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人与昆曲关系的文化成因探析
——中国学人与昆曲艺术关系研究(三)

2014-07-14史爱兵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大众文艺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人昆曲文人

史爱兵 田 野 (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中国学人与昆曲关系的文化成因探析
——中国学人与昆曲艺术关系研究(三)

史爱兵 田 野 (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一代学人不但拥有精致的昆曲生活而且凭借自己的热情、眼界、胆识、责任,对昆曲执着地守护,不离不弃,挽昆曲于危亡之中,致力于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拟对此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探究其文化成因和文化内涵。

学人;昆曲;文化成因

河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部分成果,编号:SD124013。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编号:0909017。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昆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磨难,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发现伴随着昆曲的坎坷始终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昆曲危亡的关头以自己的眼界、胆识、责任、热情,对昆曲执着地守护,不离不弃。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严复、王季烈、辜鸿铭、蔡元培、钱穆、胡适、吴宓、李叔同、张宗祥、赵元任、刘半农、赵景琛、陆宗达、郑振铎、胡小石、姜亮夫、俞平伯、浦江清、顾随、谭其骧、李方桂、沈从文、陈中凡、叶圣陶等等,今天我们称他们为“学人”,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自由和文化的使命,正是这些学者的痴心守护,昆曲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得以传承至今。这样一大批学者,对昆曲的迷恋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流,而做为传统文化艺术之一的昆曲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学人的关怀与呵护、扶植与提携潜存着深深的文化成因。

第一,文化心灵的传达。学人与昆曲如此密切的关系是昆曲艺术发展延续下来的一种文化必然。回首600年昆曲的历史,昆曲艺术的经典都是和汤显祖、孔尚任、洪昇等博学的文人士夫密切相关的,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人极大地参与了昆曲的创作、改革,左右着昆曲的审美趋向。昆曲中蕴含的情调、意蕴都是文人赋予的,昆曲中凝聚了文人太多的生活体验、家国情怀、人生价值和生命追求,这一切都使昆曲带有浓郁的文人气息。一代学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他们与传统文人有着很多相同的文化因子,他们在欣赏寄托文人情感的昆曲时是心领神会,自然不隔的。这种历史文化承继使学人懂曲、知曲、爱曲、评曲、作曲,学人也取代传统文人成为近现代社会中昆曲艺术的重要欣赏群体。

第二,礼乐教化的延续。从更广泛的范畴来说,学人与昆曲艺术的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礼乐教化的现代延续。“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以完成人格修美养,“依于仁,据于道,游于艺”以成君子之德。孔子之思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庭教育中琴棋书画是四书五经之外的必学课程,社会的公学之中亦设有“艺学”。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许多文人士夫是学艺兼备,如苏轼、蔡邕,如徐渭、郑燮。文人的交往经常在艺术的世界中进行着文化心灵的沟通。南怀瑾说:“过去中国读书的知识分子,对文学上基本修养的诗、词、歌、赋,以及必要深入博古通今的史学,与人生基本修养的哲学,乃至琴、棋、书、画等艺术,为不可分离的全科知识……”1所以,作为传统文化承继者的一代学人与昆曲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是有着历史的渊源和文化的必然了。

第三,民族精神的追求。牟宗三曰:“戏里有中国文化”2张君劢则认为:“艺术为民族灵魂的体现。”3我们说,一种文化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精神,赋予了一个民族、国家或整个地域的人群迸发出与其它人群不同的气质风貌,维系了他们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而这种精神,就是指文化现象中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它亦通过传统艺术体现出来,你或许于文人画中体味到一种虚静、于戏曲音乐中领会到一种中和,于书法中感悟到一种生生之不息,于建筑中品味到一种天人合一,于雕刻中神会到一种浑朴与沉着。这些传统艺术正是古代文化精神在现实中的一种存在、一种寄托。如果说艺术家对传统艺术所探求的首先是其色彩、节奏的内在规律那么一代学人所关注的更多的应是这种文化典范的内在密码。感受和体悟这些密码是穿越时空与历史遥接,于冥思遥想思间会通古人的神韵和风采,所以有一大批学人对昆曲情有独钟。他们在昆曲艺术中除了享有一份自适之外,更多地是体味一种文化的精神。

第四,生命境界的体验。情感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的生命之中的必需。当人们需求满足时,情绪自然的平淡,而不能满足之时则情绪激荡奔腾。学人不是圣人,在人生情感之路上依然如我。一代学人经历的社会动荡、人生坎坷非我辈所能想象,他们大多经历了艰辛的心理路程。20世纪初中国国微民衰、社会动荡,中国文化之真精神在不断地流失、败坏,这一切对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身之德的学人来说,其中的痛苦自不堪言。而中国艺术的可游、可息、可藏,提供了学人情感寄托的空间,为他们的心理提供了无尽的补偿,使其生命流畅。在昆曲艺术世界中,一代学人找到了自我。他们寄情于精致委婉的表演,迷恋于一唱三叹的曲文,畅怀于古今往来之时空,悲人间之沧桑,痛文化之流失,所有这一切都夹杂着学人难以排遣的厚重情感。

第五,责任道义的担当。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一个民族的艺术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可感知的平台。而艺术的发展状况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一代学者学贯中西,他们对传统文化充满浓浓深情,他们于艺术中领悟中国文化的精神,于艺术中咀嚼中国文化的清香。近现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新文化运动、连年战争、文化革命等使一些人对传统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鄙视、排斥、否认甚至抛弃的思想,这种现象引起了诸多学人的忧虑,更引起了一代学人的痛苦,陈寅恪曾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4王国维是为教化他的文化殉节了,一代学人为自己的文化而不息地抗争,他们自觉地认识到并承担着薪火相传的使命。从这个角度来说,诸多学人对昆曲艺术的支持传播有着更深厚的文化责任和道义的担当。

注释:

1.南怀瑾.南怀瑾珍藏本•四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02.

2.李山.《牟宗三传》[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91.

3.黄克剑 、钟小霖编.当代新儒家八大集•张君劢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175.

4.陈寅恪.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诗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9.

史爱兵,(1976-)女,沧州人,河北大学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文化、艺术理论。

田野,(1975-)男,保定人,河北大学教师,研究方向:艺术文化、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学人昆曲文人
通师学人—何文兵教授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从《谭正璧日记》看一位近代学人的养成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宋代的“以学问为诗”向清代“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转化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文人吃蛙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