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对于确保经济困难的优秀高校学生得以继续学习、推动教育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在高校中存在着许多不诚实的行为但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高校的诚信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乃至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能代代相传。
[1]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Z].国发〔2007〕13号
[2]曹瑛.李萍.新资助政策背景下资助育人实践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3]潘杨,武浩明.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2010(3) .
[4]唐丽静.新资助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探讨[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